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戶您好,這是來自FT中文網的溫馨提示:如您對更多FT中文網的內容感興趣,請在蘋果應用商店或谷歌應用市場搜尋「FT中文網」,下載FT中文網的官方應用。
本月在慕尼黑車展上展出的寧德時代電池動力汽車模型。這家中國集團和南韓LG新能源等亞洲企業在這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隨著電動汽車的加速普及,歐洲電池新創企業正在競相滿足需求。法國的Verkor是最新一家融資企業。本週,該公司在法國北部的首家工廠獲得了逾20億歐元的融資。
從理論上講,歐洲企業和國際企業承諾新建的工廠可能很快就會導致產能過剩。
基準礦物情報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表示,歐洲正在生產的10家電池工廠的總產能爲166.5吉瓦。到本十年末,計劃再建26座。如果全部實現,總產能將增加到1227吉瓦。
然而,實際產能要低得多,估計爲729吉瓦。產能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上升。2030年的需求預計爲1004吉瓦。一些新創企業也有可能退出。美國《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的補貼可能會吸引其他項目到美國來。
這意味著歐洲企業沒有理由減速。南韓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和中國寧德時代(CATL)等亞洲企業在這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他們在歐洲也有工廠,包括波蘭和德國。
去年歐洲使用的電池約有一半是歐洲生產的。活動組織Transport & Environment表示,其餘從中國和南韓進口。
提高電池的進口關稅將有助於歐洲供應商。但此舉也可能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北京方面已經對歐盟針對中國汽車行業的反補貼調查進行了猛烈抨擊。
一個不那麼令人擔憂的選擇是,歐盟汽車製造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爲其供應商獲取關鍵原材料。一些公司已經在這麼做了。歐洲電池製造商有機會趕上亞洲競爭對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