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大數據

我們需要南丁格爾式的抗疫英雄

哈福德:南丁格爾以護士的身份而聞名,但她對數據的創造性使用,推動了公共衛生的進步,讓很多人免於死於傳染病。
2021年2月1日

從清代旅蒙商號的「萬金帳」看數據的產權屬性特徵

鄭志剛:大盛魁萬金帳作爲較早的數據究竟歸屬誰?屬於財東、掌櫃或「稱己掌櫃」?探究上述問題對理解網路平臺數據產權屬性帶來積極的啓發。
2021年1月13日

公共研究雲有利於激發創新

桑希爾:公共研究雲可能是激發創新的一個好辦法,擴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獲取管道,可以帶來更多競爭者。
2020年11月24日

再論《個人資訊保護法》的六大關係

許可:在權利不足以制約權力之時,個人資訊保護機構亟待發揮獨立第三方的「權力制衡」功能,監督其他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2020年10月25日

科技巨擘們還能風光多久?

福魯哈爾:新冠疫情期間,爲抗疫做出貢獻的科技巨擘們似乎勢不可擋,規模變得更大。這正是爲什麼它們最終將受到遏制。
2020年7月15日

歐盟承認實施GDPR有難度

官方報告透露,生效已兩年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被證明難以實施,而且給中小企業和那些開發新技術的企業帶來特別沉重的負擔。
2020年6月23日

人臉辨識的雷池之界

許可:在數位化社會,人臉資訊一旦被蒐集就可能被永遠儲存。隨著時間流逝和資訊控制者更迭,這些人臉資訊被洩露、濫用的風險不可避免。
2020年6月22日

防控疫情不只需要大數據

邰蒂:「自上而下」的大數據工具與「自下而上」的文化分析相結合時效果最佳,防控疫情需要將醫學、社會科學和數據科學結合在一起。
2020年5月27日

我們該把健康數據交給谷歌嗎?

谷歌有意徹底改變醫療保健行業,海量數據使這家搜尋巨擘處於獨特的有利地位,但它將需要說服患者交出一些最敏感的個人資訊。
2020年5月24日

中國的「健康碼」如何影響人們出行?

蘇琳:疫情下中國的接觸追蹤系統被外界視爲透過數據大規模地規範人們,但從用戶反饋來看,這套系統並非萬能。
2020年5月6日

數據規則:構建數字經濟之制度基石

蔡雄山:數據作爲一種新型生產要素被納入《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是一個劃時代的決定。
2020年4月22日

該怎麼看拐點?數據科學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用

來源:除了確診率、疑似病患人數、死亡率等疫情指標,還有很多資訊能帶來幫助。我們也要冷靜思考拐點過後的工作。
2020年3月6日

科技巨擘不應尋求扮演政府角色

沙克:大型科技公司應對自己治理的領域負責,而不是扮演政府。它們應依據法治和民主原則確立使用條款和標準,並允許獨立審查。
2020年2月26日

從聯想最新財報看「楊元慶悖論」

黃河:在全球市場持續不被看好的情況下,PC巨擘們依然會獲得成長,因爲未來PC將是不可或缺的新式生產力工具。
2020年2月25日

如何保護我們的個人數據?

福魯哈爾: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圈地」正在從搜尋、電子商務和社群媒體擴張到經濟的其他各個領域,個人數據保護刻不容緩。
2019年11月24日

科技巨擘之變: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

福魯哈爾:矽谷公司已經從滿懷激情的創新者變爲了監控資本家,但目前正在出現的三個變化將影響這些巨擘以及我們所有人。
2019年11月5日

麥肯錫將開店銷售內衣和化妝品

這家門店位於明尼阿波利斯郊區的一個購物中心,旨在測試相關技術的有效性,以幫助零售商在亞馬遜時代保持實體商店的相關性。
2019年9月26日

Facebook50億美元的教訓

許可:從2018年起,「科技抵制」潮流逐漸取代了對數字經濟的樂觀主義和烏托邦想像,Facebook的重罰不過是其中浪花一朵。
2019年8月5日

GDPR推行一週年 亟需改革

希沃:GDPR生效一年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該法規存在缺陷並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正在對企業、消費者和創新造成損害。
2019年7月3日

從傳統產權到數據產權

許成鋼:以人工智慧爲標誌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已悄然而至,它帶來一個全世界問題:當私隱成爲一種數據,當數據成爲一種資產,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如何使用它?
2019年7月2日

從大數據看中國都市圈人口遷移

沈建光:中國城鎮化道路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集聚效應,以中心城市爲中心,向周圍輻射構成都市圈悄然形成。這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之路不謀而合。
2019年5月21日

小心AI帶來的戰略決策困境

希爾:一篇發人深省的新論文提醒管理者注意人工智慧的侷限和風險。如果他們將太多決策委託給機器,他們將失去創新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2019年8月7日

數據時代需要新型機構

滕尼森:我們希望把數據用於各種用途,但又擔心個人數據被不當使用,因此社會需要爲這個數據時代成立新的機構。
2019年5月4日

科技巨擘應爲數據買單

福魯哈爾:若美國規定按50%支付數字分紅,到2022年,四大類數據收集者將向每個使用網路的美國人支付308美元。
2019年4月21日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