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上海的廢品回收大軍

中國有一支上千萬人的廢品回收大軍。雖然他們收廢品是爲了賺錢,但其行爲卻淨化了城市環境,讓中國變得更爲宜居。
2010年3月18日

哥本哈根峯會達成「協議」

出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一些領導人週五晚間宣佈,他們已達成了一份「有意義的協議」,但承認,與他們達成首份真正全球減排條約的雄心相比,這份協議還有很大差距。
2009年12月19日

中國西南筑壩抗旱引起下游國家擔憂

爲應對西南部地區的嚴重旱情,中國將加強水壩、水庫和水井建設,但此舉可能導致中國與下游流域國家關係緊張,這些國家已在指責中國水利工程造成河流水位下降。
2010年3月31日

乘公共汽車的邊際優勢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由於公共汽車幾乎經常是空駛,兩人拼車的情況下,平均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比公車乘客少。那麼我們難道不應該選擇開車嗎?
2010年3月8日

最新研究:全球變暖有明顯的人爲因素

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後的首次科學評估顯示,人爲的全球變暖證據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官方評估報告中所描述的更爲有力。
2010年3月5日

法拉利推出首款混合動力車

以高效能紅色跑車聞名的法拉利(Ferrari)昨日推出了首款混合動力車,由此正式加入了汽車業朝電氣化方向發展的行列。這款「概念」車被塗成了翠綠色。
2010年3月2日

澳洲限期日本停止捕鯨

日本是澳洲在貿易和安全方面的一個重要合作伙伴,陸克文的警告是在日本外相岡田克也(Katsuya Okada)訪澳前夕發出的。
2010年2月19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負責人意外辭職

聯合國氣候變化機構負責人伊沃•德波爾(Yvo de Boer)本週意外宣佈辭職,讓政策制定者和社運人士錯愕。
2010年2月19日

中國考慮開徵環境稅

農業廢棄物、殘留物、以及“流失”的殺蟲劑和化肥是最常見的農業汙染源。農民可以透過有針對性地使用化學藥品、而不是不加選擇地大範圍噴灑農藥,來減少“流失量”和節省資金。
2010年2月10日

美中應帶頭髮展清潔煤炭技術

美國「淨化空氣任務組織」亞太區首席代表孫嗣敏:煤炭發電仍將長期伴隨我們,更清潔的煤基能源技術將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美中兩國企業應主動攜手,帶頭實現清潔煤炭技術的商業化。
2010年2月1日

蓋茲:氣候變化開支擠壓醫療衛生資金

全球最著名的慈善家之一比爾·蓋茲(Bill Gates)警告稱,應對氣候變化捐款的日益增多,正威脅著發展中國家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因爲它們在擠壓醫療衛生領域的捐款。
2010年1月25日

「中國對氣候辯論保持開放態度」

中國昨日似乎對有關全球變暖根本原因的科學共識產生了懷疑。一名高級官員表示,北京方面對他所稱的科學界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議”抱著“開放的態度”。
2010年1月25日

一個緩慢的開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

很難說這次會議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爲它也許連一個逗號都不算。哥本哈根以後、墨西哥以前的第一步,即應該是美國透過減排立法。
2010年1月8日

2010年大預測

今年油價走勢如何?要不要投資股票?以色列會不會轟炸伊朗核設施?FT評論員們爲您預測2010年的方方面面。
2010年1月3日

Lex專欄:2015年的中國

在荒蕪的內陸地區,莊稼歉收導致饑荒;富饒的沿海城市則不得不實行緊急配給制……如果中國不希望這種情形在十年後成爲現實,就必須正視水資源枯竭的嚴峻現實。
2009年12月31日

後哥本哈根:我們必須另謀出路

哥本哈根共識中心主任隆伯格:哥本哈根峯會的失敗,或許會使我們警醒:現階段我們必須致力於降低綠色能源的成本,而不是削減碳排放。
2009年12月29日

氣候問題:中國反駁英國指責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的言論,意在煽動發展中國家彼此產生不和。
2009年12月22日

分析:哥本哈根之後,中國如何謀局?

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談中成功避免作出硬性減排承諾,並且鞏固了外交強國的地位,但未能實現另一個目標:避免被視作一個反面角色。
2009年12月22日

歐盟碳排放基準價格大幅下跌

受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影響,碳排放價格昨日大幅下挫,沉重打擊了歐盟碳交易計劃的可信度。據分析師們估算,碳排放每噸價格高於40歐元,才足以刺激對低碳新技術的投資。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誰贏誰輸?

英國《金融時報》評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三大贏家和三大輸家。中國憑藉高超的談判技巧促成了一個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協議,成爲贏家之一。
2010年6月6日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公衆怎麼看?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哥本哈根氣候峯會結束了。面對氣候變化的現實與挑戰,除了中國政府和社會精英羣體的行動之外,中國普通公衆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他們願意爲改善氣候環境付出多大代價?我們的調查提供了部分答案。
2009年12月20日

FT社評:成事不足的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大會比一事無成還要糟糕。如果你將全球注意力都吸引到這樣一個重大事件上,就必須拿出成果來,把明顯的失敗宣佈爲一場勝利是站不住腳的。
2009年12月20日

哥本哈根最後激辯的5小時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政策與研究總監喻捷:哥本哈根氣候峯會上歷時五個小時的最後一場辯論,如一個縮影,濃縮了氣候談判近二十年的歷程。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協議》不足以讓地球擺脫危險

協議的侷限性和缺乏法律約束力,使得各國可能會只遵守承諾區間的下限。在下月月底各國給出最後減排承諾的期限之前,還有大量說服工作要做。
2009年12月21日

國際大企業抨擊哥本哈根「協議」

許多國際著名企業對哥本哈根達成的氣候協議感到失望和困惑,表示該協議未帶來足夠的確定性,爲削減溫室氣體排放所需的鉅額投資提供依據。
2009年12月20日

哥本哈根升起的新曙光

中美的讓步不是簡單的技術讓步,而是形成一個新的全球共識的寶貴起點。全球化的主題已經涉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超越了戰爭和意識形態。這可能是人類送給自己的最佳禮物。
2009年12月19日

特寫:哥本哈根峯會的最後一天

哥本哈根氣候峯會的最後一天,是漫長、艱難的一天。從凌晨到深夜,各國領導人一直就諸多的爭議問題進行艱苦的討價還價。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在這一天就舉行了兩次會談。
2009年12月19日

哥本哈根:多極「新世界」的縮影

當世界銀行行長穿行在貝拉中心時,幾乎引不起人們的注意,而偏遠非洲國家的代表則吸引了衆多聚光燈。舊的世界格局似乎在這裏被徹底顛覆。
2009年12月18日

分析:哥本哈根氣候談判衝刺

出席哥本哈根氣候峯會的多數國家領導人已在昨晚抵達丹麥首都,預期他們今天將面對艱鉅的談判。關鍵未決問題之一是,中國在減排問題上會作出多大讓步。
2009年12月17日

不能讓富國食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薩克斯:根據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富國有義務爲較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買單,但富國沒有認真履行義務。
2009年12月17日

中國「南水北調」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的規模是史無前例的,在工程東線,政府沿著古老京杭大運河修建了40多座巨大的抽水站,將數十億立方米計的水抽引北送。
2009年12月17日
|‹上一頁‹‹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