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特里莎·梅是誰?【英文原聲】

德蕾莎·梅伊成爲了英國第54任首相,這位新一代「鐵娘子」帶著解決英國社會隔閡的承諾進駐唐寧街。她將不爲「少數特權階層」執政。

政經

南海裁決讓中國感受到「民族主義雙刃劍」

由菲律賓最早於2013年提交海牙仲裁庭的案件,仲裁裁決本週二下午傳抵北京,引發中國民衆的強烈不滿。而政府在順勢表態抗議後,也開始感受到「民族主義雙刃劍」的鋒利。

平壤校園裏出現「創業周」

西方商學院的教授們,最近來到北韓唯一由外資組建的私立大學——平壤科技大學教學一週,並在這裏舉辦了一場「創業周」活動。而現實中,北韓既沒有創業公司,也沒有投資人,這裏有的只是熱情。

川普迎合美國藍領夢

曾是「美國夢」縮影的莫內森市,如今失業率飆升、城市衰敗、毒品和酒精氾濫。川普「奪回工作」的競選口號在這裏尤其鼓動人心。

英領事:中英關係缺的不是祕密而是公開

英國駐上海領事吳僑文說,英國不擔心中國「稱霸」亞投行,也不歧視來自中國的資本,到2020年對華出口將比現在成長三倍以上。

歐盟與英國開始分道揚鑣?

距離正式「離婚」或許還得數年,但「試離」階段已經開啓。歐盟27個成員國首次在沒有英國參與的情況下開會,制定應對英國脫歐的共同策略。這是一個分水嶺。

英國脫歐的五大後果

英國脫歐,將對國際地緣政治、資本市場和貿易格局造成巨大沖擊。FT總結了短期內英國脫歐會帶來的五大後果。

不確定性:英國退歐的最可怕影響

英國在全民公投中選擇脫離歐盟。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表示,於全球經濟而言,當前最可怕的是各種不確定性。

記述英國脫歐派勝利的喜悅

2016年6月24日,英國在退歐全民公投中選擇了退出歐盟,脫歐派爲自己實現這個「具有全球影響的大事件」,「人民終於發聲」而歡呼雀躍。

北韓人眼中的世界什麼樣?

民主化是當今世界潮流,有人將依舊堅守獨裁體制的北韓比作「活恐龍蛋」。生活在「蛋」內的北韓人到底持有怎樣的世界觀?中國還算好朋友嗎?FT記者在平壤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民衆。

吳建民:最溫和的爭議者

中國資深外交官吳建民因車禍意外逝世。這位生前因溫和外交立場被打上「鴿派」標籤的前大使的離去,重燃中國公共輿論場中,關於中國外交應當更和平友善還是更強硬對抗的大討論。

一圖讀懂歐盟

英國脫歐公投日益臨近,不同意見間的爭端愈發激烈。但對於中國人來說,有多少能說出究竟什麼是歐洲?什麼又是歐盟?我們用一張圖就給你解釋清楚。

美國奧蘭多大規模槍擊事件【英文原聲】

美國佛羅里達州上週日發生一起槍擊案,嫌犯持來復槍在奧蘭多一家擁擠的同性戀夜店掃射。本次襲擊已造成50人喪命,成爲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另據警方透露,有一名全副武裝的男子在聖莫尼卡「洛杉磯同性戀狂歡節」活動附近被逮捕。

生活在北韓:彷彿穿越回70年代的中國

今日之北韓,恰如上世紀70年代之中國。馬路上總是空蕩蕩的,只有破舊的電車和公交,儘管處處可見宣傳畫,平壤卻仍是一個幾乎沒有商業廣告的地方。不過,處於灰色地帶的商業文化正在形成,只需看掌權的一小撮精英願意讓它發展到何種程度。

從友愛到背叛:北韓人對中國的真實感受

被邀去平壤報導朝鮮勞動黨七大的FT亞洲版主編吉密歐觀察到,北韓民衆在談到中國時的憤怒程度,甚至超過他們談到美國和日本時。在北韓人心目中,中國背離了共產主義,曾經的盟友如今卻和他國一道制裁自己。

日本:或許終難逃下一次大地震

日本政府早在2013年就發佈預警,稱30年內日本有很大可能再次發生大地震,而且會更接近東京,日本甚至可能會沉沒。我們透過3D影像,向讀者模擬日本的下一次大地震。

委內瑞拉:經濟崩潰的新案例【英文原聲】

自然資源豐富的拉美國家委內瑞拉(Venezuela)陷入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多重危機。暴力和遊行成爲家常便飯,乾旱又導致水電站能源斷供,一些人被迫每週只有兩天工作時間,通貨膨脹預計到明年會超過1600%,IMF預測該國經濟將縮水8%;但最危險的還是食品危機,人們爲了喫飯什麼都敢做。人們呼籲總統下臺,而總統稱那是反對黨的陰謀。

攻擊女效能幫助川普贏得大選嗎?

儘管川普發表過的衆多貶低女性的言論得罪了很多女性選民,但他也因此贏得了另一些認爲他「誠實」、不遮遮掩掩的選民。他在美國大選前的最後幾個月中,能否靠他自我行銷的超常能力,贏回部分女性的心?

蔡英文就職演說精要摘錄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正式主政臺灣。她在總統就職演說中談及「兩岸問題」,提出兩岸應尊重歷史事實,島內的憲政體制,兩岸過去交流互動的結果,以及臺灣民主的原則與民意。

牡丹峯樂團:流行音樂與政治宣傳

外國記者的朝鮮勞動黨「七大」報導之行,以觀看穿白色制服的女子團體演出爲終點。如果說南韓輸出的流行音樂爲K-Pop,那麼金正恩最喜歡的牡丹峯樂團就代表了NK-Pop。

川普改變世界的五種方式

唐納德·川普正在改變美國和世界政治,他基本已經鎖定了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他那些曾遊走政界邊緣的主張,卻日益進入主流語系。就算他11月敗給希拉里,這些意見也不會消失。

北韓黨代會閉幕 民衆遊行展現極權主義熱情

外界視北韓爲斯大林主義國家,讓本國民衆忍受飢餓,來幫助在平壤的領導人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此鞏固自身權力。然而,金日成廣場上的這數十萬遊行人羣,卻對此含淚感激。

平壤日記:一名BBC記者被驅逐【英文原聲】

昨日,英國廣播公司(BBC)駐東京記者傅東飛(Rupert Wingfield-Hayes)被北韓驅逐出境,原因是這名記者先前在北韓所做的報導引發當局不滿,當局尤其反對一篇稱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肥胖」的報導。

朝鮮勞動黨「七大」:FT記者的平壤觀察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出席並宣佈了一項罕見的經濟「五年計劃」,但他同時稱「第一次氫彈測試」和「光明星4號」觀測衛星的發射,是今年「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

神祕的北韓黨代會【英文原聲】

5月6日朝鮮勞動黨「七大」召開當天,受邀國際媒體卻不能前往神祕的會場進行報導,而是被安排參觀工廠。FT記者觀察到,工廠裏「被安排」的痕跡很明顯,人們用電腦還是隻能上區域網,被允許接受街頭採訪的老百姓,也依然在歌頌偉大領袖。有人期待,金正恩可能在本次會議上宣佈實行類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但更多人認爲可能性並不大。

北韓邀請國際媒體報導黨代會

時隔36年後,朝鮮勞動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北韓最高級別的政治活動。此次,北韓高調邀請國際主串流媒體進入平壤。FT記者從平壤機場發回報導。

政府喜歡借錢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各國政府都很喜歡借錢,近年來他們的債務規模隨時間推移穩步上升。政府爲何喜歡大舉借債?FT經濟社評撰稿人馬丁•桑德布爲你解釋。

美國社會的疫苗之惑

與在中國一樣,疫苗安全在美國社會也是爭論焦點。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因爲擔心疫苗對孩子身體造成的損傷,選擇非常規的注射週期、甚至完全放棄某些疫苗注射。但專業人士對這一趨勢可能給公共健康帶來的損害感到擔心。

中國債務水準爲何令人擔憂?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經歷如此之快債務累積的經濟體,幾乎沒有不發生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增速急速下滑的。中國會陷入日本或希臘式的困境嗎?

美國選民:我爲什麼支援川普

三位在街頭接受採訪的美國選民,告訴FT他們支援的總統候選人,並道出原因。

中國經濟走上回頭路?

中國GDP一季度成長6.7%,雖然仍未跌破政府制定的6.5%的增速下限,但成長動力主要來自固定資產投資,顯示中國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再平衡」出現倒退。

「避稅天堂」之辯

巴拿馬機密文件洩露事件發生後,富人們透過將資產轉移到遠方來避稅的行爲進入民衆的視野。英國《金融時報》社評主筆喬納森·福特與Lex專欄負責人羅伯特·阿姆斯特朗,圍繞「避稅天堂」展開了一場討論。

【預告】紀錄片:中國移民奇蹟終結

該紀錄片將於2016年4月12日FT中文網影片頻道呈現,敬請關注。

爲何古巴對外商投資又愛又怕?

美國與古巴的和解以及歐巴馬出訪哈瓦那,促使美國企業紛紛宣佈在古巴的擴張計劃。但總體而言,古巴對外商投資仍然只打開了半扇門。批評者認爲,執政的古巴共產黨不願意失去對權力的控制,將阻礙任何根本性的變革。

歐巴馬:美國不再是古巴敵人

歐巴馬在他歷史性的古巴訪問中表示,希望埋葬「冷戰最後的殘留」。儘管國內政敵批評歐巴馬過於迎合一個專制政權,但歐巴馬顯然希望繞過古巴政權,直接與古巴年輕一代建立感情聯繫。

臺灣維權太平島:是島不是礁

臺灣當局首次組織國際媒體參觀南中國海的太平島,希望向外界證明它是一個島嶼——因此可以擁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而非一塊礁石。這一做法如能成功,可能給南中國海的領土紛爭帶來巨大影響。

緬甸:一場關於土地的生死之爭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資產,對於緬甸這樣擁有三分之二農業人口的國家來說尤其如此。然而,這個初見光明的國家仍需想辦法解決軍政府統治時期的後遺症。

恐怖襲擊重創歐洲心臟

布魯塞爾恐怖襲擊,發生在比利時全力追捕巴黎恐怖襲擊嫌犯薩拉姆、對恐怖組織高度防範之際,說明聖戰組織在歐洲的網路和襲擊能力,比情報機構先前判斷的大得多。

柯慕賢:數據安全或阻礙中德合作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表示,中國正在醞釀中的一些法律讓很多德國企業擔心,他們的數據可能受到中國政府的偵查或盜用,這可能成爲中德合作上的巨大障礙,也會阻礙中國自身的產業升級。

柯慕賢:中國製造業升級的最大障礙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認爲,過於龐大的國企、智慧財產缺乏法律保障、以及國家對網路管控太重,將是中國產業升級、實現「中國製造2025」計劃過程中面對的幾大障礙。

柯慕賢:德國民衆爲何擔心中國國企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國企進入歐洲收購當地企業,開始引發德國民衆擔憂,因爲國企常常不遵循市場規律,可能帶來不公平競爭。

從「十三五」看中國轉型之難

2016年中國「兩會」透過了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FT駐華記者韓碧如認爲,儘管中國政府已決心採取措施減少過剩產能,甚至要承擔數百萬工人失去工作的代價,但「十三五」計劃中政府主導投資的痕跡仍然很重,中國仍無法擺脫舊有的成長模式。

美國正在撤離國際舞臺嗎?

美國大選中的幾位領跑者,在選戰中都發出了貿易保護主義和減少參與國際事務的論調,讓外界擔心孤立主義在美國死灰復燃。FT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拉赫曼認爲,競選人是在迎合美國選民情緒,而美國喪失在世界經濟中的絕對主導地位,也部分造成了這種傾向。

歐洲央行再次「大開印鈔機」【英文原聲】

昨日,爲了提振疲弱的歐洲經濟,歐洲央行將銀行利息調至新低,量化寬鬆政策也要擴大。令德拉吉滿意的是,他暫時似乎達到了既刺激經濟又不引發全球競爭性貶值的效果,此舉意在彰顯這位「超級瑪麗」仍有足夠的政策工具和空間。不過,政治影響恐怕比歐洲央行想像的複雜,第一個站出來表達不滿的很可能會是德國。

英國脫歐:你最需要關心的四個問題

在圍繞英國脫歐的爭論中,脫歐派和挺歐派究竟在吵些什麼?如果真的脫離歐盟,英國和歐盟各自會受到什麼影響?FT爲你分析四個關鍵問題。

如果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FT首席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拉赫曼認爲,在「超級星期二」後,川普很有可能贏得共和黨提名,甚至有可能問鼎總統寶座。他認爲川普行事乖張,很可能還會有出人意料之舉。他也給反對川普的人出了幾個對付他的點子。

川普的崛起爲何讓人害怕?

在「超級星期二」之後,美國地產界大杭特朗普向成爲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又進了一步。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認爲,川普完全不適合成爲美國總統,而他的民粹主義傾向尤其令人擔憂。

擺脫制裁:伊朗復活?

伊朗核協議達成、多項制裁措施於近期解除後,伊朗總統羅哈尼立即訪歐,而西方企業也紛紛覬覦伊朗這片潛力巨大的商業處女地。

暴亂事件引發對香港前途擔憂

農曆春節期間的一場抗議活動,在抗議者投擲磚頭和警察鳴槍示警中演變成了香港近年來最爲嚴重的暴力事件。然而,這只是香港青年不滿情緒滋長的最新一例,儘管香港特首梁振英否認是政府的政策疏遠了年輕人。他表示,政府的職責在於維護法治,而非揣度暴亂者的動機。

版權聲明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智慧財產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伺服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本網路影片的使用必須遵循英國《金融時報》網站(www.FT.com)的條款,我們建議您閱讀條款的全部內容。您所接受的服務僅限於個人和非商業的用途。英國《金融時報》不承諾此項服務是無誤差或是連續的,同時也不給予您在任何使用(權利)方面的承諾。網路影片中非英國《金融時報》人員所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他們本人而非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立場,英國《金融時報》不承擔由他們所表達之觀點產生的任何責任。觀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影片播放器。請檢視與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相容的瀏覽器清單

|‹上一頁‹‹567891011121314››下一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