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書評:追憶短暫的英國電腦創新

FT專欄作家馬戈利斯:1983年,英國宣稱擁有全球最高的電腦普及率。在科技史學家利恩的《電子夢》中,英國在電腦領域的地位,堪比英格蘭之於足球史。
2016年4月7日

書評:輪到「印度龜」了嗎?

FT駐南亞分社社長馬萊:在印度GDP增速超過中國之時,《輪到印度龜了》作者尼南冷靜地指出,印度的榮耀幾乎是在對手缺席的情況下到來的。
2016年3月3日

第四次工業革命:希望和危險

即將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爲主題,論壇創辦人克勞斯•施瓦布指出,這次工業革命所「蘊含的希望和潛在危險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2016年1月19日

未來職場生存指南

FT記者雅各布斯:爲應對不斷變化的職場,不要躺在過去的成就上睡大覺,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獲取職業發展的新思路,從而延長職場「保質期」。
2016年1月12日

書評:中國在非洲圈地種糧?

FT非洲版主編皮林:《非洲將供養中國嗎?》一書作者以實地走訪爲基礎,駁斥了各種有關中國企業在非洲控制大片土地、將把糧食運回中國的傳言。
2016年1月11日

基於科學的「微調」

英國卡斯商學院客座教授斯特恩:在行爲和態度方面作一些微調,可助你在工作中取得更好表現。麥肯錫前合夥人韋布結合實例,講述她的新發現。
2016年1月4日

「理想主義者」基辛格

牛津大學名譽校長彭定康:現年92歲的基辛格是美國全球霸主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哈佛教授尼爾•弗格森以近千頁的篇幅,記述還沒被委以重任時期的基辛格。世人常把基辛格視作終極務實的現實主義者,作者卻稱其兼具道德和理想主義內核。
2015年12月3日

書評:《地理的囚徒》真相

FT前駐土耳其記者董貝:英國天空新聞前外交主編馬歇爾在書中提出一個既令人沮喪又十分極端的命題:地理地形在國際事務中佔突出地位,它們意味著當今世界的這種亂局是我們的宿命。
2015年9月8日

書評:怎樣贏得人心?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蘭卡斯特談到了如何使那些爲你工作的人相信,你站在他們一邊,隨時準備爲他們而戰。人們希望自己的領導看起來能夠預知即將發生之事。
2015年9月6日

「後資本主義」的美麗新世界

FT專欄作家邰蒂:《後資本主義:通向未來之路》的作者認爲,利用維基百科所體現的革命性理念,我們能夠徹底高效地顛覆資本主義制度。「一旦資本主義無法再適應技術變革,後資本主義必然到來。」
2015年8月17日

這個世界爲什麼越來越沒有秩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每個崛起的新興國家都爭著發表看法,世界會變得更加嘈雜且易怒。在政治思想上,新的並非等於更好。世界秩序須在權力和合法性之間找到均衡。
2015年8月16日

歷史就是猜測和偏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一個學者的視野越開闊,他的觀點就會越謙卑。當一對偉大的歷史學家把自己的研究稱作「猜測」的時候,我們又能從中讀出自己的哪些偏見呢?
2015年8月9日

豪門神話的陰影

家族企業的領導者總愛誇大英勇事蹟和奮鬥史,使得他們的成功看似無法複製。這也讓繼承人被棄於陰影之下,常常被描繪爲軟弱的替補隊員。
2015年7月28日

盡在言語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語言從來就不是精確的,始終變動不居、充滿矛盾和意外。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人性如此。當我們學會用語言表白的那一刻,也就學會了欺騙和造謠。
2015年7月26日

爲什麼猴子變不成猩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爲何中國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萌芽」命題的解釋是,遇到外國殖民者入侵,打斷了發育過程。但這是一種非常教條、且幼稚的歷史觀。
2015年7月19日

斯泰因小姐發瘋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無論是現代主義藝術,還是晚近神經科學,揭示的人類心靈奧祕都和常識相徑庭。但若沒有這些,我們不會崇拜任何已知之外的事物。
2015年7月12日

從來就沒有什麼新技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我們關於技術的認識水準,大致相當於演化論之前的生物學。那麼多絕頂聰明的工程師,未建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只因「工程師們只喜歡他們能解決的問題。」
2015年6月28日

國王愛銀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在民粹主義的民主制度下,政府更鼓勵民衆借錢買房置業,不用擔心貧富差距擴大,就可輕鬆地製造皆大歡喜的假象。但這樣做就要干預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2015年6月22日

書評:每天「最棒兩小時」

FT記者艾瑪•雅各布斯:戴維斯在新作中告訴我們,無需強迫自己專注,提高效率。關鍵是決定好優先事項,每天度過有成果的最棒兩小時。
2015年6月11日

大門口和大門裏的野蠻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歷史學家認爲蠻族入侵是羅馬帝國衰落的根源。但蠻族其實是,已滲透到帝國內部、長期生活在羅馬,卻始終不能被認同和接受的「外來務工人員」。
2015年6月7日

羅馬帝國的崛起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上升時遇到的失敗和成功都是祝福。而當羅馬由盛至衰時,它所做過的成功嘗試,最後也會釀成失敗的苦果。
2015年5月31日

「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能獨霸創新」

FT記者雅各布斯:《另類經濟》一書主張,商界領袖應把駭客、海盜、騙子當作靈感之源。這一觀點爲想觀察商業實踐或職場生活的人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
2015年5月31日

書評:消融的西藏

FT駐南亞分社社長馬萊:首本現代西藏旅遊指南的作者巴克利,在其新書《消融的西藏》中,對中國在西藏的開發提出批評。這是一部重要著作。
2015年5月27日

合衆爲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教科書往往是騙我們的。美國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國家,各種文化並未隨著時間而融合,各個基因中的互斥因素多年來分分合合。從一開始,它們就貌合神離。
2015年5月3日

美國大停滯與中國機遇

阿里巴巴副總裁塗子沛:暢銷書《大停滯》認爲,美國經濟自1970年代就陷入停滯,我卻不能完全贊同。技術瓶頸的突破已讓停滯進入尾聲,而後發優勢能讓中國直接進入技術新時代。
2015年4月23日

保爾森如何《與中國打交道》?

FT新興市場主編金奇: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新書《與中國打交道》中說,美國應支援中國取得成功,因爲這符合美國自己的利益。他還建議,美國應努力「爲中國找到更好的坐席」,即主動支援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
2015年4月22日

書評:氣候變化的解決之道

FT環境記者克拉克:《氣候衝擊》一書剖析了地球工程危險的誘惑力,對碳排放引發的氣溫升幅進行了預測,並主張從更爲政治化的角度應對氣候變暖問題。
2015年4月7日

一位中國盲人律師的抗爭與求索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陳光誠在自傳《赤腳律師》中,講述了自己從自學法律、爲農民維權、被拘禁到重獲自由的非凡經歷,分享了他對當代中國的許多深刻觀察。
2015年3月23日

制度演進解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經濟成長離不開國家支援,但國家又常常是扼殺經濟成長的元凶,政府會犯錯、官員會尋租、民主易於畸變。解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究竟起什麼作用並非易事。
2015年6月14日

壓力不一定成爲正能量

卡斯商學院訪問教授斯特恩:《壓力的好處》一書認爲,我們應該利用壓力給我們帶來的能量。可惜作者忽略了馬莫爵士的研究結果:壓力很難避免或應對。
2015年5月18日

經濟實力決定軟硬實力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約瑟夫•奈認爲,在經濟實力、硬實力(即軍事實力)和軟實力三方面,中國僅能在經濟實力上挑戰美國,但舒展軍事肌肉要靠經濟實力,財富成長也會造就軟實力。
2015年3月30日
|‹上一頁‹‹4567891011121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