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專欄 四季隨筆

冬至一晝夜

鄭靜:冬去之後會有春,但冬後的那個春,已不再是冬日前走過的同一春。當我們面對告別,其實也是另一段陪伴的開始。
攝影:Chris Becker

冬夜的上海,僻靜的街口飄出燒錫箔的味道,不用翻日曆就知道,冬至要到了。雖然城市一直在更新,老房子成片成片地拆除,但有些習俗是不太會消失的。冬至祭奠親人,焚香燒錫箔,寄託哀思,當那火焰燃起來的時候,祭奠者感到最多的是心安,而不是憂傷。它帶去了對逝者的思念和牽掛,留下安心與勇氣,珍惜眼前人,繼續好好生活。

冬至的晚上,上海人和在上海生活的人,總會想辦法早些回家和親人團聚喫團圓飯,席面上一定要有湯糰,這種最糯最甜的江南點心,給人帶來最真實的撫慰。生活有太多苦,少不得一起喫盞甜羹,彼此分擔,讓日子更有些盼頭。冬至的日夜交替中,人們經歷著生與死,離別與團聚,最難面對的人生,也不過尋常一晝夜而已。

雖然同是祭奠,但冬至和清明還是很不一樣。清明時節,正值春日,春和景明,萬物更新,總給人一種昂然舒爽的感覺。很多人家,會把祭掃和踏青並在一起。一來墓地大多在上海城郊,或是蘇州邊界,出城一趟,正好遊玩散心。二來,中國人有講究,祭拜回來不能直接回家,需得到熱鬧地地方多轉一會,免得被晦氣纏身。寶山的顧村公園,春日裏櫻花開得好,引來遊客無數,尤其到了清明前後的那幾個週末,門口的通道都被擠得水洩不通,停個車比上蜀道還難。一直以爲遊人是單純衝着櫻花去的,沒想到有次聽工作人員說起,附近有墓園,掃墓的人流到了下午就湧入這裏,所以出現了人山人海的狀況。掃墓,踏青,團聚、賞花,這些瑣事,在春日很順理成章地串聯在一起。雖有些惆悵,但經楊柳風吹拂,也就逐漸消散,春天總會給人帶來充滿希望的好心情。

可到了冬至,掃墓的心情和景況就完全不同。冬至是在陰曆11月下旬,這個月份被叫做冬月,上海這段日子最冷,西北風一刮,冷到骨頭裏,這種天氣,再沒心思出遊賞景,秋風秋雨愁煞人,心情降到冰點,思念也變得更加沉重。

上海是個五方雜處的城市,上海人很多祖輩來自蘇州、寧波,在這個城市紮根後,更能代表它的地域文化,而另一些土生土長,生活在郊縣的上海人,被叫做「本地人」。甚至浦東,在很長一段時間也不被歸爲「上海」文化概念裏。老一輩的浦東本地人,管去浦西至今還說成是「去上海」。本地人有本地人的傳統,尤其在紅白事上有自己的講究。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繁瑣複雜,但他們祖祖輩輩一直這麼順從著,自有存在的道理。對於生死,順從儀式規矩,很多時候也是對活人的一種寬慰。

同樣的情感,在冬至前上映的電影《破・地獄》中,有很充分的表達。香港,這個城市在很多地方和上海很像,表面開明發達,最新的技術最新的觀念,都能第一時間落地生根,而且會很好地滋養民衆。可另一方面,又有著自己根深蒂固的習俗,不管城市如何發展,不管外來文化如何湧入,它都會很執著地紮根在這裏。這些習俗平日不會被拿出來討論,但一旦人生中遇到,人們會很自然地遵從,尤其在生死這樣的人生大事上,無需解釋,每個人都會在禮法中尋找各自的位置,做各自該做的事情,祖祖輩輩,傳承在這個時候,變得特別順理成章。

破地獄,是道教在喪禮上的一種法事,香港人大多知曉。在法事中,喃嘸師傅打破九塊瓦片,象徵打破「九幽地獄」,幫亡靈解脫,得以超生。法師穿著法衣,揮動桃木劍,唸咒語,走特定的步伐,在最後的環節中會跨越火盆,象徵着衝破地獄,整個流程充滿儀式感。

其實這樣的道教法事,在上海也常有見到。中國人從逝者離世的那天開始算起,7天一輪,第一輪爲頭七,後面依次類推,一共有七七四十九天,稱爲「斷七」,認爲亡靈完成了從陽間到陰間的過渡,開始另一段旅程。在送別的過程中,有些人家會做法事,或大或小,幫助亡靈早日超度。上海本地人,在做七的時候,也常會請道家師傅做法事。上海有兩座三元宮,一座在松江,一座在浦東,浦東的這座建於清雍正六年,在當地很有聲譽。三元宮附近的住宅、商場新修了不少,但怎麼也沒有挪動它的地位,不但如此,而且經過整修,更顯古韻。

浦東人家有喪禮法事的時候,會去三元宮請師傅超度亡靈。到日子前兩天,主家會早早規劃好地盤,用繩子攔好,並在一旁寫一個告示,向鄰里表示多擔待。鄰里遇到這種情況,也自會諒解,一旦看到有綠色的帳篷搭建出來,也就知道第二天要把車挪開,走動也會換了路線,不去打擾主家。法事上,師傅們會定時奏樂誦經,後期還有燒紙紮等有一系列複雜的流程。

在《破・地獄》中,喃嘸師傅文哥的兒子,在爲女主家夭折的孩子破地獄時,唱了兩句南音「引領先人出地府,早登極樂往生天」。南音在閩南、香港道教科儀中經常使用,一來適合烘托氣氛,二來也用來輔助儀式流程的推進,南音一響,喪儀上的人會很快進入氛圍中,放下過往,爲亡者超度祈福。音律有時候比語言更有感染力。劇中第二次出現南音,是在黃子華飾演的道生和師傅文哥和解的那場戲中,兩人和唱了一折南音《客途秋恨》,「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喝最體己的大紅袍,唱最悲的曲,但兩人的心在那一刻確是貼地最近的,彼此開始懂得彼此。

在上海法事上,不用南音,常聽到的是江南絲竹。二胡、琵琶、竹笛、笙、簫,加上鼓、板,還有敲擊木魚和大鈸、小鈸的聲音,組合在一起,聲效十分高亢熱鬧。如果哪家做法事,那要吹吹打打一天,鄰里間老遠就知道,這家花了多少精力在操辦。喪儀的隆重程度,在傳統的觀念中體現了主家對逝者的重視程度,而主家的悲傷情緒也在繁複的儀式中慢慢平息下來,就如影片中所說,活人也需要破地獄,破的是對於生命和死亡的認識,接納逝者離去,自己和他開始另一種形式相伴。

《紅樓夢》中寶玉說,因爲林妹妹有離傷之痛,所以纔會寫出《桃花行》這樣的哀音。其實何止《桃花行》,在芒種日的《葬花吟》中,黛玉早已哀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同樣,只有經歷過離喪,才能看懂喪儀的種種,才能真正明白它的必要性。那些熱鬧和繁複,讓活人逐漸心安,每破一塊瓦片,每誦一段經文,每響一陣絲竹,就是自己在和逝者進行一次告別,儀式完成,告別也到了一站,該下車的,是自己。

再後面,就是週年、清明、冬至掃墓祭奠,當自己真正接納了親人離去,後面的日子纔能有勇氣好好過下去。所以在冬至日裏,祭奠和團圓,這兩個主題,纔會如此融洽地合在一起。與逝者天隔一方,難相見,冬至日祭奠將思念一股腦地傾述,祭品隆重,儀式繁複,儘自己心,做到所能。完成這些後,另一方,與活著的人好好珍惜,再多一次團圓,喫一頓團圓飯,如同除夕一樣。所以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上海本地人家裏,確有人家把冬至當「除夕」來過的。那天,中午時分在家祭拜先人,他們稱做「拜祖宗」,除了上香燒錫箔,還會準備一頓豐盛的飯菜,其中少不了走油肉和大團子。這種糰子是用粥代替水,來和糯米粉的,一般有鹹甜兩種口味,鹹的是薺菜肉,甜的是紅棗核桃,糰子個頭要比浦西人家鍾愛的湯糰更大更厚實。

祭奠後,飯菜回鍋重熱,家人們坐在一起享用,這段飯就相當於過年的團圓飯了,熱熱鬧鬧,把酒言歡。冬至,對於他們來說,就是辭舊迎新的時候,至於除夕,反倒平平淡淡一餐而已。

冬至後,開始進九,九天爲一週期,從一九二九不出手;一直到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人們數九,開始漫長的冬日。冬日裏畫《九九消寒圖》,每日在圖上添一筆,一直到塗滿畫面,迎接春日來到。這期間,江南人講究冬日進步,一九一隻雞,食品商店的芝麻核桃粉櫃檯總是排起長隊,蔡同徳堂中的坐堂先生整日忙著幫客人開膏方,膏方滋補養生,但具體用哪種因人而異,藥不能混喫,方子也不能混開,所以必須得先搭脈纔行。

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我們從冬日剛來臨的時候,就開始期盼著春的到來。而生命卻和它逆向而行,從我們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死亡的倒計時,面對生死,自然不可能像面對四季更替那樣輕鬆,因爲生命無法輪迴。冬去了會有春,生生死死難再續。但冬後的那個春,也不是冬日前走過的同一春;我們面對的告別,也將是另一段陪伴的開始。

《牡丹亭》中唱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對活著的人,對活著的每一天,一往而深,這情大致就從冬至開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編輯郵箱:zhen.zhu@ftchinese.com)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讀者評論

用戶名: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用戶名
密碼

俄羅斯將軍之死背後的龐大間諜機構

起源於蘇聯克格勃的SBU,領導了與莫斯科的影子戰爭中的最新一次襲擊。

FT年度人物:唐納•川普

在美國現代史上最戲劇性的迴歸之後,當選總統承諾將迎來一個全面放松管制和向文化右翼深刻轉變的新時代。

熱門房產:五座歐洲城堡

從蘇格蘭高地自帶釣鱒魚湖的男爵式豪宅,到古莫湖度假勝地的賓館和豪華別墅。

挪威駐英國大使託雷•哈特雷姆:『我們和你們一樣有古怪的幽默感』

他的官邸可能位於肯辛頓的億萬富翁街,但挪威大使堅稱自己不是「精英」——而且經過數週的運輸,那些聖誕樹看起來難免有些破舊。

不丹的生命、死亡與美:一場視覺盛宴之旅

來到這個喜馬拉雅王國的遊客在每個角落都發現了死亡。也許這就是爲什麼它如此快樂。

非專業心理健康衛士正在挽救生命

這些支援以社區爲基礎,無需昂貴的臨牀治療就能取得驚人的效果,可以減輕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負擔。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