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2023年即將結束之際,泰康美術館攜手FT中文網、Hi藝術聯合舉辦了首屆泰康美術館年度論壇——尋找時間的答案,邀請了多位同業夥伴、跨界嘉賓,用生動的對話、深度的探討,爲更多藝術愛好者帶來有益的思考。
由FT中文網主持的「投資人與收藏家專場——秉承長期主義,打造面向未來的收藏」,邀請了AMRC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執行總監、惟典藝術空間聯合創辦人吳雙女士爲到場觀衆帶來「中國藝術財富市場2023回顧及2024前瞻」主題分享,FT中文網出版人張延女士主持的「打造面向未來的收藏」專題討論中,吳雙女士與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總經理李豔鋒先生、上海ART021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創辦人周大爲先生、以及華創資本創辦人合夥人熊偉銘先生一同以更開闊、更長遠的視角,分享如何建立起面向未來的藝術價值觀和符合自己的收藏邏輯。
在全球格局、中國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外部環境之下,長期主義的概念被更多人討論,在藝術和收藏領域尤其需要秉承長期主義來思考和觀察。我們常說,收藏這件事,尤其是藝術品收藏,其實是時間和價值的關係。但時間長短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其對藝術品價值的影響可能是非常多維的。
從前,人們或許會把藝術與收藏當成一件陽春白雪的事情,但其實它也是一個商業門類,藝術市場中的交易推動著這個市場的流轉。而近年愈發火熱的藝術博覽會和藝術教育爲大衆打開了參與藝術市場的大門,讓更多對藝術有興趣的普通人開始近距離地接觸到藝術與收藏這一領域。
2023年對於中國藝術市場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這是後疫情時代的元年: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恢復向好,藝術市場也在慢慢找回活力,正如《2023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的主題,「植根中國,鏈接全球」是當前中國藝術市場的關鍵詞;另一方面,在疫情三年的斷點裏,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藝術帶給我們的價值,尤其在危機之中,藝術療愈心靈,啓發著人們關於生命的思考;從財富的角度來講,藝術品豐富投資組合、抵禦通貨膨脹的功能也非常突顯。
藝術是和不確定性打交道,藝術家的創造往往是在觸碰時代前沿的話題,具有不確定性。收藏也是這樣的一件事。翻開字典,「收藏」的定義其實特別簡單:收集和儲存。作爲一種文化行動,它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互動的積累過程,需要經歷時間的洗禮。它跟消費有很大的區別。「消費」是「消耗物質資料以滿足生活需要」,簡而言之,是一個消耗的過程。面對不確定性,藝術收藏既需要激情和果決,也需要智慧和耐心,方能在更長的時間尺度裏,構築內部的價值體系和外部的價值認同。
嘉德1993年成立,今年迎來了30週年。當代藝術的發展伴隨中國經濟文化的崛起,它是一個載體,背後伴隨著中國大衆對藝術、對精神需求的成長慢慢滋生,而且這個趨勢是向前的。
藝術的品質是決定了它受經濟影響的波動不會太大。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年來的文化積澱、底蘊,隨著時間推移,稀缺性、重要性的屬性決定了藝術本質上的稀缺性。
拍賣是一個通道,讓你能夠直奔主題,進入一個時間通道里閱覽中西方藝術發展的脈絡,透過個案、透過作品讓你瞭解藝術非常完整的面貌,再結合自己的個性。藝術沒有標準,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我覺得就像小馬過河一樣,你不要猶豫,先走兩步,先看看,走的過程中可能就有了自己的方向。藝術是包容性很強的門類,特別有溫度,藝術的啓發、療愈、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博覽會是一級半市場,銜接藏家和平臺,藝術是最接近網路邏輯的形式,從總的成交額來說,今年我明顯感覺到是有提升的,中國、國外的畫廊整體成交額是提升的。在收藏、在消費藝術品時,要關注作品本身,並不是每個藝術家的作品都值得投資,也不是現在流行的藝術家的重要作品不值得投資。
投資的核心還是作品本身,如果是在美術史裏面非常重要的作品,這個作品質量本身非常高,就算他現在不是熱點上的藝術家,照樣能拍出很好的價格,有很多人想要。同樣,我們說到大牌藝術家,在全球範圍裏也有很多大牌藝術,今年可以看到他們所謂的普通作品、商業性作品整體成交額都不好,但他們的重量級作品只要出現,或者很多年沒有出現過的作品成交都很不錯。有時候不一定完全跟經濟有關,真正熱愛、喜歡藝術的藏家,不管怎麼樣,他爲了作品都會想到辦法收藏。這是我今年整體的感受。
交易決定資產的價值,如果沒有交易,價值實現就很困難。藝術家本身很少有人能在他所在的時代獲得非常高的認可,可能需要非常長週期的認可,怎樣從時間和量上來平衡。這很符合今天論壇的主題「時間的答案」——從市場機制和定價方的角度來講,用一百年的時間、一千年的時間,當然它的價值會像老酒一樣越醇越香。
每一個藝術品,無論是資產還是藝術家,都有他的時代。無論現在收藏什麼,如果你留得住,能傳承留得住,最後都會有價值,只不過取決於你採取什麼策略。我小學的美術老師說,潮流總是久去必返。今天是關於藝術的主題,跟潮流相關,我們經歷的所有主題其實歷史上都經歷過很多次,我想取決於大家的資金體量和自己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