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鐵娘子」的小手袋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的標誌性飾物,是她那從不離手的小手袋。在1984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峯會上,爲了索要退款,據稱撒切爾夫人曾把手袋狠狠摔在桌上。
2011年3月4日

第一夫人、女性政客與時尚

FT時裝編輯弗瑞德曼:女性政治人物穿什麼重要嗎?自打有女性當權以來,由此引發的討論,不亞於哈姆雷特關於存在的獨白。而答案是肯定的。
2011年3月2日

第一人稱:被鬼纏身

Hien Dao:我回河內探親時,表姐說我被鬼纏上了。許多越南人相信鬼怪附體的說法。作爲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我起初不以爲然。但當我重新融入家鄉文化和思維方式之中,姐姐的話便開始困擾著我。
2011年2月23日

分析:李娜單飛的意義

今年澳網亞軍李娜的種種反叛舉動,除了代表著中國年輕一代張揚個性的追求,還可能對中國體育體制的未來產生更重大的影響。
2011年1月30日

思想家都到哪兒去了?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外交政策》雜誌每年都會評選出「全球百名頂尖思想家」,但如果1861年或1939年有類似榜單,上榜者要出色得多。原因何在?
2011年1月30日

再談東西方「大趨同」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大趨同」是一個劃時代轉變。但如果我們不對隨之而來的資源壓力加以管理,結果可能會很悲慘;而如果我們不設法應對權力的轉移,結果可能會是戰爭。
2011年1月14日

遊街女和烈士劉胡蘭的不等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如果冷不防看到金鋒這尊梗起脖子的遊街女雕塑,不知劉胡蘭會作何想?她該不會自責:我爲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時到底想清楚了嗎?
2011年1月13日

2011年:《金融時報》18大預測

中國的泡沫會破滅嗎?歐元仍將繼續存在嗎?北韓半島會重新統一嗎?匯率戰將升級爲「核戰爭」?……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員們對2011年進行了預測。
2011年1月6日

希拉里:穿褲裝的政壇女傑

風格不定是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著裝上飽受詬病的癥結所在,花哨的連衣裙是她最糟糕的裝扮。她的風格一改再改,而褲裝終於成了她的標誌性裝扮。
2011年3月2日

必要的迷信

當你相信了你不理解的東西,你就會遭罪。這句話大錯特錯。事情要真那麼容易就好了。迷信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爲相信我們不理解的東西是絕對必要的。
2011年2月18日

從開羅到亞歷山大城(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個失敗的現代都市,這是我對開羅的第一印象。我認同了布萊德利描述的停滯,開始閱讀《亞可比安大廈》。這幢修建於一九三七年的公寓樓的命運,是埃及歷史的縮影。
2011年2月17日

戰犯的後代

FT專欄作家西蒙•庫柏:祖輩在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對於後代而言,是一筆沉重的遺產。或許有一天,戰爭將不再是創傷,但這一天的到來還要再過數十年。
2011年2月17日

和雪共處

我曾見過一個因紐特人宰殺馴鹿。他取出馴鹿的胃囊,將其掏空,做成一個袋子,接著裝上雪,塞回馴鹿依然溫熱的腹腔,等到雪化了,再飲用袋子裏的雪水。
2011年2月16日

哪一種育兒經更優越?

《旗幟週刊》高級編輯考德威爾:美國的教育文化是圍繞著如何增強孩子自尊心展開的,但美籍華裔母親蔡美兒卻認爲,中國式的教育方法是:對成績不佳的孩子嚴厲斥責和懲罰,令其感到羞愧。
2011年2月1日

「放養」還是「圈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美籍華裔「虎媽媽」蔡美兒在全球掀起了一場關於如何管教子女的大爭論:究竟是中國式育兒法,還是美國式育兒法更佳?
2011年1月28日

劍橋雜憶(五)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如何觀察、理解、描述中國的巨大轉變,是一項艱鉅、迷人的工作。而加入這一激動人心的過程的前提是,我們真的能確立「個人精神」。
2011年1月27日

法國人的憤怒

93歲的埃塞爾用一本僅有12頁的左翼小冊子《憤怒吧!》榮登法國暢銷書榜首。儘管書中觀點了無新意,但他左翼抵抗運動分子的身份成爲最大賣點。
2011年1月21日

金兔年風水預測

金兔年會帶來財富和好運嗎?還是老虎依然大張的胃口會吞掉所有的好運氣?根據風水預測,市場上半年不會太順,但下半年的表現會非常強勁。
2011年1月21日

分析:中國的公關挑戰

中國斥巨資在紐約時代廣場大螢幕上投放廣告。但有華外國廣告業高階主管表示,這部國家形象宣傳片很可能沒有得到或者吸收專業人士的建議。
2011年1月20日

《東方紅》歸來

FT中文網撰稿人吳鋒:毛澤東把文藝看作與軍事並列的「文武兩個戰線」。《東方紅》今天重返政治舞臺,正如它當年登上和退出政治舞臺一樣,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大事。
2011年1月11日

中國報紙發行量全球居首

在發達經濟體,平面媒體已是夕陽產業,報刊記者成爲一個沒落的職業;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報業卻極富活力。
2011年1月7日

愛讀書的政治家

FT新聞編輯約翰•桑希爾:政治領袖們所讀的書——或某些情況下他們所寫的書——有時很能說明領袖本人的性格,及其領導下政府的特徵。
2011年1月7日

劍橋雜憶(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一些夜晚,我發現自己陷入信心危機,既沒有道德勇氣直接面對中國社會的困境,也仍沒有能力建立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
2011年1月6日

歷史的真相與激情

《旗幟週刊》資深編輯考德威爾:人們更多地是用激情、而非真相來銘記歷史,但歷史是過去真實發生的有意義事情的集合,激情不能掩蓋真相。
2011年1月6日

執著的美國人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鑑於美國目前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美國更需要務實性的合作,而非熱切的信仰。
2011年1月5日

法語的沒落

FT專欄作家庫柏:法語不再是一個主要語種,其它國家對法國的思想也不再感興趣,這讓世界失去了一個糾正糟糕想法的機會。
2010年12月31日

歲末答問

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年底,一家中國媒體向我提了六個問題,這是我的答案。FT中文網聲音多元,順耳不順耳的都有,相信讀者自有判斷力。只有聲音多元了,獨立判斷纔有可能。
2010年12月30日

英語會衰落嗎?

FT專欄作家邁克爾•斯卡平克:高盛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7年前超過美國。然而,中國人壓根就沒堅持讓世界掌握自己的語言,而是埋頭苦學英語。
2010年12月29日

壽司風靡美國的背後

壽司風靡美國所蘊含的文化訊息令人著迷。如果你是樂觀派,你可能會認爲壽司的入侵,是全球化的一個標誌,也表明美國有能力扮演「文化大熔爐」的角色。
2010年12月28日

英國也將出現留學熱?

鑑於英國議會本月投票透過將學費上限從每年3225英鎊提高至9000英鎊,教育行業人士預期,未來將有更多英國年輕人到英國大學的海外分校求學,既攻讀相同的英國學位,又能省錢,說不定還能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2010年12月27日

指名道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都市報不需要使用外交部口徑,它們請來國際問題專家,預測半島前景。張璉瑰建議,中國應指名道姓地告訴朝韓雙方,中國支援什麼,反對什麼。
2010年12月22日
|‹上一頁‹‹5556575859606162636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