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兩千年通膨史的啓示

麥克弗森:斯蒂芬•D•金的《我們需要談談通膨》回顧了兩千年的通膨史,爲經濟政策制定者認識當前通膨提供了及時的啓發。
2023年4月25日

當你談絲綢之路時,你談些什麼?

專訪復旦大學侯楊方教授:爲什麼大家一談到絲綢之路總覺得是大漠駝隊在黃沙上面爬?這種對絲綢之路的反常識的想像完全是因爲想像力的貧困。
2023年4月14日

讀歷史能幫助普通人超越無力感嗎?專訪《歷史的溫度》叢書作者張瑋

袁漪琳:張瑋在對談中表示,個人在時代當中有時候確實會有無力感,但讀歷史在今天的意義,最粗淺來說,有一個安慰劑的作用,雖然這樣說不是很貼切。
2023年3月24日

誰爲惡人:商界高階主管與政治家的博弈

埃奇克利夫-強森:在《大謬》一書中,兩位史學家以尖銳辯證的筆觸,揭破了美國企業界從20世紀初以來如何重新界定了政府的角色。
2023年2月3日

當歷史學走到人類學、文學中去——專訪歷史學家王笛

政治權力的「內卷化」,「公共領域」的消亡史。
2022年12月6日

書評:自由市場——政府與經濟之間的界限

科根:政府在一國經濟中應扮演多大的角色?在政府和民營部門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可能是經濟成功的關鍵。
2022年11月2日

晶片戰爭:比拼計算能力的美中較量

克里斯•米勒的《晶片戰爭》一書對半導體發展歷史進行了引人入勝的回顧,進而解釋美國爲什麼自我感覺脆弱。
2022年10月12日

書評:《被放大的慾望》

袁漪琳:「時尚是骯髒的」,最「可持續」的做法是不買任何東西,但這是不可能的。《被放大的慾望》一書試圖給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
2022年10月10日

書評:基辛格《領導力:世界戰略的六個研究》

麥克米倫:這位美國政界元老在新書中分析了六位世界領導人,並用他的豐富經歷論證:領導人個體及其治國才能,有時可以決定歷史。
2022年7月11日

書評:《摧毀資本主義的人》

希爾:戴維•蓋利斯在其犀利新作中指出,奇異公司老闆傑克•韋爾奇殘酷的效率驅動導致了美國企業的長期衰落。
2022年6月12日

《爲發展搏一把》:經濟奇蹟是如何造就的?

皮林:爲了讓國家走上成長和發展的道路,精英階層必須冒險去嘗試做大經濟蛋糕,而不是瓜分已有的蛋糕。
2022年6月10日

美國正走向內戰?

盧斯:最近有幾本新書發出了有說服力的警告,現在美國分裂的風險比1861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令人警惕。
2022年6月7日

全球疫情下再讀社科經典——《饑荒與政治》

王英良:布呂內爾的《饑荒與政治》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即饑荒往往不是自然產物,而是權力和人爲的產物。
2022年5月29日

書評:《新自由主義秩序的興衰》

福魯哈爾:加里•格斯爾的這本著作將新自由主義放在美國百年曆史背景下來解讀,對美國過往的足跡和未來的方向做出了全新的闡釋。
2022年4月25日

書評:托馬斯•皮凱蒂新作《平等簡史》

科伊爾:托馬斯•皮凱蒂的新作《平等簡史》濃縮了他之前的論點,然而能說服讀者的東西與能夠在街頭甚至權力走廊裏推進行動的東西是不同的。
2022年4月20日

波音737 Max悲劇教會我們什麼?

斯卡平克:《盲目地飛行》一書講述了導致波音兩起墜機事故的一系列事件,對整個時代的種種亂象進行了控訴。
2021年12月21日

出生於非洲的古爾納獲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

古爾納在1960年代後期作爲難民來到英國。瑞典文學院稱讚他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和難民的命運「不妥協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2021年10月7日

書評:露西•凱拉韋《再教育》

FT前記者露西•凱拉韋講述她轉行成爲教師的故事,用她的教學經歷坦誠討論了學校的意義。
2021年7月13日

書評:《危險思想》

在對審查制度的2000年曆史引人入勝的梳理中,埃裏克•伯科威茨發現,從古到今,人類壓制言論的本能一點沒有減弱。
2021年6月29日

書評:《創造性破壞的力量》

本書作者論述了資本主義如何透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成長。在捍衛資本主義的同時,也強調了監管和社會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2021年6月22日

書評:加來道雄的《上帝方程式》

波達尼斯:作爲弦理論的權威,加來道雄在《上帝方程式》一書中力爭讓普通讀者也能理解令人眩暈的多維空間概念。
2021年5月21日

新粒子?繆子實驗或揭示「神祕的力」

鮑爾:美國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繆子g-2」實驗的測量結果可能意味著存在一種新的粒子,這將挑戰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2021年4月20日

書評:講述人工智慧「部落戰爭」的《天才製造者》

桑希爾:隨著電腦侵入我們生活中幾乎每個角落,人工智慧研究人員開始成爲我們演算法時代的設計師,加深對他們的瞭解非常重要。
2021年3月19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裏的閱讀和思考

徐海娜:如果被孩子問到,「德國人爲什麼不阻止希特勒成爲希特勒?」我們應如何做出回答,解釋制度之惡與人性之惡。
2021年1月26日

書評:《下一場大遷徙》

韋格斯蒂爾:移民的後代沙阿曾經認爲移民是不正常的,但在研究生物界廣泛的物種遷徙和人類遷徙的歷史後改變了看法。
2021年1月19日

爲移民說公道話的好書

新書《他們與我們》理直氣壯地捍衛開放邊境和人員自由流動。該書有力論證移民的積極影響,揭穿反移民論者製造的神話。
2021年1月19日

徐瑾經濟人書單:2020年十大好書

徐瑾:疫情之下,讀書還是最值得的陪伴與學習。忙到沒時間讀書,其實很奢侈。從這一年閱讀中,我選擇了十本,推給《徐瑾經濟人》專欄讀者。
2021年1月17日

《管理華盛頓的人》:詹姆斯•貝克傳

巴伯:《管理華盛頓的人》描述了貝克高超的談判水準和執行能力。在當前的僵局和一切向黨派看齊的氛圍中,這一點更加難得。
2020年12月29日

《只有我們而已》:關於種族的真相

布托:克勞迪婭•蘭金是一名耐心的對話者,她用溫柔的方式告訴我們,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對話,而是幾個世紀以來的沉默。
2020年12月13日

書評:《爲什麼德國人做得更好》

作者約翰•坎普夫納對戰後德國及其非凡成就大加讚揚,並將此歸因於德國在情感上的成熟和紮實,源自其在20世紀遭受的歷史創傷。
2020年12月7日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