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環保技術專家張宇:先進的垃圾處理企業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王英良:張宇受訪表示,要設計符合當地環境的垃圾處置整體解決方案,就需要進行完整深入的實地調查,結合業內先進技術,進行系統化規劃。
2024年7月12日

追求環保還是追求回報?

伍治堅:從投資者角度來看,購買更加環保的公司股票,和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汙染比較多的公司股票對比,哪種股票的回報更好?
2024年7月11日

歐盟委員會緣何對法意等七國發出「黃牌」警告?

袁傑:歐盟委員會已對法意等七國啓動「過度赤字程式」。特別是對法國來說,一旦接下來推行嚴厲的緊縮政策,可能會引發激烈的社會動盪。
2024年7月10日

央行賣空國債背後的兩道難題

張林:幫助經濟、企業、居民和收支承壓的地方政府真正走出本輪週期,恰恰需要克服兩大難題——降息難降、寬鬆難寬。
2024年7月9日

三闖A股折戟的週六福,爭議聲中申港上市

申請在A股市場上市碰壁後,內地黃金及珠寶商周六福將目標轉向港股。
2024年7月9日

同仁堂醫養申上市增併購,靠老字號突圍

擁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北京同仁堂全力進軍中醫醫療領域,尋求港股上市。
2024年7月9日

傑克科技的儒家治理文化

鄭志剛:在儒家忠恕思想的影響下,傑克逐步建立了這樣的治理文化:既有制度的透明和連貫,又有多元的協調和溝通機制實現的協同。
2024年7月9日

政策與產業雙驅動下的中歐氣候合作前景

趙斌、李俐璇:中歐氣候合作有望開拓綠色市場和產業規模,引領綠色低碳產業成長點,助推全球氣候治理善治和全球氣候政治發展。
2024年7月9日

黃河「西電東送」如何破解乾淨能源消納難題?

周若曦:隨著產業西移、新能源成爲新增裝機主體、以及降溫採暖負荷比重不斷增加,西部地區用電結構發生了變化,用電高峯期輸電能力和效率不足。
2024年7月7日

高額蘋果稅連遭多國打擊,中國市場何去何從?

格琪:作爲第二大營收國的中國,卻仍承受著全球最高「蘋果稅」和最嚴苛的「蘋果稅」政策。歐盟和日本的監管舉措,或許也是中國市場波動前的暗湧。
2024年7月4日

中國的雙速復甦

胡偉俊:目前雖然內需弱於外需,但由於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仍在5%左右,所以政策支援大幅加碼的可能性很小。中國經濟將再次出現成長動力由外需向內需的切換,各類資產價格也會相應出現變化。
2024年7月4日

電動車產能飆漲:中國該如何講好故事?

王英良:在弱全球化時代,國際傳播的趨勢是從政治主導下降爲利益攸關方事實性的敘述,講好中國電動車故事,可能不需要急於政府層表態。
2024年7月3日

市場力量不足以遏制氣候變化

沃爾夫:投資者尋求回報,而不關心未來人類的福祉。如果當今的投資決定對未來有不利影響,政府必須影響甚至否決這些決定。
2024年7月3日

聚斂的價格裂口

王宇哲:經濟內生復甦和宏觀政策加力方向延續,疊加要素價格市場化等因素,PPI與CPI、實際利率與自然利率、境內外資產價格之間的裂口將趨於聚斂。
2024年7月2日

華爲被指資助美國大學尖端研究,「脫鉤」之風吹到學術界?

楊方曦:中國企業在進行正常全球科研交流活動的同時,要留意規避政治輿論風險,並積極進行海外聲譽建設,拿捏好輿論與政治之間的微妙平衡。
2024年7月2日

押寶「地球工程」是不是值得?

阿胡賈:嘗試修復氣候的「地球工程」實驗理應引發關切,但我們需要搞清楚這類方法會不會有用。
2024年7月2日

品牌全球化,與輸出內卷的區別是什麼?

在巨擘交戰捲起的飛輪之下,出海的產品賣家如何順勢起飛,避免陷入內卷的利潤窪地?專訪飛書深諾的創辦人兼CEO沈晨崗:針對海外用戶塑造的品牌更具備全球競爭力。
2024年7月1日

中國2035年目標,可以爲氣候進展帶來突破

柳力:還有不到一年時間,中國就要向聯合國提交2035年氣候目標,這對於確定碳達峯之後的減排速度、推動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2024年7月1日

「日本資本主義之父」:對中國企業家有什麼啓發?

李海燕:新日元人像是澀澤榮一,他很早就提出「企業是公器」,所有制不是判斷企業好壞的標準,網路平臺企業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公器」。
2024年6月30日

我的ESG研究歷程

鄭志剛:只有把ESG還原爲與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的理性行爲,企業發展才能變得可持續。
2024年6月27日

對歐盟關稅政策,中國反制還是「以和爲貴」?

黃鎣祺:在中美經貿走弱的背景下,中歐經貿關係的權重就必然走強,面對突發關稅制裁威脅,中國政府所需要投放的外交資源顯然會更多。
2024年6月27日

全球能源轉型面臨挑戰

如何爲所有人提供安全、可持續和負擔得起的能源,同時加速世界向低碳經濟轉型,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
2024年6月25日

經濟趨勢下的政策空間

劉海影: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政策並無多少空間,經濟將生活在一個中央政府保持定力、地方政府保持創造性的世界。
2024年6月24日

觀點: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產業應如何佈局全球?

楊木易、施訓鵬、阿迪亞•洛拉:與東盟合作是「南南合作」重要戰略支點,可推動「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助力全球綠色發展。
2024年6月24日

「關稅圍城」——中國工業崛起必須越的坎

王英良:任何大國崛起都要經歷來自他國的關稅圍堵。「關稅圍城」現象可能會進一步淘汰一批中國車企,並塑造幾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頭部車企。
2024年6月21日

在減排目標下風生水起的中國核工業

過去10年中國在國內快速興建許多核反應堆,並把目光投向海外,開始出口自主發展起來的核電技術。
2024年6月21日

中國企業利潤率下降之謎

沈建光:鑑於企業利潤率偏低、預期偏弱的現狀,政策層面還需透過提振需求、深化改革等措施推動企業利潤改善,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2024年6月18日

印尼煤電廠退役進行時,中企應如何應對?

顧鑫涔:中國作爲印尼的煤電投資大國之一,中資企業在印尼投資的燃煤電廠裝機量已超7吉瓦(GW)。
2024年6月18日

專訪朱民:中國電動汽車並非「產能過剩」,而是發展太快

朱民表示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中國汽車工業的產能過剩,產能大是因爲電動汽車在快速發展變化。
2024年6月17日

「卡脖子技術」背後的「企業能力」和「市場」(上)

李海燕:現在「卡脖子技術」討論有過分注重單項技術突破的傾向。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僅僅依靠「核心」技術和「供應鏈」。
2024年6月11日
|‹上一頁‹‹7891011121314151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