中國紀事 - FT中文網
開通會員 見他人之未見
中國紀事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檔
音檔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汪精衛與格瓦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香港東九龍一間十五平米左右的房間裏,我和立法會議員梁國雄面對面。在香港,人人都認識他,但很少有人叫他的本名。他是「長毛」。
2012年11月22日
浪潮的旁觀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臺灣雜誌與審查者玩貓鼠遊戲」, 1985年2月4日的《紐約時報》以此爲題報導黨外雜誌,所配照片正是在江春男,他正在翻閱《亞洲人》。
2012年10月10日
日本因素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位北京計程車司機的個人感慨,像是對中國命運軌跡的提醒:日本在這個軌跡中,總是扮演著宿命式的角色,它鼓舞中國,也摧毀她的努力。
2012年9月26日
西紅柿與龍葵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這場反日遊行讓人想起埃裏克•霍弗的比喻:兩種不同的羣衆運動就像西紅柿與龍葵。我們正在品嚐的龍葵,是公民社會失敗的必然後果。
2012年9月19日
八十年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1979年6月臺北街頭的書報攤,你看得到這本名爲《八十年代》的新雜誌,封面上是一艘揚帆的船做背景,似乎在駛向一個新時代。
2012年8月22日
一個異議者的覺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江春男屬於臺灣覺醒的一代人,但他的期望也很快化作新的幻滅。他沒有成爲勞倫斯式的冒險家,也沒有投身於文學創作,而是成爲記者。
2012年8月15日
「黨外」的腔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八十年代初的臺灣,社會處於一種奇特的曖昧中,三十多年的威權系統正在衰退。但新的現實是什麼?「黨外雜誌」要填補這種認知差異。
2012年8月8日
魯迅與「洗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7月29日下午,香港有9萬人上街反對「國民教育」。一位香港學者說,這讓他想起哈維爾所說的「活在真實中」。魯迅必樂於聽到這一說法。
2012年8月1日
大陸妹與美國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來臺北的次數越多,我越失去描述它的能力。最初,我被臺灣的混合性吸引。但現在,我日益被它的所處的曖昧狀態吸引。
2012年7月19日
一個移民者的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相當於買了一份保險,安全與自由就有了保障」,他這樣形容移民的決定。移民首先是爲了孩子,但他發現自己成了最先的受益者。
2012年7月11日
宋王臺與廣東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某種程度上,過去十年的香港,多少像是20多年前的臺灣,追求民主化與本土意識的覺醒同時發生、互相激勵,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
2012年5月24日
沙坪壩的女神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坐在重慶沙坪壩公園的湖畔茶館裏,眼前矗立的是一尊自由女神像。紅磚底座,左手持法典,右手舉火炬,只是面部有點陰沉。
2012年5月16日
南昌的夜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的談話讓我既興奮又厭倦。比起多數沉溺於物質與娛樂的同齡人,他不僅關心社會現實,而且試圖尋找答案。
2012年5月2日
一個脫黨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像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出於一種單純的信念,身在香港的梁慕嫺被中國共產黨吸引。但當林彪折戟沉沙時,她感到一種強烈的被欺騙感。
2012年4月18日
你是黨員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當我聽到「長毛」的發問時,真是感到一種特別的荒誕。香港迴歸已經15年,作爲中國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卻仍如幽靈一樣存在於香港。
2012年4月11日
曖昧的共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至少在短期看來,曖昧的「九二共識」仍是某種安全閥。但一種新的身份認同已經在臺灣社會成熟。兩岸關係面臨全新挑戰。
2012年3月21日
毛澤東奶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未料到,清晨起來,在金門的村莊中漫步,竟看到大幅的毛澤東畫像。不過,畫像是用來推銷一款飲品——毛澤東奶茶。
2012年3月1日
偶像的陰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陳水扁的奔喪,讓我第一次感到某種期待的戲劇性。一個外來者很難理解陳水扁的衝擊,他激起臺灣社會最熱忱的期望,最終的結果卻是幻滅。
2012年2月22日
鍋貼、凍蒜與名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觀察臺灣的政治選舉,仍是個奇特的經驗。在民主體制內,政治是一種協商、妥協的過程,但它也可能以瑣碎、無聊、娛樂的面目出現。
2012年2月8日
民主的遊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2011年12月28日午後金門的水頭碼頭,我們在等待蔡英文的演講。比起臺灣同行們的淡然,我顯得過分激動。不過,他們也理解。
2012年2月1日
傷痕與再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將近兩百尊蔣介石雕像,一樣的面孔與表情,彼此對視,激起的不是景仰,也不是憤恨,而是荒誕。
2011年12月7日
記憶的拆除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和曾榮鑑坐在桃園縣政府農林局長的辦公室裏,而先前,他是大溪鎮鎮長。慈湖旁的蔣介石頭雕塑公園,正是他一手推動的。
2011年11月23日
複製的領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把一個專制者的行事風格帶到了臺灣,慈湖的行館纔是權力的中心。我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到此。昔日的禁地,早已擠滿了熙熙攘攘的遊客。
2011年11月17日
朱自清的溫州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像很多中國的城市,溫州生長得太快,一切記憶都被迅速地剷平。一樣醜陋而喧囂的高樓,只不過這裏更富有,也更無序。
2011年11月9日
|‹
上一頁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