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 FT中文網
開通會員 見他人之未見
中國紀事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檔
音檔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你需要相信些什麼?(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的商人們,總是被各種政治、社會的不確定性所困擾,商業倫理的建立,必須藉助與政治、法治與文化對應的改善。
2006年12月13日
你需要相信些什麼?(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昔日的意識形態已經失效,對金錢的崇拜只可以充當短期的替代品,人們需要些別的,以爲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賦予意義。
2006年12月6日
石硤尾的大火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石硤尾不是我熟悉的那個由銅鑼灣的百貨公司、中環的金融中心、旺角的擁擠與尖沙嘴迷離的重慶大廈構成的香港,卻可能是更真實的香港故事。
2006年11月29日
語言的革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每一個作家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腔調,就像畫家尋找色彩,或是音樂家尋求旋律一樣。我期待能夠尋找到一種獨特的腔調來談論自己的國家,神態超然卻又充滿溫情。但是,在幾次嘗試之後,我的那種刻意的從容不迫總是不由自主的滑向了粗暴和刻薄。
2006年11月22日
空洞的華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今天的上海承繼了舊上海的投機心理、對金錢的熱衷、崇洋,卻失去了昔日畸形的生機勃勃,那種包含著罪惡、動盪、陰謀、暴力的冒險精神。
2006年11月15日
理解的赤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已對全球格局有了重大的影響力,但我們卻仍保持著一個貧窮、落後和封閉社會的心理,我們仍充滿飢餓感地尋找一切,卻不知道如何承擔對應的責任,或是爲自己的行爲做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2006年11月8日
智力上的準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啓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共同締造了近代歐洲,後者提供了物質能力,而前者則是智力儲備,啓蒙運動的領導者們探索了新的知識疆域,創造了新的價值觀,使得人們適應一個新社會的到來,而中國對於未來的發展顯然缺乏智力與精神上的儲備。
2006年11月1日
尋找創造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對數量的迷戀,使外來者也可能使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創造力。我們要從抽象的數字逃離出來,去看一看每一個個體的頭腦到底在怎樣思考。
2006年10月25日
未完成的探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依舊像七十年前一樣,對來自西方世界的觀念、物質如飢似渴、充滿迷信,只不過伯特蘭•羅素、泰戈爾,換成了傑克•韋爾奇和邁克•波特,科學與民主,演變成利潤和市場份額。管理學像從前的哲學、文學、物理學一樣,是中國人理解自身困境的某種角度。
2006年10月18日
被誇大的神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對海外華人經濟奇蹟的過度誇耀,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對於海外華人的命運保持著多麼驚人的無知,和多麼長久的冷漠。
2006年10月11日
機會主義者的勝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站在舞臺中央、等待被人品評的年輕選秀者,和坐在澳門永利賭場的賭桌旁那個專注的中年男子,有什麼類似之處嗎?他們都是我們文化中那種根深蒂固的投機慾望的展現。
2006年9月27日
澳門!澳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就像在很長的時間裏,香港是中國人唯一心安理得賺錢的地方,在整個華人世界,澳門是唯一合法賭博之地。這兩個曾經不爲人注意的中國邊陲之地,變成了中國人行爲的實驗場——倘若擺脫了政治與傳統文化的束縛,他的行爲將會怎樣?
2006年9月20日
三城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新加坡、香港和上海都曾期待自己成爲遠東的貿易中心。它們各自的命運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裏,像是你追我趕的賽跑遊戲,結局充滿了意外的戲劇性。
2006年9月13日
傲慢與偏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者缺乏同情心,而弱者缺乏正常的表達管道的時代,普通人對此深感無力,不知如何應對,於是強者變成了傲慢,而弱者則充滿了偏見。
2006年9月6日
別人的生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的國家就像是一個突然被推入現代世界的陌生人,步伐慌亂,她總是模仿別人,想過任何人的生活,卻不相信自己的生活。
2006年8月30日
一個中國人在越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總是想知道美國人、歐洲人怎麼看我們。但是,我們從未認真考慮過,在今天的越南人眼中,中國的形象到底是何樣?它的結果,可能令所有人不安。
2006年8月23日
走向封閉的北大精神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尊敬的北大,是那個作爲思想實驗場、社會變革催化劑、新知識探索者、高級精神生活倡導者與捍衛者的北大。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北大精神早已走向封閉。
2006年8月16日
國人的認同焦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將過去三十年的中國人描繪成從政治人轉變爲經濟人,從大寨時代轉爲網路時代,這種描繪富有戲劇感,卻無助瞭解真相。
2006年8月9日
祭南京中山陵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中國,種種彼此矛盾的現象總是共存。所有看似激烈的災難或大變革,往往很快被日常生活的惰性所吞噬。這個國家一方面看起來日新月異,另一方面則毫無變化。
2006年8月2日
唐山如何記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週年紀念。地震紀念館去年底就關閉了重新裝修。 館內五分之四的陳列是新唐山的物質成就,遇難者反而缺席了。
2006年7月26日
小城故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這是一個與人們熱烈談論的「中國的經濟奇蹟」不同的世界。牆上的文革標語還未消退,淘金熱潮就已到來。
2006年7月19日
吾國吾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年滿30, 自認爲是個知識分子,談起自己國家時倒像個陌生人。我常懷疑,對大英博物館對面小書店的熟悉程度,可能要超過我對北京南城的理解。
2006年7月12日
|‹
上一頁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