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是未知的,他們只是被暫時隱藏了。我們將看見……」這是2016年11月10日即將召開的騰訊WE大會的主題。
在今年的WE大會上,我最感興趣的一位是彼得·戴曼迪斯。這個創立了十幾家太空探索公司的傢伙在2014年被評爲「影響世界的50人」,這50人裏有歐巴馬,有習近平,還有騰訊的創辦人馬化騰。
彼得與庫茲韋爾一起創立了奇點大學。他不僅因爲專注於太空探索而聞名,還創立了著名的28條「彼得定律」。其中第一條就是「如果已經預見了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就改變它!讓墨菲定律見鬼去吧!」
這28條定律聽起來「不明覺厲」,我總結爲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創新。奇點大學的創新案例從技術創新到組織創新,再到價值觀創新,實力演繹了「創新的演化」。
奇點大學是一所不像大學的大學,也是當今世界最具創新力的大學。它的願景是以創新及創新技術,推動人類宏大問題的解決,這些重大問題包括教育、能源、環境、健康、食品、水、居所、安全、太空等。奇點大學因此提出了「影響力投資+指數型組織」的創新思維。這裏的指數型組織,特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技術和新型組織方法的推動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超比例的指數級成長的組織(至少5年10倍)。提出者薩利姆(SALIM)列舉了100家10億美元級別的指數型組織,微信、海爾、小米、滴滴、Airbnb、Uber等都在其列。
爲了組織的快速擴張,指數型組織應具備5大外部規模屬性:員工隨需隨聘,取代傳統的崗位聘任制;把大量充滿熱情、願意奉獻時間和專業技能的愛好者組建成社羣,並吸引更多的大衆;獲取海量數據並確立自己獨特的演算法;用外部槓桿資產取代內部實體資產;採取巧妙有趣的方法讓用戶參與進來。
爲了良好的管理協調,指數型組織還應具備5大內部創新屬性:良好的用戶界面,是組織實現擴張的重要條件;適應力強的實時儀表盤,讓組織內的每一個人都能瞭解關鍵量化指標;透過實驗實現快速迭代;在遵循公司宏大變革目標(MTP)前提下,實現員工高度自治;用社交工具創造透明性和連通性,消除資訊延遲。
在我看來,奇點大學提出的影響力投資代表的其實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即商業項目不應只單純考慮商業價值,也需要考慮社會價值;需要考慮商業投資對於社會進步的正向影響力。這也是推動特斯拉等創新企業,幾十年如一日,從0到1、艱苦創業的最大動力!
而指數型組織則是方法論。在今天網路已經成爲商業、經濟、社會的基礎大環境的背景下,企業的成長必須是指數級的快速成長,纔有在市場立足的機會。
關於創新的誤區有很多,在奇點的這個標尺下,我們再來看看創新是什麼,不是什麼。
德魯克認爲企業存在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創造客戶。而爲了創造客戶,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行銷和創新。德魯克說「創新以創造客戶爲目的」,那麼,創新一定要「以客戶爲中心」嗎?
不一定。德魯克的表述是精確的,他說「創造客戶」,並沒有說「以客戶爲中心」。這兩個命題有著細微、卻重要的差別。創新神話人物喬布斯就公開表達過對「以客戶爲中心」進行創新的不屑:「研發產品之前,我們從來不做客戶調查或市場調查,因爲客戶從來不知道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創新就是由創新者將令客戶尖叫的產品給到客戶。」
創造客戶和以客戶爲中心大致的差別在於:如果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爲目標」的創新,通常需要大量的市場調查;如果是「以引領客戶需求爲目標」的創新,需要的是先於市場的發現與洞察。
還有哪些創新誤區?很多。比如,認爲創新就只能是技術的創新,而忽略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認爲創新就要「一步到位」纔有足夠的競爭力,而忽略了持續的不斷創新纔是商業的常態;比如,認爲創新就是「完全不同」,而忽略了從既有的創新中學習模仿、借鑑。
只要有結果,都是對的!不是爲了遵守創新理論來創新,而是爲了達到目標成果、解決問題而創新。在創新問題上,我是個實用主義者。再往前走一步,「從創新到創造」,我還是個建構主義意義上的新實用主義者:「世界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構造!」這是納爾遜-古德曼在《構造世界的多種方式》裏說到的,也是德魯克最引以爲豪的立場:「最好的預測未來的方式,就是將它創造出來!」
創新還是一種生存哲學。英雄總是所見略同,德魯克和張瑞敏都強調,「創新就是創造性模仿」;20多年前英特爾董事長安迪-格魯夫就鼓吹:《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馬特也強調「偏執」的情緒是《創新之力》的第一位!格魯夫說:「我認爲這是件好事情,經常因爲對周圍事情憂心忡忡而遭受批評,但我不在乎。我喜歡成天擔憂,我喜歡不安分的人,他們永遠都在嘗試新事物,永不滿足。」
列舉了很多有關創新的論述,我想說的是,有一種創新在過去一直被隱藏了,現在正在被發現。那就是從模仿到超越的中式創新!例如騰訊的「連接一切」,例如阿里的「DT經濟」。
從社會看,社會技術無所謂「高低」。而在於社會行爲治理的「有效性」:「在擁擠推搡的地鐵站設上鐵柵欄,所有人就開始排隊了」;還是尼格羅龐蒂:「城市的形狀,是由道路決定的。人們用技術規劃出了自身的生活狀態。」錢穎一總結說,美國的很多企業從事的是從0到1的創新,而中國的很多企業做的是從1到N的創新。從1到N也很重要,但這種重要性被忽略了。從1到N的創新大多就是在用技術+新的商業模式重新規劃人們的生活狀態。技術可以申請專利保護,而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無法申請,也更就容易被學習、被複制。早期的中國網路創新多是模仿美國的商業模式,因此被稱戲爲C2C(Copy to China)模式——最早的創新,是在模仿之後的創新。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中國企業已開始在模仿之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超越式」創新了!網龍首席知識官唐兆希笑稱,這纔是今天中國企業的「抄,超,鈔」策略。
100多年前德國的崛起,50多年前日本的經濟起飛,和今天的中國復興之路,莫不如此。
「WE——爲未來而來,發揮羣體智慧,協作創新。致力於探索和分享網路和科技界最前沿的思想和技術,是中國連接世界的跨界創新平臺」,這是騰訊WE大會自2013年11月創辦以來的價值追求,也完全契合本文對創新的論斷:未來已來,創新即強調,創新即發展,創新在演化!
騰訊文章提供:價值中國網CEO林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