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爲什麼資本主義需要在2020年重置?

以純粹追求利潤爲目的資本主義在2020年遭到挑戰。逐漸成爲社會中流砥柱的年輕一代,對綠色企業和環保產品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對企業來說,如何顧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對於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金融

李亦非:金融業十年來的自省與成長

已擔任對沖基金英仕曼集團中國區主席九年的李亦非與FT共進下午茶,談金融危機十年來影響金融業的幾大趨勢:綠色金融、女性和AI。

美聯準表示做好降息準備

美聯準主席傑伊·鮑爾稱,美國經濟前景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如有必要,將迅速動用手中工具來支援成長與就業。

英國展開「營救便士」行動

儘管數字支付漸成潮流,英國政府卻決定採取措施鼓勵現金支付,並決定不廢除1便士和2便士這樣的小幣值硬幣,讓它們繼續流通。

【秒懂】世界應該對中國企業債務感到擔憂嗎?

許多中國企業的債務水準已高到難以爲繼,而由於它們在海外持有衆多資產,一旦發生債務危機,將會產生全球效應。

京東數科CEO陳生強:「豬臉識別」技術背後的金融邏輯

2019瑞士達沃斯論壇期間,京東數科首席執行長陳生強接受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專訪,談「豬臉識別」和京東數科的國際化策略。

2019前瞻:中美明星科技股能安然度過2019嗎?

美國五大明星科技股(FAANG)和中國三大網路巨擘(BAT)在2018年表現不佳。FT副主編弗魯哈爾認爲,今年它們的走勢,將取決於監管壓力和中美貿易戰兩大因素。

2019前瞻:各國央行將從「鷹派」轉向「鴿派」?

2019年全球資本市場開局動盪,反映各國經濟成長勢頭放緩。連在成長仍然較爲強勁的美國,投資者都一改一個月前的預期,認爲今年美聯準大機率不會加息,甚至會降息。

2018:市場給投資者的四個教訓

2018年,對沖失效、政局動盪、量化緊縮,讓許多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跌了跤。 最大的一條經驗則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詳解1MDB醜聞:看大佬是如何洗錢的

這個驚心動魄、盤根錯節的資金轉移過程,揭示了涉及兩名前高盛銀行家及1MDB前僱員,以及與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有關的金融腐敗調查。

三問「千禧一代」畢業生:什麼樣的工作最吸引你?

金融業已不再是畢業生的最佳選擇?求職時選擇高薪還是生活質量?千禧一代在職業選擇上更敢於冒險?FT請兩位分別來自銀行業和科技業的新近畢業生分別作答。

金融科技vs傳統銀行:一個FT記者的頭腦大戰

金融科技對大型傳統銀行來說,是否構成真實的威脅?FT金融記者羅伯特–阿姆斯特朗和自己進行了一場辯論。

【秒懂】蘋果股價爲何下跌?

蘋果股價自月初已下跌20%。銷售前景看淡、產品定價策略以及貿易戰等因素,都導致投資者擔憂。這種擔憂情緒也已蔓延至美國其他科技股。

風險難散:爲何新興市場危機仍值得警惕?

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投資者應注重經濟基本面。可有時儘管基本面向好,只要面臨投機攻擊,市場也可能陷入自我實現的恐慌中。

2008全球金融危機再回顧之四:最重要的教訓

2008全球金融危機發生10週年之際,FT記者回答讀者有關這場危機的提問。

2008全球金融危機再回顧之三:下一個導火索藏在哪兒?

2008全球金融危機發生10週年之際,FT記者回答讀者有關這場危機的提問。

通膨率100萬%:委內瑞拉陷入經濟危機

總統尼古拉斯·馬杜洛計劃將本國貨幣玻利瓦爾砍掉五個零,發行一種新的「主權玻利瓦爾」貨幣;同時還把每月最低工資從300萬玻利瓦爾提高到了1.8億玻利瓦爾。

大量P2P投資者北京示威 警方迅速嚴控現場

近期在P2P平臺崩塌潮中虧損的投資者,準備集體在中國首都的金融街區舉行抗議活動,但很快就被準備充分的警察驅逐或帶走。

進退兩難:夾在中美貿易戰火中的人民幣

美方指責中國壓低匯率以抵消貿易戰關稅影響,但中方稱匯率走低並非政府有意爲之,貿易戰一天不停,跌勢只會繼續。

貿易戰和中國經濟放緩讓人民幣承壓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跌至一年來最低點,反映出中國寬鬆貨幣政策和貿易戰的多重影響。

圖解:人民幣大貶值爲何還未引發全球股市震盪?

全球股市上兩次恐慌性拋售,都與人民幣大幅貶值相關。在貿易戰陰影下,人民幣最近再一次大幅走低,但全球股市卻似乎視而不見。

智慧家居、充電寶和電動滑板車:中美貿易戰中一些被忽略的犧牲品

美國對「中國製造」產品的關稅打擊範圍,包括了一些在美國年輕人中深受歡迎的消費電子品。這些產品或將不得不很快提價。

【秒懂】支付寶爲何讓西方人驚歎

支付寶已牢牢佔據了中國行動支付市場的半壁江山,如今正將眼光投向海外市場。它的實力究竟有多大?我們用一組數據向你解釋。

【秒懂】中國A股納入MSCI指數爲何引發擔憂?

中國A股終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股指,意味著全球投資者都無法再忽略中國內地股市。機會巨大,但投資者仍存在三大疑慮。

新信號:傳統金融業正與」加密貨幣「相融合

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加密貨幣世界,曾經銀行家眼裏的「髒錢」,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正逐漸被傳統金融界所接納,那斯達克表示將想辦法接納這些「加密資產」。兩個獨立世界的堅冰正在融化。

中國比特幣「礦工」面臨失業

擔心金融風險的中國政府將透過對用電、用地、稅收的嚴格監管,取締比特幣挖礦行業。

女性財富觀與男性有何不同?

女性已經控制著全球30%的財富,而且女性管理的財富的成長速度要快過男性。女性對財富管理有何特殊需求?這對全球私人銀行業意味著什麼?

【秒懂】富豪們如何把錢藏在海外賬戶?

各國對離岸金融的監管正變得日益嚴厲。資金是如何藏匿在海外賬戶中,又如何在全球流動的?FT調查新聞記者湯姆•伯吉斯爲你揭祕。

中國降低金融業外資准入門檻:狼真要來了?

中國宣佈將放鬆對外商在中國商業銀行、證券、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和保險公司的持股上限。先前中國央行周小川稱,市場保護導致中國金融業的「懶惰」。

人人貸張適時:5-10年內網路信貸行業將快速發展

人人貸聯合創辦人張適時認爲,未來5-10年內中國網路信貸行業將持續快速發展,10年後在行業達到一定規模後會進入更緩慢的增速區間。

瑞銀:中國創新進步速度非常突出

據瑞銀建立的評價系統顯示,全球創新熱潮看亞洲,亞洲創新亮點在中國與南韓。研發投入、學術進步及金融能力的提升,是背後的驅動原因。

手繪漫畫告訴你:如何預知金融危機要來

如何發現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徵兆?我們又如何才能提前保全自身?在複雜的假象與現實中,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大衛·麥克威廉(David McWilliams)幫你解釋其中奧祕。

這一次,銀行業還能繼續「多金」嗎?

過去一個世紀裏,銀行從業者的薪酬水準是整個金融市場及其監管程度的晴雨表。這次次貸危機後,銀行業還能保持它的薪酬優勢嗎?

中國「央媽」該學會對人民幣放手了

FT記者詹妮弗·休斯認爲,中國要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央行必須學會放開手,減少對匯率市場的干預。

手繪漫畫告訴你:金融危機後這十年世界到底怎麼了

距離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十年,但它真的劃下句點了嗎?經濟學家大衛·麥克威廉姆斯從經濟、金融、社會、政治四個方面,深入淺出地解讀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比特幣與鬱金香:誰更狂熱?

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熱,被視作一切金融泡沫的始祖。最近的比特幣熱與它有何相似之處?抑或更遭?

中國開始放鬆資本管制

一些跡象表明,中國官方對於貨幣貶值及資本外逃的擔憂情緒已經減輕。此外,外匯新規和美元疲軟也使得人民幣不斷升值。

「黑盒子保險」能成未來車險新潮流嗎?

家庭的車險開支不斷上升,因此在英國,很多年輕人透過允許保險公司給愛車安裝「黑盒子」,以節省保費,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開車時被監視。

爲什麼說美聯準過去十年在幫助美國富人?

次貸危機後,美國低利率政策刺激大量企業回購股票。這給華爾街帶來的好處,遠大於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好處。

中國「基建刺激癮」加劇

中國經濟對基建投資的依賴程度創歷史新高。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管或將抑制基建熱,拖累整體經濟。

中國:遏制資本外逃之戰初步告捷

2017年上半年中國的資本流動由負轉正,逆轉了先前兩年期間引發各方擔憂金融穩定的空前資本外流。

港幣匯率爲何探向10年低點?

港幣匯率已接近10年新低,而這一次並非因爲陸港關係引發擔憂。港幣與美元掛鉤的政策再次成爲焦點。

解密「鈔票之死」:爲什麼說無現金社會越來越近?

僅僅由於科技進步和生活便利度的提升,紙幣就已經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了。不過,最有動力打造無現鈔社會的可能是政府。

資本管制讓中國人海外接業降溫了嗎?

中國政府加大資本管制力度,是否會澆滅近年來中國企業和家庭的海外接業熱潮?仲量聯行中國企業不動產服務部總監張瑩在2017夏季達佛斯上接受採訪時稱,這一舉措的效果似乎尚未完全顯現。

面對中國國債,境外投資者這樣思考

越來越多的海外機構投資者,被中國各級政府債券提供的高收益預期所吸引。中國政府正在以具體行動,支援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葉倫發力:美聯準將加快加息步伐

在美國經濟強勁成長勢頭下,美聯準再次加息,並表示加息過程將提速。世界最大的幾個經濟體從危機年間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撤離,看起來正在加速。

【秒懂】英國政府如何靠學生貸款掙錢?

英國政府宣佈將發行40億英鎊的學生貸款證券化產品。學生貸款如何被證券化?英國政府爲何這麼做?

全球股價創新高:新一輪泡沫來臨?

富時全球股指週中創下歷史新高,背後有哪些驅動因素?目前估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泡沫?FT資深資本市場記者爲你解讀。

H股持續上揚預示A股牛市?

香港紅籌股連續15個月上漲,是因爲香港股價相對過低,刺激投資者前來摸底,還是因爲國際投資者對大陸前景的預測正在改觀?

版權聲明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智慧財產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複製、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伺服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本網路影片的使用必須遵循英國《金融時報》網站(www.FT.com)的條款,我們建議您閱讀條款的全部內容。您所接受的服務僅限於個人和非商業的用途。英國《金融時報》不承諾此項服務是無誤差或是連續的,同時也不給予您在任何使用(權利)方面的承諾。網路影片中非英國《金融時報》人員所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他們本人而非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立場,英國《金融時報》不承擔由他們所表達之觀點產生的任何責任。觀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影片播放器。請檢視與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相容的瀏覽器清單

上一頁‹‹12345678910››下一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