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科學家因研究工作受到威脅

阿胡賈: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因研究工作威脅到某些人羣的利益而受到威脅,即使在民主國家,說出令人不快的真相的學術自由也正在受到侵蝕。
2019年11月26日

老書蟲關門是北京文化場景的損失

Jady Liu:很多人在紀念老書蟲的時候都認爲它是一個異鄉的家。老書蟲對公共生活、社羣凝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019年11月21日

我們能向聰明人學點什麼

庫柏:聰明人把每一個場合都視爲學習機會。如果你跟他們交談,不論你的地位有多低、人有多笨,他們都會傾聽你說話。
2019年11月10日

溫斯坦前助理隱忍20年後打破沉默

當哈維•溫斯坦被指有一系列性侵行爲時,Rowena Chiu的家人不知道她有自己的故事要講,因爲苛刻的保密協議在約束著她。
2019年11月10日

周軼君:我爲什麼拍《他鄉的童年》?

葛書潤:「我們都將生活在孩子創造的未來中,」周軼君在工作室的文章裏這麼寫。以童年窺探「大人」,從他鄉觀照故鄉,這位母親旅程的終點,亦是我們思考的起點。
2019年11月4日

李安的映畫戲

張原峯:電影業製作商發行商們對高幀率電影的態度陷入了雞和蛋的悖論,高幀率內容製作成本高數量少,下游的放映廳建設也沒動力,反之亦然。
2019年10月23日

英國插畫書的「女性主義」

胡瀝丹:《英國插畫書拾珍》介紹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女作家和女插畫師。她們幸運地在那個時代「拋頭露面」,施展才華。
2019年10月22日

不讓孩子繼承財產或許是爲他們好

裏格比:就像HBO電視劇《繼承之戰》裏的劇情一樣,一些遺產繼承人因爲缺乏自尊、內疚、晚熟、無所適從以及無所事事而承受痛苦。
2019年10月20日

專訪英國兒童文學桂冠作家蘿倫•喬爾德

趙瀟:蘿倫對中國文化藝術情有獨鍾,她暢談自己的創作道路、兒童教育理念、兒童繪本的表現特色,和對中國文化的嚮往之情。
2019年10月17日

關於身高,經濟學能告訴我們什麼?

王軍:人的身高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經濟學家對身高問題早就有過精彩絕倫的分析,其中不乏諾獎得主的高見。
2019年10月17日

網路匿名的做法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嗎?

斯卡平克:18、19世紀,匿名文章很常見,但如今它們已基本從傳統出版物中消失,它們是否也該從在線世界中消失呢?
2019年10月16日

英國小出版社五年內兩度押中諾獎

僅兩名全職員工的英國菲茨卡拉多出版社5年內兩度押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該社創立者說,出版商「一直在玩押寶遊戲」。
2019年10月12日

NBA事件突顯耐克在華業務風險

中國市場對耐克非常重要,隨著NBA事件在中國愈演愈烈,耐克要如何規避可能的風險?
2019年10月11日

重返大學校園的奇遇(上)

從新校區走向老校區會經過地鐵站一個出口,越接近塗鴉越密集,但進入老校區,塗鴉就基本突然消失了,這讓我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算得上奇遇之一。
2019年10月11日

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同時揭曉

當代歐洲的兩位著名寫作者——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分別獲獎。
2019年10月10日

諾貝爾獎和「無用的知識」

劉裘蒂:物理獎得主皮伯斯從不受重視的謎題入手。諾獎的祕密似乎不是急著去當最後的收成者,而是拓荒的先鋒。
2019年10月10日

國潮:怎麼「國」,如何「潮」

葛書潤:國潮想要繼續向前,除了立足更寬廣的文化背景,發掘能與時代共振的文化基因和時尚感,更要將「潮」轉化爲可控、可持續的產業,而非一如潮水,來去匆匆。
2019年10月9日

電影《返校》重返臺灣的恐怖時代

張鐵志:《返校》是臺灣第一部商業電影以「白色恐怖」的歷史作爲主題,並且直面那個時代最殘酷的核心。
2019年9月26日

馬克宏5年重建巴黎聖母院的目標恐難如願

法國文化部長里斯特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現在的希望是,在5年內向公衆開放大教堂,同時繼續進行修復工作。
2019年9月23日

後現代主義的勝利迴歸

希思科特:從時尚到傢俱,近年我們經歷了一場「後現代主義」復興。這種風格被證明具有不可思議的粘性。它似乎不會很快淡出。
2019年9月19日

古老儀式幫助我們適應數字時代

邰蒂:面對人生的重大過渡,你會琢磨如何標記「閾限時刻」。但在國家面臨過渡(比如英國退歐)之際,如何構建更廣泛的「成年儀式」?
2019年9月17日

榮耀與夢想:中國製造如何提升品牌力?

竇文宇:中國製造如何克服挑戰,藉機轉型全球價值鏈高階,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向深諳如何塑造品牌高階形象的奢侈品牌學習。
2019年9月17日

爲什麼我們必須儲存「網路古董」?

布拉德肖:雖然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資訊被記錄存檔,但是對歷史和後代而言,我們與網路的互動具有長久價值。
2019年9月15日

金錢對藝術仍然影響巨大

斯賓塞:儘管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試圖從不光彩的聯姻脫身,但從藝術展、高得離譜的拍賣價格以及大型畫廊看,藝術界離不開企業贊助。
2019年9月1日

「非典型」國際學校:我在香港讀英基

周荊玉:「也許英基學校沒有教我如何學習功課(study),但它教會我如何學習知識(learn),這會讓你受益更久。」
2019年8月21日

研究顯示社群媒體損害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群媒體的使用程度與心理壓力的大小存在相關性,女孩受到的影響是男孩的兩倍多,這種傷害是透過網路欺凌以及導致睡眠不足和體育活動減少而間接造成的。
2019年8月21日

性、謊言和代溝

庫柏:近年的性革命令人拍手稱快,但我擔心很多年紀較大的男性甚至部分女性將用餘生與各種新的行爲規範作鬥爭。
2017年12月18日

泰勒•斯威夫特的聲譽管理

斯威夫特新專輯的封面,讓人想起林肯的名言:「品行如樹,名聲如影」。聲譽都是可疑的,是對一個人真實品性的失真寫照。
2017年12月6日

性騷擾受害者爲何不願聲張?

「如果你有許多潛在的投資者或者錄取通知可選,那就更容易曝光性騷擾。如果你依賴一個投資者或者一份工作,事情就難辦了。」
2017年11月2日

法國女性對性騷擾宣戰

沙薩尼:政府官員的失言,揭示法國人對性騷擾定義的困惑。一項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法國人無法區分「引誘」和「騷擾」。
2017年11月1日

性騷擾緣何仍在不斷發生?

斯勞特:指控溫斯坦性騷擾的多位知名女性,都是在其他人已經公開表態後才加入進來。第一位指證者仍需要巨大的勇氣。
2017年10月29日
|‹上一頁‹‹7891011121314151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