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早些時候,在那種讓倫敦名聲大跌的灰暗陰沉的夜晚,我坐在一棵櫻花樹下。我拿出一支圓珠筆和一本便籤本,開始描繪在我頭頂上飄動的細長曲折的樹枝,以及點綴其間的淡粉色花瓣雲。雖然坐下時心情低落,但起身時卻感到了寬慰和平靜。
我在這座城市長大,一直鍾愛這如夢似幻的櫻花。然而,直到去年我赴日本參加那充滿活力的櫻花季節——滿城櫻花下,人們舉行觀花賞櫻派對,夜晚粉紅色的紙燈籠點綴其間——我才真正意識到倫敦這裏的櫻花亦是如此盛放。並非僅僅是注意到這一點,我還像許多日本人那樣,真正地享受並沉醉於這場櫻花盛宴中。
週三,當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華盛頓特區的國事訪問中宣佈,繼1912年首次捐贈後,日本將再捐贈250棵著名的染井吉野櫻花樹給美國首都時,他似乎無法抗拒借櫻花的豐富象徵進行發揮的誘惑。然而,這樣的象徵意義看起來有些不合時宜。岸田在白宮南草坪上表示:「我堅信,在這裏、在印太地區乃至世界各個角落,日美同盟的櫻花般的紐帶將日益增強和深化。」
他的演講稿撰寫人可能需要對他們的比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像櫻花一樣的紐帶並不能喚起力量和堅韌的形象,反而讓人聯想到脆弱、精緻和短暫。
然而,除了櫻花地緣政治的背景之外,正是櫻花的短暫性,以及它如何對映我們生命的短暫性,這一點可以給我們其他人一個教訓,指導我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何處。
現代生活中的一個有趣的悖論是,許多人似乎在透過記錄每一個快樂的時刻來體驗生活(如果你沒有在社群媒體上發佈,你真的看到那個日落嗎?),然而他們同時又似乎無法放下手機,靜下心來享受當下。
不要再期待偶遇櫻花了;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份倫敦最「適合拍照」的櫻花景點列表。即使在東京,如上野公園這樣的熱門賞花地,你也幾乎不可能不在欣賞櫻花的同時,對前面自拍的年輕人羣感到驚訝。
然而,「捕捉」瞬間和「品味」瞬間是有區別的。前者試圖將本質上瞬息即逝的事物永久化;後者則是關注一種特別令人滿足或愉悅的感覺——沉浸其中,然後順其自然地放手。
「你正在品嚐一種體驗,並在你的腦海和內心中回味它,就像你在嘴裏回味一杯美味的葡萄酒或一塊令人愉悅的巧克力一樣。」這是洛約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教授弗雷德•布萊恩特(Fred Bryant)對我描述品味的概念。
他對這個概念的研究已經有四十年的歷程,最初的靈感來源於一位佛教朋友,這位朋友向他引述了一句古老的禪語:「沒有哪一刻會重複,每個瞬間的體驗都比一塊玉石更爲珍貴。」
布萊恩特表示,學會品味生活中的快樂和狂喜與學會應對負面情緒一樣重要,這對情緒甚至身體健康都至關重要:研究表明,能夠品味經歷可以減輕癌症患者的症狀。布萊恩特告訴我,雖然生活的挑戰促使我們學習如何應對,但品味生活往往是我們需要主動選擇去學習的。
這不僅僅是關注愉悅或歡樂的時刻而忽略或避開困難的時刻。在憂鬱和心痛中存在一種美麗和強烈,它可以以一種帶來豐富體驗的方式被品味,儘管這並不意味著無限的快樂。實際上,櫻花的象徵意義的核心之一就是其象徵生與死的循環:從萌芽到盛開,再到最終的凋零。
我們中的許多人似乎對死亡和無常感到不安。我們試圖透過在手機上「捕捉」瞬間,給臉部注射肉毒桿菌和填充劑,或者每天服用100顆藥丸,以期「逆轉衰老」並實現永生。
在此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忘記自己正在生活。我特別喜歡18世紀日本詩人小林一茶(Kobayashi Issa)的這首俳句:「何等奇妙的事情!/ 活在 / 櫻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