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中國商業教育開始反向歐洲擴張

總部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雄心勃勃,該校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表示,他的一個任務是帶領中國企業家到歐洲學習並分享經驗,另一個任務是爲中國公司培養來自全球的EMBA人才。

文化

藏家學者:連接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先生希望更多的亞洲收藏家能夠看到透過幫助西方博物館擴大館藏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價值。

發現全新的FT中文網

2016年6月15日,FT中文網全新改版。卡片式的設計讓內容層次更加分明,全新頻道「創新經濟」專爲創新創業者而生,大數據匹配讀者最感興趣的資訊,獨家訂閱屬於自己的閱讀內容,爲桌面和移動端讀者提供無與倫比的數字新聞體驗。

梁井宇:日常和持久的建築之美

中國建築設計師梁井宇是2016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他的設計風格基於東方傳統美學和生活理念,強調簡樸和捨棄。他的個人作品、此次在中國城市館參展的「回宅」,在一個小巧緊湊、去現代化的空間裏,鼓勵農耕時代的勞動與協作。

3D列印將重新定義文物保護

致力於保護原始建築與藝術的蓋蒂保護所,透過創立標準化的平臺和系統,實現資訊的共享與整合。所長提姆·偉倫認爲複製品是有其空間的,而3D列印技術的發展使得「修復」的定義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田霏宇:中國當代藝術與政治的脫鉤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中國當代藝術評論人田霏宇(Philip Tinari)認爲,市場和資本的介入,使得中國當代藝術生態與國際日益接軌。對全球語境下中國所處位置的審視,已經取代個人與權力之間的對抗,成爲中國當代藝術緊張感的主要來源。

敦煌莫高窟展「驚豔」洛杉磯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近日在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向觀衆開放。展覽除了大批文物展示外,還重現了3個不同的等比例複製窯,分別代表了跨度一千年之久的敦煌藝術時期。

黃金:人類危險的嗜好

黃金究竟是什麼?有人說它只是一種惰性金屬,有人說它是炫富的工具,還有人說它是人類「金燦燦的大便」。對黃金的渴求,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的諸多戰爭、探索和發現。它爲什麼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又被如此多人唾棄?

如何應對這六類「惡房東」?

在英國,買不起房的年輕房客們常常面對房東的刁難,租房制度也往往不利於房客。FT年輕記者威廉姆斯盤點了六類惡房東,以及對付他們的辦法。

菲爾普斯:把人送上火星並非創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繁榮》一書作者埃德蒙•菲爾普斯教授認爲,創新更多發生在個人層面,宏大的政府工程並非創新。他的研究顯示,中國的創新力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但在國有經濟仍佔主導之際,民營企業創新仍非易事。

美術館:賓至如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惠特尼美術館館長亞當·韋恩博格希望破除任何文化上的壁壘,鼓勵那些從未想過來參觀美術館的人來到這裏,身處在自由的環境中,深切感受到藝術是一種權利,而不是一個特權。

原研哉:四合院式的家居最理想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把他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的House Vision項目帶到中國,起名「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希望探討「家」正如何被新的技術力量和社會趨勢重新定義。在他看來,高樓大廈裏的家是廉價的,能住在平面的、與四鄰有著親密關係的家裏,纔是真正的富足。

惠特尼美術館:把機會留給藝術家

不斷發掘新一代藝術家,並以藝術家爲核心是惠特尼美術館永恆的宗旨。在館長亞當·韋恩博格看來,藝術爲人類創造新的行爲方式,爲探索新的社會、政治和美學思想提供了可能性。

爲什麼最好的芭蕾編舞都是男人?

女性在舞蹈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經湧現過一批編舞大師。可如今,最傑出的編舞卻通常都是男性。英國國家芭蕾舞團4月排演新劇《她說》,邀請包括一位華人在內的女性編舞參與創作,以求突破這種隱性的行業性別歧視。

菲爾普斯:把人送上火星並非創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繁榮》一書作者埃德蒙•菲爾普斯教授認爲,創新更多發生在個人層面,宏大的政府工程並非創新。他的研究顯示,中國的創新力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但在國有經濟仍佔主導之際,民營企業創新仍非易事。

索瑞爾:一切都是設計,只有好壞之分

倫敦設計節創辦人及主席約翰•索瑞爾爵士認爲,我們身邊的一切皆包含了設計,好的設計在文化和社會效益之外,也能帶來經濟效益。他認爲中國設計產業正在飛速發展,服裝設計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皮力:著重尋找中國藝術和外部世界的關係

如何在一個開放的平臺和開放的體系裏面解釋中國藝術,成爲M+未來涉及並需要解決的問題。

哈迪德:讓空間流動的女魔頭

伊拉克出生、英國成名的當代最優秀建築師之一紮哈•哈迪德突然辭世,震驚國際建築設計界。她一生成就非凡,設計風格極其鮮明前衛。她的個性爲人也極富爭議性,因強勢和壞脾氣被稱作建築設計業的「女魔頭」。而在FT建築和設計評論人希思科特的回憶中,哈迪德是位熱情風趣、熱愛八卦的好朋友。

爲何圖片中的職場女性都年輕貌美?

在各種出版物和企業網站上,職業女性的形象通常都年輕貌美,展露歡欣笑容。FT專欄作家凱拉韋卻認爲,這是有關辦公室生活的最大謊言。

M+希克展: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史

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展出了由瑞士藏家希克捐贈的15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品,藏品涵蓋時間跨度近40年。策展人皮力希望透過這次展覽,打造中國當代藝術編年史,涉及文化、政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TEFAF如何鑑別藝術品真僞

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TEFAF)每年3月份在荷蘭召開,被喻爲藝術界的達佛斯。TEFAF著名的藝術品鑑定程式是其爲何如此特殊的原因所在。

劇院因科技而變【英文原聲】

從影片投影、直播,到雙聲道麥克風,再到電腦生成的音樂,藝術評論家馬特·特魯曼帶你領略科技給傳統劇院帶來的改變。

親愛的,請聽我說【臺灣留守家庭系列】

春節又至。在數億中國人背起行囊、踏上返鄉路之時,我們將目光投向臺灣。全球化和本地市場的侷限,讓前往中國大陸或其他地區工作生活的臺灣人越來越多。臺灣已超過百萬的留守家庭,各有各的故事,卻都經歷著外界難以體會的掙扎。本期影片主人公鄧慧升的家庭就是其中一員。這一系列由臺灣《天下》雜誌製作,FT中文網獲得授權,將於春節期間陸續發佈。

三個留守男孩的寄宿生活【臺灣留守家庭系列】

臺灣華興中學的六百多位住宿生中,有一成是留守子女。本期影片採訪的三位國一年級寄宿男生,分別講述沒有父母陪伴的成長經歷中的酸甜苦辣。這是臺灣《天下》雜誌製作的「臺灣留守家庭系列」第二集。

那個男人又回來了【臺灣留守家庭系列】

很多在中國大陸工作的臺灣爸爸,在孩子口中,都慢慢都變成了「那個男人」。本期影片主人公許沛菘在一次次歸來又離去後,終於決定回到臺灣,不再與家人分離。這是臺灣《天下》雜誌製作的「臺灣留守家庭系列」第三集。

留守兒童: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感負債

中國有2.7億來自農村的城市務工者,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把孩子帶在身邊。6100萬兒童被留守在了農村,他們要麼與祖父母生活,要麼就是一個人。留守兒童長大後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何種影響令人擔心,官方也意識到了「讓農民工在城市安家」的重要性。

女人不在家【臺灣留守家庭系列】

不少優秀的臺灣女性也選擇離家打拼,但往往要比男性面對更多的艱辛和愧疚。本期影片採訪的兩位在上海工作的臺灣女性,需要在事業和家庭之間作出艱難的權衡。這是臺灣《天下》雜誌製作的「臺灣留守家庭系列」第四集。

向菊回家的內心戲

故事發生在2015年春節,保姆向菊下決心離開北京,返回位於湖北老家的向家灣。可就當假期結束時,向菊卻再次踏上了重返北京的火車。一方面因爲需要複查病情,另一方面也因爲自己已再次淹沒在了無盡的迷茫之中。

打包一個家去大陸【臺灣留守家庭系列】

臺灣外派僱員已超過百萬,但能夠真正照顧好這類員工的企業並不多。臺灣友達就是其中一家。它在蘇州爲外派員工建造了酒店公寓式宿舍,提供各類生活服務和子女教育支援,以解外派員工的後顧之憂。這是臺灣《天下》雜誌製作的「臺灣留守家庭系列」第五集。

來自一名城市快遞員的獨白

電動三輪快遞車每天頻繁穿梭在城區各處,已然成爲了街道上獨特的風景線。他們遞送的包裹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快遞員小吳接受了FT駐北京記者的採訪,他表示趁年輕在北京多賺點錢,希望以後回老家能過上好日子。

英國辦公室有點酷:CBI

儘管現在有很多人創業,但更多的人還是在辦公室裏給別人打工,因此辦公室的環境就非常重要。爲英國《金融時報》寫了20年職場專欄的露西•凱拉韋(Lucy Kellaway)決定親自走進幾家英國公司,瞭解他們的辦公環境,透視他們的公司文化。這一站是給人留下傳統、呆板印象的英國工商業聯合會(CBI)。她有哪些發現呢?

美國「千禧世代」買房難

三分之一的美國「千禧世代」(生於1980至2000年間的人)仍在與父母同住,這個比例甚至高於2009年金融危機時。儘管美國經濟正在復甦,就業也在好轉,但買房甚至租房帶來的經濟壓力仍然過大。

中國藏家專利:跳躍式出價

蘇富比歐洲暨美洲亞洲藝術主席司徒河偉分享瞭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拍賣師經驗。同時在他眼中,中國藏家是天生的藝術收藏家,不但熟悉拍賣流程,同時擁有「跳躍式出價」的競爭技巧。

日本:理應更火的旅遊目的地【英文原聲】

在中國人的幫助下,日本旅遊火了,但熱度仍不夠。2015年訪問日本的外國遊客數量首次超過1900萬,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最多,爲499.38萬人次,中國遊客人均消費數額也最高,爲約合1.6萬元人民幣。儘管如此,英國去年的國際遊客量爲3540萬,幾乎是日本的兩倍,而法國在頻繁遭受恐怖襲擊後,依然是接待外國遊客最多的國家。近日,FT編輯羅伯特•施裏姆斯利(Robert Shrimsley)受邀遊覽了日本,看看他將得出何種感悟。

英國辦公室有點酷:聯合利華【英文原聲】

露西•凱拉韋(Lucy Kellaway)繼續走訪英國公司的辦公室,這次的目的地是聯合利華(Unilever)倫敦總部。早在15年前她就拜訪過這座1920年代風格的辦公樓,當年裏面就像個兔子窩,如今故地重遊卻發現大樓內部早已別有洞天。不僅處處都裝飾得非常現代,免費提供水果給員工,聯合利華還免費提供冰激凌,崇尚彈性勞作,每個員工一週可有兩天在家辦公。遺憾的是,儘管從餐廳都健身房應有盡有,這座由無數透明玻璃組成的辦公室卻讓露西感覺「冰冷到沒靈魂」。

徐冰:文字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徐冰認爲中國文化中很核心的東西,最後都和文字的視覺性是有關係的。在藝術創作的同時,他也關注中國新一代青年藝術家的動態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因爲他們代表了未來。

大衛·鮑伊:以搖滾預告自己的死亡【英文原聲】

有「搖滾變色龍」之稱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本週逝世,享年69歲。就在三天前,他發佈生前最後一支MV、死亡主題的《拉撒路》,在向世界隱瞞自己的癌症病情18個月後,預告了自己的死亡。鮑伊與披頭士、皇后樂隊並列爲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搖滾明星。他70年代就已成名,此後一直以極其多變的音樂風格、裝扮甚至身份,不斷重塑人們對搖滾和音樂的認知。他甚至推動了金融創新,在1997年售出5500萬美元的「鮑伊債券」,擔保自己25張唱片的未來收入。他影響了衆多西方樂壇歌手,他的逝世讓一代音樂傳奇落幕。

英國辦公室有點酷:CBI

儘管現在有很多人創業,但更多的人還是在辦公室裏給別人打工,因此辦公室的環境就非常重要。爲英國《金融時報》寫了20年職場專欄的露西•凱拉韋(Lucy Kellaway)決定親自走進幾家英國公司,瞭解他們的辦公環境,透視他們的公司文化。這一站是給人留下傳統、呆板印象的英國工商業聯合會(CBI)。她有哪些發現呢?

徐冰:中國是一個製造能量的地方

2015年, 徐冰獲得由美國國務院頒發的藝術勳章,成爲獲得此榮譽的第二名中國藝術家。 在採訪中他回憶了之前創作的三件藝術品,《鳳凰》、《天書》和《鬼打牆》。由於這三件震撼的作品先後都是在中國創作的,徐冰也不禁感慨道: 中國真是一個製造能量的地方。

跟露西•凱拉韋一起回顧2015年【英文原聲】

從公司管理角度來看,2015年最值得紀念的事情是通用電器、埃森哲和德勤都承認,年終績效考覈制度不僅沒用,而且浪費巨大。他們或許能爲跨國公司採取更爲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出表率。其次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全球民衆都開始對退休生活表現出了嚮往;第三是,福斯汽車事件極大地消耗了人們對公司的信任。

留守兒童: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感負債

中國有2.7億來自農村的城市務工者,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把孩子帶在身邊。6100萬兒童被留守在了農村,他們要麼與祖父母生活,要麼就是一個人。留守兒童長大後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何種影響令人擔心,官方也意識到了「讓農民工在城市安家」的重要性。

英國皇家設計師如何裝飾耶誕節?【英文原聲】

每到耶誕節,很多西方家庭都會爲如何裝扮自己的房子而苦惱。英國《金融時報》家居版主編簡·歐文帶你拜訪一位皇家設計師的宅邸,他專爲英國富豪和名流做室內設計。

2015年FT聖誕頌歌

作爲英國《金融時報》的一項傳統,我們每年會邀請作曲家譜寫一首聖誕頌歌。與傳統頌歌相比,今年的頌歌旋律更加優美。

藝術品不應該成爲投資工具

紐約佩斯畫廊行政副總裁彼得·伯瑞斯對中國藏家熱衷收藏西方藝術品的現象大加稱讚。他認爲藝術品應該用來回饋社會,讓更多的藝術愛好者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而不是因爲它日後會增值。

佩斯畫廊:力推中國當代藝術家

近幾年,佩斯畫廊舉辦過多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展,成爲中國當代藝術在美國的「代言人」。紐約佩斯畫廊行政副總裁彼得·伯瑞斯表示,他充分相信這批中國藝術家的原創性和作品質量,因此投入大量精力推廣他們。

在中國經商不可不知的五大風水原則

金是白虎,木是青龍,水是玄武,火是朱雀,土是黃龍。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五行,對共產黨統治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依然適用。香港風水大師盧恆立向FT記者介紹了在中國做生意,你不可不知的五件事。

消滅「北京霾」纔是中國減排棘手要務

今年的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開沒幾天,北京就被近兩年來最爲嚴重的霧霾所籠罩。生活在中國首都的人們根本不關心全球變暖,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家孩子每天呼吸什麼樣的空氣。

中國與歐美私人博物館有哪些不同?

在中國,私人博物館是一個新的趨勢,其往往與藏家個人結合比較緊密。而歐美私人博物館是公立的,且管理理念是向社會進行回饋。現在中國很多的私人博物館都在擔憂這個問題,如果有一天創辦人沒錢了,這些博物館今後怎麼辦?

亞洲當代藝術呈現井噴式發展

擔任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管汪濤博士在積極籌備各種亞洲藏品展覽的同時,也在規劃亞洲部的擴建。他表示近五年來,發展最快的是當代藝術,從多樣性和深入的程度而言,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版權聲明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智慧財產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伺服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本網路影片的使用必須遵循英國《金融時報》網站(www.FT.com)的條款,我們建議您閱讀條款的全部內容。您所接受的服務僅限於個人和非商業的用途。英國《金融時報》不承諾此項服務是無誤差或是連續的,同時也不給予您在任何使用(權利)方面的承諾。網路影片中非英國《金融時報》人員所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他們本人而非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立場,英國《金融時報》不承擔由他們所表達之觀點產生的任何責任。觀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影片播放器。請檢視與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相容的瀏覽器清單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