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有了機器貓又如何?科學又不是全部!

秦軒:藤子先生也好,宮崎駿先生也好,他們可以透過這些還活著的地方,去想像百年前的生活傳統,帶孩子體驗這種傳統。
2023年2月6日

觀大英圖書館特展,遙想亞歷山大大帝

何越:特展《亞歷山大大帝——創造神話》,透過展出的古書,以各種語言,各個時代,各個宗教觀念,描述出了亞歷山大不同版本的傳奇人生。
2023年2月2日

孩子到加拿大上學後,什麼纔是真正應該焦慮的?

Kai Cui:多倫多公校教育局華裔教育委員裴衛東(Weidong Pei)表示,西方社會過度強調政治正確而導致的教育不公平應當引起關注。
2023年2月1日

當音樂遇到經濟學

王軍:經濟學家很早就關注到了音樂問題。100年前,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傳世之作《經濟學原理》中多次提到音樂。
2023年1月29日

帶女兒來東京唸書的目的是什麼?

秦軒:保護好孩子和世界的連接是基礎教育的核心之一。
2022年12月7日

當歷史學走到人類學、文學中去——專訪歷史學家王笛

政治權力的「內卷化」,「公共領域」的消亡史。
2022年12月7日

我想在那須鹽原開個宋莊分舵

秦軒:無論是宋莊還是那須的作坊,對商業的理解其實都是傳統的。我們不喜歡談量。
2022年11月18日

「是人」還是「斯人」塑造著我們的將來

劉遠舉:當下網路中流傳的對過去的羣體記憶,是不可靠的,某種程度上,這種扭曲的記憶在打造著我們的將來。
2022年10月28日

爲人父母,手持權杖

張冬方:我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能代表權威,但是他們手中一定掌握了權力,不管他們有沒有使用它。
2022年10月28日

皇室品牌的傳承與延續

趙瑩:皇室品牌文化的根基,其實就是民衆對於童話故事的迷戀和典雅宮廷文化的懷念。
2022年10月26日

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和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

盛洪: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應與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結合起來,並保持恰當的比例,纔會發揮好的作用。
2022年8月25日

專訪《人性悖論:人類演化中的美德與暴力》作者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蘭厄姆

「從那時起,我就試圖深入瞭解暴力傾向如何在演化過程中被正向選擇,爲什麼這種情況在某些物種中比其他物種更多,以及暴力與和平傾向的共存有什麼關係。」
2022年8月23日

探訪英語世界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何越:雖然是短暫的走馬觀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爲阿什莫林博物館的策展人比大英博物館更好地解釋了世界歷史。
2022年8月19日

「反歧視」在德國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張冬方:阿塔曼只是想透過稱德國人爲「土豆」的方式來說明,有移民背景的人被歸類和貼標籤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2年7月13日

徐瑾書單:蕭條時刻的心理學

徐瑾:無論硬核理論還是寡淡雞湯,心理學都是直麪人性的一部分。人心顛沛流離時刻,撫慰心靈何嘗不是功德,推薦三本好書。
2022年7月8日

自由與自然

盛洪:在沒有任何歷史或「經驗」時,任何一物的自由是隨機行爲;而有了歷史或「經驗」後,它的行爲就是遵循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爲規則的行爲。
2022年7月5日

爲什麼我們要了解現代人類出現之前的歷史?

張國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反覆講述人類與黑猩猩剪不斷的親緣關係。這一基本事實是剖析人類自身生物屬性和生命規律的重要一步。
2022年6月30日

沒有自由,怎麼會有真實?

葉克飛:人類的現實危機,總伴隨著思想層面的困頓。在金觀濤看來,這背後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2022年6月22日

我在臺灣學到的「漂亮中文」

竺晶瑩:縱觀我們多年的中文教育,總是浪費了太多時間去理解,卻花了太少時間去感受。
2022年6月6日

垂直森林——一個生態謊言?

遊旭東:當我們深入分析垂直森林這個看起來非常「綠色」的建築,卻能發現其在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種種說辭都缺乏說服力。
2022年6月2日

女性痛經和社會有什麼關係?

張冬方: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月經不只是個人的事兒,而是成爲一個大大方方的職場話題、社會話題,它有關女性的福祉,從而有關社會的福祉。
2022年5月22日

人民羣衆需要《人類簡史》三部曲

劉永謀:如何將學術思想和專業研究,喜聞樂見地傳播給人民羣衆,我們要向赫拉利學習。連接象牙塔和社會,是知識分子的職責。
2022年5月18日

換一種方式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們

不管你喜歡與否,他們都在以他們的方式參與和改變今天的世界。
2022年4月25日

從布達佩斯的咖啡館到曼哈頓的蘑菇雲(一)

溫江濤:從布達佩斯的咖啡館、公園和圖書館,最終出走了一羣人,他們用濃墨重彩的人生爲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2022年4月1日

海外烏克蘭裔的民族認同感與烏克蘭夢想

「烏克蘭裔的民族認同感,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是烏克蘭的需求決定的。」
2022年3月30日

教育孩子需要有一顆不老童心

徐海娜:如何讓教育像是春風化雨一樣,如何讓孩子從聽故事中得到啓示,生髮出自己的內心力量,是老師和父母的修行。
2022年1月18日

莎翁的帽子和牛頓的椅子

溫江濤:我們幸運地生活在一個能產生這樣的人物的時代裏。人類文明之光,不論是理論之美,還是詩詞歌舞,最終還是需要打動人類的心靈。
2022年1月14日

小說《唐人街內部》:「龍套臉」暗喻亞裔身份

張璐詩:遊朝凱解釋,主人公在劇中的經歷也正是他的人生縮影:不得已一遍一遍去扮演虛構故事裏一成不變的龍套角色,而最終那也成爲了他自己的人生。
2021年11月5日

新冠危機不應讓企業忘記社會目的

希爾:跨國食品公司達能利用新冠危機加快向「使命企業」轉型,其CEO確信,對更廣泛利益相關者的承諾將使公司更具韌性。
2020年7月1日

90後北京女作家出版英文暢銷書

張璐詩:「Braised Pork」(《紅燒肉》)的作者安於聚焦北京當代生活。她對中西兩種文化的熟練駕馭,引起英國主串流媒體的注意。
2020年3月12日

從「中文打字機」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張璐詩:很多西方人好奇電腦鍵盤如何能敲出中文字。哥大歷史學家墨磊寧出版《中文打字機》,細究文化差異後的潛臺詞。
2020年1月28日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