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英國人爲何不愛戶外遊戲?

在荷蘭,咖啡館裏的陌生人會在一起下國際象棋;美國大城市的公共廣場上也常出現這種場景;日內瓦的公園甚至擺放著許多巨型棋具。但英國卻缺乏在公衆場合玩遊戲的文化。
2011年9月2日

FT社評:《媽媽咪呀》中國化

中國人對於跑車、精品威士忌和男士手袋等西方奢侈品都欣然接納。從《媽媽咪呀》在中國的人氣上看,中國消費者顯然很願意接受西方文化中花哨俗氣的一面。
2011年7月19日

《雞排英雄》「登陸」

臺灣電影《雞排英雄》將從7月12日起在大陸影院上映。這將是ECFA協議簽署以來進入大陸市場的首部臺灣影片。
2011年7月11日

時空大師施特魯特

德國攝影家施特魯特的作品始終貫穿著一個雙重主題——他拍攝的是特定的地點和人物,但同時也是塑造了這些地方、又反過來被塑造的一些意識形態。
2011年7月7日

富春江與塞納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到了郁達夫的故居,看到了他寫了又寫的富春江,沿江走上五分鐘,就到了當年的新學堂舊址,它已改成了一所小學。趙家小姐的大廳在哪裏,趙小姐魂歸了何方?
2011年9月8日

何必喫魚翅?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魚翅曾是粵菜宴席的必備菜餚,但如今許多人拒絕食用魚翅。在反對喫魚翅的名人中,許多是中國人,比如近期退役的籃球明星姚明。
2011年8月29日

推倒無形的柏林牆

FT專欄作家昆廷•皮爾:雖然柏林牆早已被推倒,但是德國人的心理隔閡今天仍然存在。可能還需要再經過一代人,東西德人們才能克服相互猜忌。
2011年8月25日

輕視茅盾文學獎的理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茅盾文學獎,用最嚴肅的方式,花費不菲的錢財,評選出一個最平庸的可有可無的結果,這難道不是最滑稽的事情嗎?
2011年8月25日

理智與情感

沒有感情的注入,理性只是冰冷的推斷方法,無法提供行動的理由。與其用理性「鞭打」脫繮的情感野馬,不如用冷靜的規勸使野馬馴服。
2011年8月25日

富強之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生活在一種透過集體來拯救個人的虛妄幻覺中,也讓我們把世界視作一個粗鄙的叢林。原本是一種手段的「國家富強」,變成了目的本身。
2011年8月18日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和啓蒙時代的小冊子作家們一樣,透過展現不同民族的風俗來勸告自己的同胞:跳出這狹隘的自身吧,我們自以爲的獨特,其實一點兒也不獨特。
2011年8月11日

麥昆時裝回顧展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亞歷山大•麥昆作品回顧展創造了該館歷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開幕日,讓該館頗爲喫驚。
2011年8月11日

「七夕」是不是情人節?

《上海商報》評論版主編陳季冰:最近幾年,中國青年對於「七夕」的鐘愛已經逐漸有壓倒每年2月14日「聖瓦倫丁節」的趨勢,這是一個大誤會,雖然也許不失美麗。
2011年8月8日

不必爲繁體字的式微而痛楚

讀者大俠微胖:不要動不動裹挾大衆的尊嚴,人們自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不必像個孔乙已,求諸於故紙堆中的九種回字寫法。
2011年8月5日

陌生的漢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詩人流沙河晚年變身福爾摩斯,意在勘察漢字的奧祕。《文字偵探》這本妙趣橫生的小書,既是對漢字如何喪失文化尊嚴的案例闡釋,也是對簡化字專制的抗議。
2011年8月5日

印度板球「軟實力」

FT撰稿人米希爾•博斯:印度正依靠板球走向並傲立於世界,著名印度板球明星馬亨德拉•辛格•東尼選擇倫敦作爲其基金會的發佈地,便是最好的例證。
2011年8月5日

暴力的誘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今日中國仍在掙扎著學會暴力之外的變革語言,但暴力的誘惑卻無處不在。它最簡單、最直接,最能釋放恐懼與煩躁,但卻往往通向更大的悲劇。
2011年7月28日

挪威恐怖殺手的土壤

FT撰稿人諾姆:儘管歐洲民粹主義右翼政黨的多數成員並未鼓吹暴力,但他們營造了一個環境,使其急躁的追隨者可以選擇仇恨與暴力作爲一種發泄手段。
2011年7月28日

意外的生日問候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生日那天,我的Facebook賬戶突然收到了許多生日問候,大多來自之前從來不知道我生日、或者一些多沒有跟我說過話的人。
2011年7月26日

媒體札記:聽證老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七年參加聽證會19次的四川老太胡麗天成爲焦點人物,人們再次憤慨「被代表」。但當更多情況披露後,多有人反思「憤怒衝昏理性」。
2011年7月19日

中國律所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英律師交流協會會長馬誠修:在中國實施「走出去」政策12年之後,中國本土的律師事務所正在加入先前一直由能源和電子電器行業主導的海外擴張大軍。
2011年7月19日

對於教養,我已經沒有奢望

《上海商報》評論版主編陳季冰:當我決定發表同濟大學教授張生的文章時,沒想到竟會引起周立波如此令人驚詫的反應。相關的爭論也讓我感嘆,這個社會缺乏基本的是非標準。
2011年7月19日

英國白立方畫廊進軍香港

倫敦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將於明年初在香港開設首家海外分部,這家極富影響力的畫廊以最先推廣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和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藝術作品而聞名。
2011年7月18日

希臘跌入第三世界?

FT專欄作家西蒙•庫柏:世上有兩種基本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第一世界,或是第三世界。如果希臘貨幣貶值,債務違約,希臘人或許會嚐到跌入第三世界的滋味。
2011年7月15日

享樂與人生

應該做我們認爲值得的事,而不管快樂不快樂。快樂只是人生體驗的副產品,而遠非人生的終極目標。很多最最重要的事情並無關快樂。
2011年7月15日

內在的審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在米克洛斯寫下這些文字的1970年代末,匈牙利模式大獲全勝。匈牙利政府和普通人達成默契——我給你更好的物質生活,你放棄對政權的挑戰。
2011年7月14日

媒體札記:「兩個輿論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呼籲打通「主串流媒體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重提當年中共「宣傳鼓動的看家本領」,呼籲官員不要與主流民意對抗。
2011年7月11日

福山「悔改」了嗎?

近年來,一些擁護中國現行政治體制的人正越來越多引證美國學者福山的「觀點」。這位「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真的倒戈爲「中國模式」的讚美者了嗎?
2011年7月8日

瑞典大臣提議在中小學開設中文課

根據瑞典教育大臣揚•比約克隆德(Jan Björklund)提出的計劃,瑞典可能成爲歐洲第一個在中小學都開設中文課程的國家。
2011年7月8日

時代的稻草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的確擔心自己成爲這個時代的稻草人。這個稻草人不是插在那個軍閥混戰、民族屈辱的田野,而是生活在一個國家空前繁榮、強大的時刻。
2011年7月7日

不要成爲郵件控

FT專欄作家凱拉韋:TED大會策展人安德森提出制定電子郵件憲章,這個設想從根上就是錯誤的。不應要求發信人自願改變,而應把絕對否決權交到收信人手上。
2011年7月5日
|‹上一頁‹‹5253545556575859606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