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事 - FT中文網
開通會員 見他人之未見
中國紀事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檔
音檔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受困的心(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當一個社會陷入思想上普遍的混亂與內心焦灼時,陰謀論——不管它多麼粗陋、缺乏邏輯——往往能掘取住整個社會的想像力。
2010年4月14日
極權的誘惑(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魯迅的憤怒與嘲諷值得重新一提:「凡有來到中國的,倘能疾首蹙額而憎惡中國,我敢誠意地捧獻我的感謝,因爲他一定是不願意喫中國人的肉的!」
2010年3月31日
極權的誘惑(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蘇聯崇拜的所有的替代者中,毛澤東的中國扮演著最值得期待的角色。它所激起的幻象,不僅來自於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更來自於它的古老歷史。
2010年3月25日
極權的誘惑(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法國知識分子關於未來的論戰中,大多人對於資本主義的一切充滿指責,但是他們卻對仰慕的蘇聯保持了沉默。
2010年3月17日
劉香成的中國敘事(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劉香成第一次明確的身份意識與紅領巾有關。1971年秋天,20歲的劉香成成爲了紐約一所學院Hunter的新生。1976年,毛澤東的死讓他萌發拍中國的念頭。
2010年3月12日
一種新文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奈斯位元的新書《中國大趨勢》代表著世界對中國讚歎的新高潮,從二零零八年開始,這種讚歎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甚至審美領域。
2010年3月10日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模式(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模式變成了「東北的亂燉」、「成都的火鍋」,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裏扔,它熱氣騰騰,讓人分不清虛實。它也變成了另一個龐氏效應,越多的人相信它,它就越顯得可信。
2010年3月3日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模式(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像是黨內改革派與保守派另一次制衡,中國既要開放,也要對「資本主義」保持警惕。
2010年2月10日
劍橋隨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牛頓的手稿還保留在三一學院圖書館裏,歷史就是不斷延續的河流,每代人既被它滋養,又給它提供新的動力。
2010年2月3日
祖國的陌生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人們誇耀中國的漫長和延續性,卻很難看到一幢超過百年的建築,另一方面,大家對二十年前的事都記憶不清了。
2010年1月27日
半山的中國佛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不丹首都廷布,李揚像我見過的很多中國年輕人一樣,年輕、聰明、靈活,卻也過早世故,不準備理解其它邏輯了。
2009年12月23日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九八七年的劉賓雁與二零零九年的胡舒立,或許都標誌着各自年代改革的停滯。一位面對政治壓力,一位則遭遇日益穩固的利益集團。
2009年12月16日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歷史充滿了意外的苦澀,當劉賓雁二零零五年離去時,全世界都在大談「中國的奇蹟」、「中國的崛起」。他則被遺忘了。
2009年12月9日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胡舒立前景無比燦爛時,劉賓雁於2005年底在美國新澤西孤獨地離去。中國年輕一代記者中,很少知道這個名字。
2009年12月3日
從劉賓雁到胡舒立(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胡舒立想創造一個關於改革的新共識。她要讓孤立的思想和行動連接在一起,讓它們變成推動中國進步的理性力量。
2009年11月25日
對話的困境(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中國經濟成長最迅速的十年裏,中國民營企業家最熱衷的活動是登山,自由知識分子則大談基督教。
2009年11月18日
對話的困境(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很少有藝術家與知識分子能逃避這樣的誘惑——如此廣闊的聽衆,如此豐厚的報酬,如此不可思議的自我展現機會。
2009年11月11日
對話的困境(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中國,一種新的精神世界已經形成,它嘈雜、生命力十足,但很可惜,它註定是自我娛樂式的。
2009年11月5日
對話的困境(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現在,毛澤東在延安創造的策略,要透過全球電視網、網路、巡迴演出、展覽獲得更大的迴響
2009年10月28日
錯失的十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有人認爲,既然民主試驗屢遭失敗,自由市場陷入金融危機,那麼中國或許找到了它的獨特模式。
2009年10月21日
柏林牆與深圳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主義的時代,「自由」、「民主」變得聲譽不佳。歷史感普遍的消退,往往是危險的前奏。
2009年10月14日
曖昧的榮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歷史的真實與凝重被丟棄了,觸目驚心的殘酷被消解了。但倘若你不能嚴肅對待自己的罪惡,誰又能相信你是個值得信賴的夥伴?
2009年9月30日
共產主義和豆腐坊(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們都是從各種失敗的嘗試開始,很難說註定是革命者。他們的個人經歷似乎也表明,倖存者要遵循的是另一套哲學。
2009年9月23日
共產主義與豆腐坊(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你們的主席就曾住在那裏,它曾是共產黨的活動中心。」在王子街友豐書店門口,書店老闆指著Regent旅館對我說。
2009年9月17日
|‹
上一頁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