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2012投資策略:審慎之年

成長乏力,危機四伏,2012並不是樂觀的投資年。FT專欄作家約翰•奧瑟茲爲你透視經濟長線格局,其中最重要的建議則是「保持審慎」。

金融

對話銀行家:中小企業融資新模式

包商銀行副董事長金巖和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巍認爲,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銀行要捨棄對於抵押物貸款的依賴,而企業也可考慮金融租賃等新融資管道。

農業銀行周宏亮:中國富人的理財經

中國農業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周宏亮認爲,中國富人的比例雖然不高,但是人數已經相當可觀,並且,富人財富成長的速度將會高於社會平均水準。

韋森:中國貨幣政策違反市場邏輯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韋森認爲,中國存款準備金率持續高企、而利率依然被人爲壓低的做法,扭曲了貨幣的供求關係,繼而導致全國信貸失控和部分地方的高利貸危機。他認爲,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一樣是憲政問題,貨幣政策制定者的權力也需受到監督。

國開證券黎維彬:地方債不會產生系統性風險

國開證券總裁黎維彬認爲,地方債最大的風險是缺乏約束。當下的癥結之一,是銀行沒有把城投公司作爲企業來看待。但他也認爲,地方債不會形成系統性風險。

胡祖六: 金融創新並非危機之源

前高盛大中華區主席,投資人胡祖六認爲,金融危機根源不在金融創新,過分強調金融系統在危機中的角色,是沒有讀到危機的本質。

「中國概念股」的投資陷阱

中國概念股能讓華爾街最精明的投資者上當。其中是何種貓膩,查清事實困難又在哪裏?這些公司還值得投資嗎?FT記者試圖解開答案。

人民幣升值趨勢不容忽視

在近日外匯市場上,瑞士法郎與日元的升值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對人民幣的升值倒似乎關注不多。FT記者珍妮弗•休斯認爲,人民幣升值也在加速,但這遠未卸掉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當局的壓力,中國外儲的龐大規模,以及合適投資對象的缺乏,最終會迫使中國更快放開匯率。

評級下調:壓垮全球股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美國國債首次喪失AAA評級之後,美國股市週一大跌7%,跌幅超過了許多評論員的預期。FT美國資本市場編輯阿利娜·範·杜恩認爲,評級下調訊息公佈之際,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已經憂心忡忡,歐元區債務危機有惡化之勢,下調成爲壓垮全球股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全球股市爲何急轉直下?

本週美國達成提高債務上限協議,讓投資者鬆了口氣。但幾天之後,全球股市已是急轉直下。FT美國記者泰利斯•蒂莫斯(Telis Demos)認爲,這是因爲債務協議達成的時機不佳,協議中包含的削減支出的計劃,加深了投資者對已經疲弱的經濟走勢的擔憂。但他認爲,美國經濟數據尚未糟糕到迫使美聯準出臺第三輪「定量寬鬆」刺激措施的程度。

趙祥龍: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資本化時代

中科智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即將推出專投中國藝術品的首個陽光私募基金。總裁趙祥龍在接受FT中文網採訪時稱,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資本化時代,即資本進入這一市場是以獲利、而非收藏爲目的。他指出,眼下在藝術品投資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真僞難辨、以及「窮人玩收藏」等幾個誤區。

LinkedIn瘋漲:泡沫重現?

社群網站LinkedIn在紐約上市首日,股價飆升一倍多,讓不少投資者回想起了90年代的網路泡沫。但也有投資者認爲,這一輪上市的網路公司,較泡沫時期的網路企業來說,上市之前的等待更爲耐心,商業模式也更爲成熟。

全球股市應對天災

FT全球金融市場評論員傑米•奇澤姆(Jamie Chisholm)認爲,在震後的兩個交易日中,全球市場沒有出現集體恐慌,投資者對不同板塊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全球股市在震前的上升趨勢不會徹底逆轉。曾任駐東京記者六年的路易絲•盧卡斯(Louise Lucas)認爲,在利率已經爲零的日本,增加流動性在短期內是政府能否採取的唯一提振經濟的手段。

朱民:中國須警惕通膨蔓延

IMF總裁特別顧問、前中國央行副行長朱民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張力奮專訪時稱,2011年全球經濟將呈現三種不同的成長速度,其中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仍將快速成長。他認爲中國通膨目前仍處於第一階段,即主要體現在食品價格上,中國必須採取措施預防涉及面更廣的惡性通膨的出現。

達佛斯:地緣政治重成關注焦點

在達佛斯的討論焦點被金融危機佔據了兩年之後,今年的討論重點似乎重新回到了地緣政治。儘管中美最高層缺席這次論壇,但是兩國關係主宰了這次論壇上的各項討論。

達佛斯:銀行家們回來了!

在因爲金融危機缺席了兩年之後,銀行家們已成羣結隊重返達佛斯,甚至已經重拾危機前慣有的樂觀和自信情緒。儘管業界已大舉復甦,但在達佛斯的銀行家們還是爲一件事情擔憂:那就是新一輪監管浪潮究竟將如何席捲這個行業。

又到一年一度「獎金季」

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透過的金融監管新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投資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文化氛圍?今年年底投資銀行的獎金是否仍然會是「天文數字」?中國的銀行業從它們的西方同行那兒學到了什麼?英國《金融時報》幾位資深銀行業記者與編輯聚集一堂,探討監管新環境下的投資銀行界。

華興資本包凡:中國需要更多的金融家

華興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包凡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訪時說,不少國際投行不再專注於服務客戶,轉而主攻自營業務,但華興資本立志於迴歸以客戶爲中心的「傳統投行」模式。他認爲,金融業的落後是中國經濟成長中最大的短板,中國需要更多能在企業和資本間架設橋樑的金融家。

紐交所CEO解析新一輪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潮(英文)

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長鄧肯•尼德洛爾(Duncan Niederauer)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表示,今年紐交所IPO業務十分活躍,秋季以來更是有一大批來自中國的企業在此上市。但他不認爲紐交所能夠超越香港交易所,成爲全球IPO業務規模最大的交易所。

保育鈞談創業板、新36條和中國民企處境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說,成立一週年的創業板在激勵企業家創業精神方面令人失望,審批制度是其根本原因。他認爲新36條較老36條有進步,但仍然沒有回答國有企業如何退出競爭性經濟領域這個關鍵問題。

葉東:2010見證中國環境投資新拐點

青雲創投創辦人及總裁葉東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訪時表示,2010年,隨著中國政府出臺進一步向乾淨能源產業傾斜的政策,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這一產業,中國的環境投資將迎來自「太陽能熱」之後的又一個新拐點。他預計今明兩年中國將出現新一輪環境投資熱潮。

朱民:西方銀行業將重返東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前任中國央行副行長朱民在接受FT專訪時表示,在過度依賴衍生品的金融模式失敗後,西方銀行業會重返新興市場,因爲新的商業機會都在新興市場。他認爲匯率問題是由全球資金湧向新興市場引發的,必須由各國協同解決。

索羅斯:人民幣應年升值10%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在接受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影片專訪時表示,如果中國繼續壓低人民幣匯率,可能導致其它國家不得不採取資本管制。他認爲人民幣每年升值10%對中國而言是可以忍受的。他認爲監管者尚未從金融危機中汲取教訓,在預防資產泡沫方面做得不夠。

彼得•溫伯格:並非完美的華爾街(英文)

高盛國際前任CEO溫伯格說,現在需要一套新的機制來監管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

《對話》夏季達佛斯:中國投資環境真在惡化嗎?(上)

中國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與《財經》雜誌在天津「夏季達佛斯」論壇聯合推出特別節目"The Rise of the Rest"。在第二部分中,四位嘉賓就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投資環境是否真的出現惡化、中國產品和技術是否正在超越西方競爭對手進行了深度討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獲權發佈這一特別節目的系列影片。

《對話》夏季達佛斯:中國投資環境真在惡化嗎?(下)

中國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與《財經》雜誌在天津「夏季達佛斯」論壇聯合推出特別節目"The Rise of the Rest"。在第二部分中,四位嘉賓就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投資環境是否真的出現惡化、中國產品和技術是否正在超越西方競爭對手進行了深度討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獲權發佈這一特別節目的系列影片。

聚焦夏季達佛斯:碳市場與中國可持續成長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在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說,碳市場從技術創新而言相當於中國十年前的網路,從金融創新而言相當於中國二十年前的股市,從體制創新而言相當於三十年前的安徽小崗。因此,碳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對中國的體制改革和金融創新有「倒逼」效應。

聚焦夏季達佛斯:中國碳市場仍處於初級階段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在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說,中國碳市場仍處於初級摸索階段,各家碳交易所仍以自願減排爲主,與國外已有的強制加入、強制減排的碳市場仍有距離,但中國的碳市場必將逐步演進。在全球範圍看,碳市場未來很有可能超過其它形式的金融市場,如股市和債市,成爲全球第一大市場。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速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作者Ben McLannahan認爲,中國進一步放寬香港地區的人民幣管制,允許香港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顯示出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上有加速跡象。

歐洲銀行壓力測試「心慈手軟」

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邰蒂在分析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時表示,測試有「粉飾」歐洲銀行業弱點之嫌。但她指出,這個測試會創造一個心理上的轉折點,起到安撫市場情緒的作用。

即將揭曉:歐洲銀行業「抗壓」能力

7月23日揭曉的壓力測試結果,將顯示歐洲銀行業的抗壓能力。瑞士信貸預計,接受測試的91家歐洲銀行需要籌資共近1000億歐元,其中50億歐元會來自公共部門。

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看好還是看衰?

對91家遍及歐洲的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將於本週公佈。測試將探明,如果經濟出現二次探底,各家銀行是否有充足的資本應對。貨幣市場和股市目前對壓力測試結果有著不同的預測,究竟誰在誤判?

明星基金經理安東尼•波頓談投資中國股市

著名英國基金經理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中國出口「黃金年代」已經結束了,國內消費者將成爲市場的推動者。在中國股市中,他看好金融、服務、消費等板塊,對大宗商品和出口行業則興趣不高。他預期中國下半年貨幣政策將重新放寬,很可能會促成新一輪牛市的到來。

短線觀點:匯改可能迫使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國債

英國《金融時報》編輯詹姆斯•麥金託什認爲,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可能導致更多熱錢流入中國,這將迫使中國政府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他認爲人民幣並不會很快大幅升值。

中國勞工糾紛抬高工人薪酬

英國《金融時報》前任駐華首席記者馬利德認爲,工廠加薪對中國是件好事,也符合中國中央政府的政策,但北京方面最不願見到的,是是加薪伴隨著社會動盪。他認爲,工廠加薪在短期內不會動搖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中國離全球金融中心有多遠?

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Gillian Tett在青島參加FT國際金融高峯論壇時指出,中國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成爲一個充分發展的、強大的金融中心,因爲金融基礎設施還太弱。她認爲,發展債市是中國亟需著手的任務。

高盛之「罪」

美國證交所指控高盛在2007年向投資者出售複雜的基於次貸按揭的證券產品時,進行了欺詐行爲。我們將透過這個影片審視此案的一些細節,以及SEC的關鍵指控。

《漫步華爾街》作者:應該增持中國股票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一書的作者波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表示,他仍然堅信,被動管理的股指基金要優於主動管理的此類基金,並建議投資者購買新興市場股票,尤其應當增持中國。

中國泡沫?什麼泡沫?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John Authers認爲,不論是在中國股市和樓市,目前投資的槓桿率都相當低,與信貸危機之前的美國不可同日而語。他認爲即便有些市場出現了泡沫,甚至破裂,在眼下也並不太重要。

人民幣大戰如何收場?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John Authers透過分析中國貿易數據,認爲中國並非向外界普遍認爲的那樣,正在從一個被刻意壓低的匯率中獲益。同時,讓人民幣升值可以壓低進口價格,緩解通膨趨勢。但是外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政治壓力越大,中國政府越不可能讓人民幣升值。

雷曼調查報告:金融危機清算之始?

英國《金融時報》駐紐約記者弗朗西斯科•格雷拉認爲,雷曼倒閉調查報告的發佈,將成爲對這場金融危機進行總清算的開始。這份調查報告最大的發現是,雷曼曾經使用一種叫做「回購105」的交易來縮小自己的槓桿率和資產負債表。這種先前不爲人知的交易浮出水面,將徹底改變人們對這場金融危機的看法。

斯利姆是如何成爲全球首富的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約翰·奧瑟茲透過分析墨西哥電信業巨擘卡洛斯•斯利姆的公司股價,以及墨西哥股市的整體表現,顯示了斯利姆個人財富是如何急劇膨脹,令他超越巴菲特和蓋茲,成爲世界首富的。

科技泡沫破裂:十年後的陰影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約翰·奧瑟茲認爲,我們仍然在爲10年前科技泡沫破裂付出代價。當時爲了避免市場崩盤所採取的措施,導致信貸和金融槓桿變得十分廉價,直至今日這些因素還在影響全球股市。

中國新股發行遭遇政策瓶頸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作者Ben McLannahan認爲,隨著中國收縮銀貸收縮和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股市監管方正在加大對新股發行質量和發行價格的管控,這將會給新股發行增加阻力。

中國貨幣政策影響全球股市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John Authurs認爲,澳洲央行保持利率不變,顯示出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已經超越國界,如果中國股市和中國貨幣政策繼續收緊,全球大宗商品和其它股市也不太可能大漲。

新版「佈雷頓森林」:不可能的任務?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John Arthurs認爲,弱勢貨幣對中國、美國和英國等國的經濟復甦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在人人都想保持貨幣弱勢的情況下,不難解釋爲什麼許多國家希望有一個新的「佈雷頓森林」體系規範全球匯率,但建立這個體系卻會非常困難。

中國銀行業:到了給自己「補血」的時候?

在向經濟注入大量資金之後,中國各銀行可能將被要求籌集鉅額資金以提高資本充足率。

吉姆•奧尼爾:美元可能輕而易舉地反彈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說,導致美元疲軟的根本性問題,比如美國人的低儲蓄率以及美國經常性帳戶的高赤字,都已經得到顯著改善。因此明年哪怕美聯準只是暗示要退出刺激方案,美元都可能很快回升。他認爲人民幣在20年後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將至關重要,但未來一兩年這種情形還不會出現。

版權聲明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智慧財產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伺服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本網路影片的使用必須遵循英國《金融時報》網站(www.FT.com)的條款,我們建議您閱讀條款的全部內容。您所接受的服務僅限於個人和非商業的用途。英國《金融時報》不承諾此項服務是無誤差或是連續的,同時也不給予您在任何使用(權利)方面的承諾。網路影片中非英國《金融時報》人員所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他們本人而非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立場,英國《金融時報》不承擔由他們所表達之觀點產生的任何責任。觀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影片播放器。請檢視與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相容的瀏覽器清單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