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哈莉•貝利版《小美人魚》:安徒生精神的合理展現

劉波:新版《小美人魚》相當於動畫版分出的新靈魂,以哈莉•貝利爲象徵的這個新靈魂展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開明,原來的那個靈魂亦永生不滅。
2023年6月16日

東京的地下室爵士酒吧

秦軒:不同的空間能長出不同的東西來,當然也包括空間自己。東京能長出這樣的音樂空間,長出這麼一個如此「地下」的音樂殿堂,是東京了不起的地方。
2023年5月18日

教育與社會分化:貴族英國向右,平民荷蘭向左

王洋:英美教育更像上流人士鞏固階層的城堡,荷蘭教育側重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匠人。名牌大學也是社會建構的產物,這對國人有何啓發?
2023年5月16日

卓澤林:全球灣區高等教育的未來圖景

王英良:華南師範大學卓澤林教授受訪,從比較的視野探討高等教育賦能灣區發展的現實狀況與未來圖景,復歸大學在區域發展中的實然行動。
2023年4月25日

當你談絲綢之路時,你談些什麼?

專訪復旦大學侯楊方教授:爲什麼大家一談到絲綢之路總覺得是大漠駝隊在黃沙上面爬?這種對絲綢之路的反常識的想像完全是因爲想像力的貧困。
2023年4月14日

牛津文學節裏的中英互動

何越:透過這次在牛津文學節的體驗來看,英國對中國嚴肅的政治氣場並非鐵板一塊,政治以外的各行業自由度仍然很高。
2023年4月7日

讀歷史能幫助普通人超越無力感嗎?專訪《歷史的溫度》叢書作者張瑋

袁漪琳:張瑋在對談中表示,個人在時代當中有時候確實會有無力感,但讀歷史在今天的意義,最粗淺來說,有一個安慰劑的作用,雖然這樣說不是很貼切。
2023年3月24日

香港須進行深層自我改革 方能成爲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榮念曾、布萊恩•黃:要聚集吸引世界有「前瞻」藝術與文化、有「遠見」策略與政策的專才,共同合作發掘培育及策劃香港獨有的文化都會潛力。
2023年3月7日

超級碗廣告背後的超級廣告行銷爭奪戰

趙瑩:今年平均六百五十萬三十秒的貼片廣告,再創超級碗廣告賽的新高。
2023年2月15日

從A到Abandon,你的新年目標爲何總是半途而廢?

章揚清:大部分中國人內心都有一對嚴厲的父母,不僅專門指出你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還愛翻舊賬。當你完不成任務時,內心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聲音?
2023年2月7日

有了機器貓又如何?科學又不是全部!

秦軒:藤子先生也好,宮崎駿先生也好,他們可以透過這些還活著的地方,去想像百年前的生活傳統,帶孩子體驗這種傳統。
2023年2月5日

觀大英圖書館特展,遙想亞歷山大大帝

何越:特展《亞歷山大大帝——創造神話》,透過展出的古書,以各種語言,各個時代,各個宗教觀念,描述出了亞歷山大不同版本的傳奇人生。
2023年2月2日

孩子到加拿大上學後,什麼纔是真正應該焦慮的?

Kai Cui:多倫多公校教育局華裔教育委員裴衛東(Weidong Pei)表示,西方社會過度強調政治正確而導致的教育不公平應當引起關注。
2023年2月1日

當音樂遇到經濟學

王軍:經濟學家很早就關注到了音樂問題。100年前,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傳世之作《經濟學原理》中多次提到音樂。
2023年1月29日

帶女兒來東京唸書的目的是什麼?

秦軒:保護好孩子和世界的連接是基礎教育的核心之一。
2022年12月7日

當歷史學走到人類學、文學中去——專訪歷史學家王笛

政治權力的「內卷化」,「公共領域」的消亡史。
2022年12月6日

我想在那須鹽原開個宋莊分舵

秦軒:無論是宋莊還是那須的作坊,對商業的理解其實都是傳統的。我們不喜歡談量。
2022年11月17日

「是人」還是「斯人」塑造著我們的將來

劉遠舉:當下網路中流傳的對過去的羣體記憶,是不可靠的,某種程度上,這種扭曲的記憶在打造著我們的將來。
2022年10月28日

爲人父母,手持權杖

張冬方:我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能代表權威,但是他們手中一定掌握了權力,不管他們有沒有使用它。
2022年10月27日

皇室品牌的傳承與延續

趙瑩:皇室品牌文化的根基,其實就是民衆對於童話故事的迷戀和典雅宮廷文化的懷念。
2022年10月26日

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和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

盛洪: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應與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結合起來,並保持恰當的比例,纔會發揮好的作用。
2022年8月25日

專訪《人性悖論:人類演化中的美德與暴力》作者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蘭厄姆

「從那時起,我就試圖深入瞭解暴力傾向如何在演化過程中被正向選擇,爲什麼這種情況在某些物種中比其他物種更多,以及暴力與和平傾向的共存有什麼關係。」
2022年8月22日

探訪英語世界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何越:雖然是短暫的走馬觀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爲阿什莫林博物館的策展人比大英博物館更好地解釋了世界歷史。
2022年8月19日

「反歧視」在德國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張冬方:阿塔曼只是想透過稱德國人爲「土豆」的方式來說明,有移民背景的人被歸類和貼標籤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2年7月13日

徐瑾書單:蕭條時刻的心理學

徐瑾:無論硬核理論還是寡淡雞湯,心理學都是直麪人性的一部分。人心顛沛流離時刻,撫慰心靈何嘗不是功德,推薦三本好書。
2022年7月7日

自由與自然

盛洪:在沒有任何歷史或「經驗」時,任何一物的自由是隨機行爲;而有了歷史或「經驗」後,它的行爲就是遵循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爲規則的行爲。
2022年7月5日

爲什麼我們要了解現代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

張國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反覆講述人類與黑猩猩剪不斷的親緣關係。這一基本事實是剖析人類自身生物屬性和生命規律的重要一步。
2022年6月30日

沒有自由,怎麼會有真實?

葉克飛:人類的現實危機,總伴隨著思想層面的困頓。在金觀濤看來,這背後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2022年6月21日

我在臺灣學到的「漂亮中文」

竺晶瑩:縱觀我們多年的中文教育,總是浪費了太多時間去理解,卻花了太少時間去感受。
2022年6月6日

垂直森林——一個生態謊言?

遊旭東:當我們深入分析垂直森林這個看起來非常「綠色」的建築,卻能發現其在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種種說辭都缺乏說服力。
2022年6月1日

新冠危機不應讓企業忘記社會目的

希爾:跨國食品公司達能利用新冠危機加快向「使命企業」轉型,其CEO確信,對更廣泛利益相關者的承諾將使公司更具韌性。
2020年6月30日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