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娛樂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神聖無花果之種》:一部質問電影的堅決與盲視

對於一部電影而言,過度堅決的立場是利弊參半的,影片尾段部分敘事推進的乏力,正是源於其人物之刻板、正邪之分明,這削弱了電影的說服力。
6天前

《某種物質》:邪典的劇情,現實的冒險

魏寧均:選擇透過一部驚悚影片打造自己演藝事業的高光時刻,黛米•摩爾想證明,「令人生畏」是一場嚴肅的冒險。
6天前

藝術養分讓城市包容且自信

範庭略:對於城市而言,藝術的存在不僅意味著暫時的駐足和觀看,也在長遠地塑造著城市生活的面貌與品質。
2024年11月8日

藝術經濟滋養的靈動上海

薛莉:藝術賦予上海原有硬體新的概念,讓整個城市在藝術內容的映耀之下,有了新的解讀。藝術城市需要長期耕耘,不是一二十年,而是更長時間的接力。
2024年11月7日

對話李翊雲:我在尋找那種讀過之後依然鮮活的書

作爲2024年布克獎的評委,李翊雲說,她看待一本書的眼光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書寫即便並不完美,她也會嘗試去理解作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2024年11月1日

賽博朋克:不曾褪色的魅力與焦慮

宋佩芬:一場以賽博朋克經典電影爲主題的展覽,追溯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科幻題材的所聯結的想像力和焦慮感。
2024年11月1日

中國水墨名家作品,竟是來自西方的收藏

薛莉: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的作品不罕見,但這些展品都來自法國賽努奇博物館館藏,兩位西方策展人會怎樣呈現一場中國水墨作品展?
2024年11月1日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作者:寫出那個活生生的人

崔瑩:安德烈•艾席蒙關於寫作的建議是:不必用複雜的語言去描述原本簡單的東西;不必像研究生那樣寫出一篇論文,卻把讀者抹殺得一乾二淨。
2024年10月25日

《思想驗證區域》:一場綜藝中的價值交鋒與生存遊戲

魏寧均:這檔以價值理念和競技生存爲主題的真人秀,引人省思人性的複雜。而節目自身也像一場實驗,探索著一部綜藝所能觸達的議題邊界。
2024年10月25日

韓江:我們一輩子都在向悲傷張開懷抱

張璐詩:數年前,我曾與這位《素食者》的作者有過一次對話,她講述了自己如何從書寫黑暗與絕望,轉而去著眼人類的尊嚴。
2024年10月16日

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Oh La La!」單元能否喚醒市場?

宋佩芬:隨著博覽會場地移師巴黎大皇宮,主辦方推出了一個以「不同尋常」、「發人深省」和「難得一見」爲特色的全新項目,以期重振交易熱情。
2024年10月16日

對話路易威登調香大師Jacques Cavallier-Belletrud:我是傳遞情感的信使

從業逾四十載的Jacques Cavallier-Belletrud表示,調香師的工作不僅需要呈現原料之美和文化的豐富性,也要透過氣味去喚醒人們「久違」與「未知」的情感。
2024年10月11日

小丑與蝙蝠俠的鬥爭史,也對映著美國當代政治的變遷

範力文:在大多數時間裏,這對宿敵的纏鬥,也呈現著美國政治的兩個端點,它們雖然迥異但內在互爲一體。但如今,情況或許將大有不同。
2024年10月11日

西安「出殼」展:藝術對商業一次「硬剛」

薛莉:與藝術和商業的通常合作不同,這個展覽由藝術家單方面挑選商戶,提出藝術方案,再由商戶決定是否合作。商戶能接受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意嗎?
2024年10月11日

安東尼奧•帕帕諾:指揮家要盡力激發靈感,但演繹不是隨心所欲

張璐詩:這位義大利裔的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表示,他理解義大利人的鬆散和熱情,但管理樂團,必需注重專業和自律。
2024年9月29日

「八方絲路」策展人陸於平:「絲綢之路」是多元且有彈性的

子川:大英博物館此次特展,呈現了在公元500至1000年間,不同人羣、物品和文化圍繞絲綢之路的聯結與流動。
2024年9月27日

抽象藝術家何偉:70%註定+30%偶然

薛莉:何偉發現,具體的形象很容易引起觀者思考:這個人在幹什麼?是男的女的?而理性思考會阻礙觀者進入感性。逐漸地,他把形象一點點剔除了。
2024年9月27日

對話蒲英瑋:貼上標籤,撕掉標籤

蒲英瑋說,一個藝術家總要面對很多石破天驚的時刻,因此TA必須擁有構建生命強度的能力,「能把自己的表達最終變成一種『存在』,這就是厲害」。
2024年9月24日

《姥姥的外孫》:何以慰真情

範力文:影片嘗試拆解並探討一道現實問題:現代人可以物化一切的理性,是否也終會將親情視爲賬目?
2024年9月20日

展覽「不信則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薛莉:這個展覽瞬間把觀者拉回本世紀前十年。那是中國當代藝術狂飆的十年,藝術家普遍有「在野」精神。
2024年9月20日

讓海風穿過遺棄建築,用樹木殘骸拼成森林

宋佩芬:在巴塞隆納親歷第15屆Manifesta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感受藝術的沉思、療愈與重生。
2024年9月13日

藍騎士藝術徵件展:一場捍衛心靈的冒險

薛莉:這是一次向青年藝術家公開徵集作品後的徵件展。這羣40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家,呈現出與上兩個世代創作者截然不同的面貌。
2024年9月13日

重溫「綠洲」:掀翻屋頂,撫慰人心

張璐詩:隨著「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旋律響起,現場的聽衆被擰成了一股繩。在生活的難處面前,人們不會認爲「煽情就是低級」。
2024年9月6日

考據與傳說:在浦東尋找一段「蒙娜麗莎傳奇」

溫江濤:浦東美術館的特展「光輝時代」中,來自普拉多博物館的《蒙娜麗莎》是最受關注的作品之一。這版《蒙娜麗莎》與羅浮宮的原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24年9月4日

對話亞當•韋恩伯格:惠特尼美術館不是一棟大樓,而是一種思想

吳可佳: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回顧自己在這家藝術機構的三十年生涯,並闡述在當今的紛亂世界中,一家藝術博物館的身份與角色。
2024年8月30日

對話劉曉都:在邊緣生長出質感

這位深圳坪山美術館的館長表示,以跨界身份在邊緣地帶運營一家藝術機構,也是一次體驗獨特的「格物」與「爲人」經歷。
2024年8月30日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音樂是生命的隱喻

演出中巴倫博伊姆未說一語,步態蹣跚。但在散場時,臺上包括巴勒斯坦、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在內的年輕樂手們,都紛紛轉向彼此並張開雙臂,一切結束於擁抱之中。
2024年8月30日

斯蒂格利茨:市場會失靈,政府也會失靈,但我們不應放棄希望

崔瑩: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稱,他的新書《通往自由之路》的書名受到了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的啓發。不過,他與哈耶克的觀點完全不同。
2024年8月30日

勞倫斯•韋納:言下之意

魏寧均:勞倫斯•韋納的「語言雕塑」並不只是那些印在不同材料上的文字,它也和觀看者的凝視,以及由此而發的浮想聯翩息息相關。
2024年8月22日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經常快步走,就不會那麼絕望

崔瑩:這位年過八旬、寫就《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分享她如何理解樂觀和淡定,又怎樣看待絕望與刻薄。
2024年8月21日
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