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加沙解救了四名人質,但數十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 FT中文網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爲了第一時間爲您呈現此資訊,中文內容爲AI翻譯,僅供參考。
FT商學院

以色列在加沙解救了四名人質,但數十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加沙的衛生部週日表示,以色列在行動中動用了大量火力,造成27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698人受傷。

週六,以色列軍方在加沙飛地中心的努賽拉特(Nuseirat)進行了一次日間行動,解救了四名人質。當地官員稱,這次行動造成數百名巴勒斯坦人傷亡。

這次救援行動是以色列自對哈馬斯(Hamas)戰爭開始以來進行的最大規模行動。成功救出一名女性和三名男性——諾亞•阿爾加馬尼(Noa Argamani)、阿爾莫格•梅爾•揚(Almog Meir Jan)、安德烈•科茲洛夫(Andrey Kozlov)和什洛米•齊夫(Shlomi Ziv),使得以色列軍方成功營救的人質總數達到七人。

根據以色列官員的說法,這四人是在哈馬斯於10月7日發動的襲擊中從以色列南部的Nova音樂節中被綁架的,該襲擊造成了1200人死亡,並帶走了大約250名人質。根據去年的停火協議,大約一半的人質被釋放,以換取以色列監獄中關押的巴勒斯坦囚犯。

加沙的衛生部週日表示,以色列在行動中動用了大量火力,造成27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698人受傷。據稱還有更多的受害者被埋在廢墟和道路上,但救護車迄今無法到達。官員表示,醫護人員對傷員的治療已經不堪重負。

以色列軍方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Daniel Hagari)早些時候表示,他知道有「不到100名傷亡者」,以色列正在努力覈實其中有多少是武裝分子。他指責哈馬斯利用平民作掩護。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對這次營救行動表示讚賞,並誓言以色列將繼續進行行動,直到將哈馬斯仍扣押在加沙的120名人質(其中43人被認爲已經死亡)帶回家爲止。

他說:「我們將不鬆懈,直到完成任務,將所有人質帶回家,無論是生者還是亡者。」

代表人質家屬的人質家屬論壇總部(The Hostages Families Forum Headquarters)對這次解救表示歡迎,稱其爲「奇蹟般的勝利」,並敦促政府「記住其承諾」,將所有人質帶回來——「活著的進行康復,被殺的進行安葬」。

救援行動之後,在哈馬斯襲擊後加入內塔尼亞胡聯盟的前將軍和反對派政治家本尼•甘茨(Benny Gantz)取消了原定於今晚的講話。外界普遍預計他將宣佈離開政府。

在週六晚上的一條推文中,內塔尼亞胡呼籲甘茨留在聯合政府中。他在社群媒體平臺X上寫道:「現在是團結而不是分裂的時候。」

作爲回應,甘茨發表聲明稱以色列的挑戰依然不變,我們必須負責任地考慮從這裏如何最好地繼續前進。

哈加里表示,人質在當地時間上午11點左右,以色列特種部隊同時突襲了努賽拉特的兩個相距約200米的地點,成功解救出來。所有四名人質「安然無恙」,將在以色列接受醫療檢查。

他補充說,這次行動經過了數週的策劃,期間有一名以色列士兵喪生,而以這種方式無法解救所有的人質。

「當然,能夠讓大部分人質平安回家的是達成協議。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新聞發佈會上說。「與此同時,我們創造了條件,就像我們今天所做的那樣,讓人們回家。」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對人質的釋放表示讚賞。但阿拉伯國家對數十名巴勒斯坦人的死亡表示憤怒,約旦和埃及都譴責以色列對努賽拉特的「襲擊」。

與此同時,歐盟最高外交官何塞普•博雷利(Josep Borrell)對人質的安全歸還表示歡迎,但他補充說,「來自加沙的有關再次發生針對平民的大屠殺的報導令人震驚」。

他在X上寫道:「我們強烈譴責這一行爲。這場血腥屠殺必須立即停止。」

救援行動展開之際,以色列正面臨國際社會要求其同意停火的巨大壓力。根據巴勒斯坦官員的說法,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已導致超過37,000人死亡,並引發了一場人道主義災難,這也激起了人們對平民傷亡急劇增加的憤怒。

上個月,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的檢察官針對這場戰爭,要求逮捕內塔尼亞胡和以色列的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Yoav Gallant)。同時,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命令以色列「立即停止」對拉法的進攻,並允許更多援助進入加沙。

週五,聯合國公佈了一份將以色列軍隊列入未能保護衝突中兒童的國家和組織名單。

這則訊息在以色列引發了強烈的反應,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吉拉德•埃爾丹(Gilad Erdan)發佈了一段他接到這一訊息的錄音,並將這一決定描述爲「可恥的」。

巴勒斯坦權力機構(Palestinian Authority)對這一決定表示歡迎,稱「早該追究責任了」。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矽谷在川普支援下挑戰歐盟技術規則

Meta等美國團體有了川普撐腰,試圖讓有關人工智慧和市場支配地位的歐盟規定在執行時縮水。

歐洲如何在沒有美國幫助的情況下保衛自己

歐洲各國正爭相填補安全缺口,以防川普撤走美國駐歐軍事資產。

比亞迪的戰略轉變將衝擊全球汽車製造商

比亞迪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作爲標準配置,不收取額外費用,這將會削弱競爭對手的實力。

Lex專欄:歐洲天然氣面臨似曾相識的局面

除非歐洲大陸修復其潛在的能源結構,否則很難完全消除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誘惑。

蘋果悄悄轉向印度

蘋果希望在中國以外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印度能抓住這個機會嗎?

「莫迪-川普」能源承諾爲美國天然氣出口商帶來紅利

莫迪和川普上週同意增加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這是兩國貿易關係再平衡努力的一部分。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