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會員 見他人之未見
生活時尚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檔
音檔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抓娃娃》:有關教育、親子與階層的痛點和爭議
非非馬:影片敏銳地捕捉到了現實中有關教育目標、親子關係、成功標準等諸多痛點議題,但也因爲世故與權衡,最終讓反思失去了力度。
2024年8月1日
在物質時代吹響「小即是酷」的號角
克利夫:當人們把過度消費習慣與全球變暖的破壞性影響聯繫在一起時,「大即是潮」的時尚就不那麼吸引人了,物質至上時代應當讓位了。
2024年7月26日
氣溫最極端,口味最誠實
鄭靜:梅雨季「大火收汁」,上海的高溫曝曬如期而至。不管什麼「City不City」,不少上海本地人的夏天日常,是從那一碟糟味開始的。
2024年7月26日
《鄉下人的悲歌》:悲歌裏被忽視的傷口
範力文:這部改編影片還原了同名原著所記敘的,美國鐵鏽帶地區失落白人的重重絕境,也保留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懷舊濾鏡。
2024年7月26日
皮克斯的「續作時間」
魏寧均:影視IP的成長需要創作者的勇氣,這意味著要讓新的人物關係、矛盾和主題同時接受新老觀衆的審視,多數創作者並不願面對這一挑戰。
2024年7月26日
《猜火車》作者歐文•威爾士:談談那些「離譜」的角色
崔瑩:從書寫工人階級到罪案小說,這位蘇格蘭暢銷書作家表示,他喜歡「承受壓力的人物」,也願意把文字弄的亂七八糟。
2024年7月25日
一位資深遊戲設計師的失衡與轉身
張樂愚:十多年的工作中,周忠戎習慣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可以隨時體現價值的「工具」,驅動這一切的,始終來自於安全感的匱乏。
2024年7月19日
在新加坡重溫《熱帶雨》:他鄉迷惘無所寄
範力文:在禁忌戀情的故事主線之下,也可以洞見新加坡社會的風雲流變,以及華語和華人文化在海外的現實處境。
2024年7月19日
路易絲•布爾喬亞羅馬特展:傑作的記憶與蛻變
Luning Wang:當路易斯•布爾喬亞的作品進駐羅馬博而蓋塞博物館,屬於不同時代的藝術佳作在回望過去與預測未來之間建立起了生動的對話。
2024年7月18日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掌舵人的「糧倉藝術展」
宋佩芬:作爲挪威Kunstsilo美術館的創辦人,尼古拉•坦根推動將一座廢棄的糧倉改造成了北歐現代藝術的新地標。
2024年7月18日
帕沃•雅爾維:音樂是一種對生存的確認
張璐詩:這位在國際樂界極富影響力的指揮家認爲,有些音樂可以保留住一個民族的傳統與個性。
2024年7月18日
《玫瑰的故事》:爽劇的密碼和配方
非非馬:這部關注女性議題的熱播劇,仍然對映著社會生態中的慕強和恐弱,以及關於「成功人生」的單一標準。
2024年7月12日
朱迪•丹奇:戲骨與莎翁
陳旭宇:這位年近九旬的英國女演員認爲,她始終都是一名莎士比亞演員:「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表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巔峯」。
2024年7月12日
唐寧街10號的迎新與送舊
張璐詩:英國首相官邸的新舊交接,也是一睹英國政壇角逐最真實樣貌的時刻。
2024年7月11日
時光的旋轉門
範庭略:在潮熱的黃梅天,我們一起回憶著那段熱鬧多彩的歲月,時光好像旋轉門,改變了很多人和事,最終又將其沉澱爲記憶。
2024年7月5日
奈良美智:可愛的形象,陰暗的底色
宋佩芬:那些卡哇伊的形象具有一眼就能識別的標誌性,奈良美智對童年和流行文化的借鑑不僅是懷舊的,也是叛逆和挑釁的。
2024年7月4日
《狗陣》:被稀釋的風情畫
魏寧均:在這個講述「失落感」的故事中,黑狗、淪落人和邊緣的小鎮原本可以更緊密地巢狀,但對於存在感的找尋與沉思,最終卻被「極簡」的劇本所消解。
2024年7月4日
一場音樂節和它的「創傷」議題
張璐詩:在義大利小城拉文納,一場每年一度的音樂節希望透過音樂搭橋,聯結面對創傷和紛爭的不同城市,「這座橋雖然纖細,卻很必要。」
2024年7月4日
國產片中的「失意者敘事」
範力文:「失意者敘事」不僅意味著人物要走過一段曲折的經歷,而且到故事的末尾也難以收穫世俗的成功。影片的情緒落點不在於外界的肯認,而是一種自我接納式的安放。
2024年7月4日
對話冷林:北京的藝術生態依然生動
在這位北京公社的創辦人眼中,影響藝術生態長期趨勢的因素並非市場的起起落落,但畫廊需要時刻面對「耕耘」與「狩獵」的冒險。
2024年6月27日
梅瑞爾•瓦格納:禪意在自然中
薛莉:在西方藝術評論家的眼裏,瓦格納的作品中有一種禪意,一種自然與人合二爲一,自在自爲自樂的鬆弛感。
2024年6月27日
在35歲之後的人生漸入佳境
張樂愚:在爲《35歲之後的人生》這個欄目所展開的尋訪中,看似是我在聽不同的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其實這個過程也像是個自我喚醒的儀式。
2024年6月27日
《衣索比亞製造》:中國模式在非洲
崔瑩:這部紀錄片講述了隨著一個現代中資工業園落戶衣索比亞的農村,三位女性截然不同的處境與憧憬。
2024年6月27日
追溯英倫自助餐衍變史
張璐詩:自助餐在17世紀由法國傳入英國,而且最初也並不是「簡陋」和「不講究食物」的代名詞。
2024年6月27日
一杯咖啡和它所代表的生活
範庭略:從代表優越感的身份符號,到成爲打工人辛酸生態的引爆點,圍繞一杯咖啡的目光變化,折射著對於努力和尊重的不同理解。
2024年6月26日
巴黎蓬皮杜中心將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翻修
藝術家和文化界人士對爲了施工而關閉蓬皮杜中心五年的計劃表示憤慨。然而,翻修也將爲巧用這棟建築的廣闊空間提供機會。
2024年6月21日
保羅•施拉德的「絕望政治」電影
範力文:施拉德及其作品中既夾帶著當代政治的問題,也藏著解決的線索。如果缺失了施拉德,或許會缺失理解當代電影的一面棱鏡。
2024年6月20日
紀念安東尼•伯爾頓:美食掩護下的政治動物
範庭略:他改變了世界對食物與旅行的看法,他的寫作讓那些營營役役的餐廳吹鼓手們瑟瑟發抖,但是最終他卻沒有治癒自己的人生。
2024年6月20日
青春就像裝滿瑣事的漂流瓶
鄭靜:街道旁的商業區已經褪去鼎盛時的風貌,帶著年代感的電車從路中駛過,我和女兒看著它駛進梧桐,心裏想著有關時間的不同問題。
2024年6月20日
在英倫「K歌」:社恐與釋放
張璐詩:英國人提起卡拉OK,常會將其描述爲聚會的雞肋環節或者當衆出醜的尷尬時刻。然而自從「脫歐」以來,K歌的名聲卻悄然發生了變化。
2024年6月20日
一塊石頭眼中的未來世界
薛莉:國際主流藝術展的常客,南韓先鋒藝術家組合文敬媛和全浚皓在北京展示最新作品。他們合作的出發點是一個提問:藝術是必要的嗎?
2024年6月20日
FT中文網生活時尚專爲品質生活打造,有樂尚街、品味、旅行、藝術等欄目。
熱門文章
1.
一週新聞小測:2025年3月22日
2.
中國表示已準備好應對「超預期衝擊」
3.
李光耀和李嘉誠——不同背景下的不同道路
4.
日本房地產泡沫:內卷的另一種結果
5.
川普在兩通電話中的大算盤和小算盤
6.
東南亞市場動盪,投資者轉向中國
7.
美國製造業的衰落:傳說、現實及其後果(上)
8.
美國要求馬來西亞阻止晶片流入中國
9.
世界會對「海湖莊園協議」買賬嗎?
10.
FT社評:川普吸引製造業投資的算盤打錯了
|‹
上一頁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