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論壇 - FT中文網
開通會員 見他人之未見
中間論壇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檔
音檔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極端主義管治不可持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用不受法律約束的專政辦法管治社會(包括處理民族關係),具有加速力。開始輾碎前面的人,最後也將操作它的人卷在輪下。
2009年12月3日
「黨內輪流坐莊」可保民族平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列寧提議以「黨內輪流坐莊」制度來保護民族平等,斯大林則對它釜底抽薪,以暴力消除任何不聽話的傾向。
2009年11月26日
蘇聯的民族關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爲什麼那時候列寧要保留這個惱人的「分離權」在蘇聯憲法裏?又爲什麼列寧對斯大林民族政策等方面產生不滿?
2009年11月12日
執政黨不上馬克思的「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政黨承認各民族享有幾項關鍵自決權,其中包括「分離權」。
2009年11月5日
「民族區域自治」與「分裂主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對蘇聯的民族問題資料讀得越多,越是在它那面鏡子上看到中國的曲折反光——注意:是曲折的而非直接的反光。
2009年11月1日
回到60年前,走向未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回到60年前,從那個理想目標再出發,中國就一定能在20年裏變成人民主權的名副其實的共和國。
2009年10月18日
批駁「對全國人民的一種侮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早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就強調說,中國只有實行民主憲政,給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才能贏得這場戰爭。
2009年10月21日
五四普世價值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今年距離「五四」運動已有90個年頭。儘管離那場啓蒙運動已過去近一個世紀,依然有不少常識性的問題仍在中國受到質疑。
2009年8月5日
胡耀邦與中國改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卻從來沒有消失,儘管越來越少,而胡耀邦是越來越少的理想主義者中一個堅定的「不悔者」。
2009年4月15日
四十年研磨出的文革通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馬若德主講的「中國文化大革命」長期以來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公共選修課之一。早在1968年,馬若德就已經敏銳地感到中國文革的非同尋常,將其定爲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
2009年3月26日
「還債」觀:重建改革道德之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要扭轉當今很多中國民衆對「改革」的負面看法,就應該重拾早期部分中國領導人具備的「向老百姓還債」的改革觀,這種可貴的「還債」觀消逝已多年。
2009年3月5日
官僚制與中國改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古希臘是民主制度的故鄉,古中國是官僚制度的故鄉。」官僚制是國家治理最根本的中國傳統。過去30年,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不受有效約束的官僚特權加速了腐敗的精緻化。
2009年2月12日
中國執政黨的「第三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全世界執政的共產黨,絕大多數只有「第一春」。中國共產黨一反慣例,熱烈擁抱資本主義,纔有了頗富活力的「第二春」。它能否再反常態,爭取「第三春」的到來呢?
2009年1月22日
大衆資本主義:中國的出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拉動內需」是中國喊得最響的口號。在中國的體制下,這個口號有很大的誤導性。不點破它下面掩蓋的老病竈,就會喪失在危機時刻讓中國發展模式正確轉型的可能。
2008年12月18日
「小衆資本主義」難以持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三十年前,中國從毛式的「共同致貧」,轉向鄧式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稱之爲「小衆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光輝層面之下的結構性問題,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逐一展現。
2008年12月17日
大亂、大治與「大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幾個月來,在中國多個地方發生的性質類似、規模不小的騷亂事件,觸及了中國治理的神經中樞:中國社會爲何難以擺脫「亂—治—亂」的非良性循環?答案:要害是在「大亂—大治」之後,插入了「大窒」。
2009年6月14日
「清官比貪官更壞」後面的智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清官比貪官更壞」背後的智慧,是惟恐官員不壞、惟恐政治不爛、惟恐民衆不怒、惟恐天下不亂的最頂級革命智慧——令人驚恐的智慧。
2008年10月30日
利益集團綁架國家政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所有的現代社會都有特殊利益集團,然而中國在幾個制度制衡環節方面的欠缺,使得國家政策和發展戰略,更易於被利益集團「綁架」。
2008年10月16日
你不能不看的墓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楊繼繩的書名爲《墓碑》。儘管20年來我一直關注中國那場大饑荒的資料,但這部書依然讓我喫驚——有些細節我都看不下去,時常要放下來,喘一口氣,因爲裏面的內容太沉重了。
2008年9月27日
「中國模式」爲何不好推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中國模式」在有些方面效果非常顯著,任何人也不可否認。但令很多欲推廣者洩氣的是,「中國模式」基本上是可做而不可說的。中國要在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作出巨大努力,纔有希望走出 「中國模式」能幹不能講的窘境。
2008年9月18日
奧運政治——「中國」VS「中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奧運會臺灣代表團名號,涉及政治體系,但不涉及「中華民族」認同。應讓臺灣繼續用「中華臺北」,讓雙方30年前達成的諒解,能延續下來。我曾在貴州黃果樹瀑布,聽臺灣沈君山先生談「中華臺北」的淵源。
2008年7月24日
宋美齡、尼克松和北京奧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北京爲迎接奧運推動的「講文明、樹新風」,很大程度上重複了七十多年前一個很有名的活動──曾在中國轟轟烈烈推行過的「新生活運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中國奧運的準備,是接上了早在1934年就開始、然後中斷了的中國社會以世界文明主流爲參照系的進步脈絡。
2008年7月17日
「二民主義」的臺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臺灣政治主流從「三民主義」變成「二民主義」,是過去20年中最重要的變化。如果中國大陸還認爲中華民族主義能夠成爲兩岸交往的支點的話,那麼,由此而制定的對臺政策,絕大部分是不會結果實的。
2008年7月10日
說說「人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從1949年到1976年,「人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裏被不斷地抽象化。1978年底發起的改革,使「人民」從抽象逐步變得具體,這首先體現在理順「人民幣」與人民的關係,這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2008年7月3日
上一頁
‹‹
1
2
3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