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對艱苦農民生活的描寫備受好評,他在西方最出名的作品是《紅高粱》,這部著於1987年的小說曾被張藝謀改編爲電影。
2012年10月12日

美國兩位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兩名美國人,羅伯特•萊夫科維茨(Robert Lefkowitz)和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obilka),分享了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因爲他們發現了活細胞表面的微小受體是如何使細胞探測到外部信號的。
2012年10月11日

思想獨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旗幟週刊》高級編輯考德威爾:英國著名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於上週去世。儘管他所信仰的共產主義失去了吸引力,但他仍被許多人視爲具有獨立思想的偉大史學家。
2012年10月10日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遇襲身亡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Chris Stevens)及另外三名使館工作人員在一次針對美國駐利比亞東部城市班加西領事館的攻擊中喪生。
2012年9月13日

要捐就捐電子書

非營利組織Worldreader透過向邊遠落後地區的孩子們提供電子閱讀設備,使他們能夠得到持續的新書供應,改變這些地區缺乏圖書以及書籍內容過時的狀況。
2012年9月11日

陳九霖:國企老闆不好當

陳九霖的央企生涯歷經大跌宕。他曾帶領中國航油(新加坡)扭虧爲盈,也是首個因內幕交易罪而在國外獲刑的央企高階主管。他在與FT中文網的專訪中,談及「國企情結」。
2012年9月4日

文革前夕的「進步青年」(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閱讀一本從地攤上淘到的文革日記,我有重回歷史語境的興奮感。一個渴望上進的男青年,在1966年的所思所想所爲,完整地描繪了時代圖景。
2012年8月24日

時尚老太的建議

FT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格利•布朗堅稱,對女性來說,最美妙的兩件事是充分享受性愛和賺許多錢。但她留下的真正遺產與性沒有任何關係,而完全是職場經驗談。
2012年8月23日

肯亞力爭成爲非洲第一個奧運主辦國

肯亞總理奧廷加接受FT採訪時表示,非洲國家舉辦奧運會的時候到了。肯亞將申辦2024年奧運會,力爭成爲非洲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
2012年8月10日

「我本想捐給中國大陸」

瑞士人希克最近將上千件中國當代藝術私藏捐給香港博物館M+,本是善舉卻引發爭議。在最近一次專訪中,他談及中國大陸如何與這筆收藏失之交臂,以及他面對爭議的感受。
2012年8月7日

莫言:從農家子弟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在很多歡呼的中國人看來,作家莫言讓中國人「首次」摘得諾獎。先前幾位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時,北京方面的反應都很尖刻,這次也截然不同。
2012年10月12日

FT社評:IMF建議值得聽取

本報同意IMF總裁拉加德給出的建議。各國應該堅持減赤政策,但不應當盲目追求名義上的目標,也不應爲追趕這些目標,出臺更多的減赤措施。
2012年10月12日

「諾貝爾獎」的中國事實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莫言作品的意義,他的獨立,常因他體制內的身份而被忽略。但作爲第一個公開的諾獎獲得者、一個官員,他擔當這份警醒和期望並不爲過。
2012年10月12日

知識界的沉默之夜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出人意料地發給了中國作家莫言。他的獲獎在中國激起巨大波瀾。狂歡的中國文學之夜,同時是知識分子的傷心之夜。
2012年10月12日

法美科學家贏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的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和美國的戴維•瓦恩蘭(David Wineland)分享。兩人在量子光學領域的發現是他們得獎的原因。
2012年10月10日

科學追求與學術環境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電腦系主任孫賢和:我在4月當選IEEE院士後想了很多。我總是告訴學生和年輕學者,享受學習,享受科研,享受探索與創新帶來的快樂和激動。
2012年10月8日

天才與大師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寬鬆的環境是出天才和大師的條件,除非一個社會具備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度,否則,天才和大師是不大可能脫穎而出的。
2012年9月25日

他們爲何不願學外語?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對母語非英語的人而言,學英語收益巨大。對母語是英語的人來說,花那麼大工夫學一門外語卻不能帶來明顯的收益。
2012年9月17日

當投機微博遭遇幼稚政治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郭敬明發微博自稱祖國「腦殘粉」,掀起巨大反響,甚至被控政治投機。這條微博引發的兩種語境下的愛國之辨,值得探討一番。
2012年9月14日

夏季達佛斯上的中國形象

舉辦夏季達佛斯是中國「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上升的反映,中國的對外溝通技巧也有長足提升,但要全面展示中國良好形象,仍有一些差距需跨越。
2012年9月13日

毛澤東的「紅衛兵」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8月18日,是H最幸福的一天。他參加百萬學生大遊行,在天安門廣場見到了毛澤東。「今天是我終身難忘的一天,」日記這樣開頭。
2012年9月13日

科技創新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

如何將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成果應用到實踐中,是當前中國政府和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關鍵在於如何在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之間建立快速通道。
2012年9月12日

FT社評:香港「國民教育」爭議

香港引入「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的計劃激起了強烈反應。在學校教育中習得的批判性思維是香港成功的基礎,中國中央政府應當停止干預這一良好的教育體系。
2012年9月7日

中國教育:拿什麼面向未來?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2012年「教師節」來臨時,應重新審視中國教育的問題。只有對百病纏身的教育體系進行徹底大修,才能使之勝任民族振興的需要。
2012年9月4日

大陸游客爲臺灣經濟帶來活力

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都能經常看到大羣的中國遊客,而在臺灣,這種景象還相當新鮮。大陸游客的湧入正在切實地影響臺灣經濟,並有望推動兩岸軟化關係。
2012年9月3日

中國山寨文化爲何猖獗?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山寨盛行既是部分中國人喜歡變通的結果,也是一種缺乏創新意識的盲從,還是一個社會缺少權利保護的必然現象,阻礙了創新。
2012年8月28日

研究發現英語源於安納托利亞

印歐語系發源於何方?一項新的研究解決了這個20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支援了一個有爭議性的觀點:印歐語系8000至9500年前發源於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如今的土耳其,並隨著農耕的擴大而傳播開來。
2012年8月24日

一個異議者的覺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江春男屬於臺灣覺醒的一代人,但他的期望也很快化作新的幻滅。他沒有成爲勞倫斯式的冒險家,也沒有投身於文學創作,而是成爲記者。
2012年8月16日

想像的優越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嚴飛:海德格爾曾說思想之業是危險的,優越感並不是值得誇讚的高雅趣味,卻偏被學院中人奉爲高於大衆的精英式標籤,需謹防犬儒化生存成最常態治學之道。
2012年8月13日

奧運會的「主辦國效應」

隨著倫敦奧運會落下帷幕,許多人都想知道主辦奧運與獲取獎牌數目之間的關係。高盛的一項研究發現,主辦國通常能夠多獲得54%的獎牌。
2012年8月13日

Pussy Riot樂隊:魔鬼還是騎士?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Larisa Smirnova(蘇夢夏):因一首歌面臨七年監禁?俄羅斯Pussy Riot案件庭審引發疑問:政治壓制還是宗教審判?背後有哪些社會因素?
2012年8月10日
|‹上一頁‹‹474849505152535455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