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會員 見他人之未見
電動汽車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2023年度報告
創投新模式:立足當下 改變未來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全球
全球
經濟
經濟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商業
商業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教育
教育
觀點
觀點
管理
管理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影片
影片
音檔
音檔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電動汽車
關注
比亞迪:夢想的陰影
儘管中國汽車市場成長迅猛,但比亞迪一直未能實現其電動車發展目標,這不禁令人懷疑,比亞迪乃至整個中國的電動車行業的夢想是否已然破滅?
2011年10月28日
中國反思電動汽車政策
中國總理溫家寶對中國發展替代燃料車輛的「路線圖」提出了疑問
2011年8月23日
試駕電動汽車,真穩!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電動汽車太小,太慢,且行駛里程有限。如今,氣候變化、高油價以及中國汽車需求激增等因素,正在推動汽車業的變革。
2011年5月25日
電動汽車夢碎核危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高斌:中國以火力發電爲主,若核電項目停滯,靠煤炭發電生產電動車,造成的汙染比燃油動力汽車還要大。
2011年3月24日
研究:電動汽車需求「炒作過度」
諮詢公司JD Power表示,除非公共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包括稅收激勵和提高燃油經濟性標準,否則未來十年消費者不會大舉轉向綠色汽車。
2010年10月28日
Lex專欄:電動汽車「加速」有點慢
日產-雷諾首席執行長戈恩關於電動汽車的樂觀預測,近日被戴姆勒的澤謝潑了冷水。成本高昂和基礎設施缺乏是電動汽車加速前行的兩大阻力。
2010年10月26日
雪佛蘭伏特的中國賭注
隨著通用汽車宣佈雪佛蘭伏特插電式電動汽車進入中國市場,電動車的時代似乎終於來臨了。但對於可能是迄今爲止第一款真正大規模生產的電動車,中國人會買賬嗎?
2010年9月1日
麥肯錫:美國最有可能率先普及電動汽車
在新的「電動車指數」中,法國位居第二,德國和中國並列第三
2010年8月9日
奇瑞與美國電池更換設備廠商簽約合作
中國最大獨立汽車製造商擬與美國Better Place合作開發電動汽車
2010年4月26日
未來兩年內電動汽車將「供不應求」
雷諾-日產CEO在日內瓦車展上預測,汽車製造商將不得不「拼命擴建」產能
2010年6月6日
戴姆勒與比亞迪合作開發電動汽車
新款車將面向中國市場,是戴姆勒在電動汽車領域最新嘗試
2010年3月2日
Lex專欄:如何啓動電動轎車
本月法蘭克福車展上,來自雷諾、BMW、奧迪和梅塞德斯-賓士的電動轎車閃亮登場。然而,除非蓄電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純電動轎車可能仍是利基產品。
2009年9月29日
中國新能源汽車之惑(中 )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付輝:中國汽車的產能過剩是規劃中的過剩,而非直接生產汽車數量的過剩。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則是數量的過剩。
2009年9月10日
中國新能源汽車之惑(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付輝:巴菲特與比亞迪王傳福的這個遊戲,就像新能源汽車與中國汽車的遊戲。可以肯定的是,巴菲特並非是歐美汽車世界所認可的汽車人。
2009年9月7日
比亞迪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幾近翻番
該公司還宣佈,將於明年在美國銷售其e6全電動轎車
2009年9月1日
加速駛向電動汽車市場
日產、三菱等大型汽車製造商紛紛押注電動汽車技術,各國政府也以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措施,大力推動此項技術的發展。
2009年8月25日
美國政府低息貸款推動研發環保汽車
福特、日產和加州電動汽車製造商Tesla首批受益
2009年6月24日
熱門文章
1.
一週新聞小測:2024年11月16日
2.
川普新政,中美如何應對?
3.
習近平告訴拜登中國願與川普合作
4.
魯比奧:一個勤政能幹的參議員
5.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已做好應對川普上臺的準備
6.
中國半導體產業應該做什麼?
7.
川普的勝選或使G20倡議陷入混亂
8.
如何降低報復社會的惡行,從唯物史觀、自然法到功利主義和集體主義
9.
中國努力與川普政府班子的潛在人選取得聯繫
10.
「機器人革命」迫使中國勞動力作出改變
|‹
上一頁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