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參加 贏取大獎
房地產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免費註冊
找回密碼
簡訊登錄
微信登錄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
用戶註冊協議
和
私隱權保護政策
,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FT.com
首頁
首頁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經濟
經濟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商業
商業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教育
教育
觀點
觀點
管理
管理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影片
影片
音檔
音檔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衆號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陷於兩難的中國樓市新政
自中國推行樓市新政以來,相關利益各方便展開了博弈。在一些城市,房屋成交量有所下降,但價格卻絲毫沒有鬆動。中國政府也面臨棘手的兩難局面:如果樓市遲遲不降溫,民怨將越積越深;但如果房價大幅下降,並導致建築活動銳減,總體經濟將受牽累。
2010年7月20日
溫家寶承諾將繼續致力於穩定房價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天津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發表講話,表示抑制房價成長對保持社會穩定至關重要,並指出穩定房價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
2010年9月13日
中國房地產調控的導向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按照中國經濟平均10%的增速,房地產業每年約爲GDP貢獻2-4個百分點的增速。中國政府對這個行業「二輪調控」應該慎之又慎。
2010年9月9日
亞洲各國紛紛給樓市降溫
新加坡、澳洲、中國及香港地區政府紛紛出臺措施冷卻房地產市場。中國的措施看上去最爲強硬,且分析師預計在中國樓價出現明顯下跌之前不會改變。
2010年8月31日
中國國資委應更進一步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李榮融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卓有作爲。然而,我仍然期待他的繼任者能在推動國資管理思路從「央企利益最大化」向「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轉變上,有所突破。
2010年8月25日
職業經理人同樣能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
讀者liange: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已經成爲現在治理公司的一種有效途徑,能保證管理層爲整體股東服務,而不是爲大股東牟利。而不擁有股權的職業經理人,使公司快速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
2010年8月25日
警惕碳交易
讀者chenyehe:如果中國全面開放碳交易,我們不但要繼續承擔產業鏈中「最髒的部分」,甚至極有可能必須爲此去購買排放指標。
2010年8月24日
百仕通將投資中國房地產市場
美國私人股本集團百仕通(Blackstone)與香港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達成協議,擬在中國內地建造豪華公寓,由此作出了對中國繁榮的住宅市場的首筆重大投資。
2010年8月22日
中國富人紛紛在日本買房
日本各地的房地產中介均報導,中國人來日購房的興趣在不斷增強,無論是爲了自住還是投資。
2010年8月22日
房地產市場中政府該負什麼責任?
讀者laoq2008:首先,基本住房是無法透過市場來實現的,必須由政府來買單;其次,政府必須遏制開發商和房產投機客過度使用槓桿;第三,應該收取和透明使用物業稅。
2010年8月20日
中國房地產盛筵已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房地產市場得利者希望找到高房價持續的理由,未得利或者受損者希望看到房價在調控後降價。但所有的政策都是妥協的產物。
2010年8月16日
中國整頓表外貸款治標不治本
儘管中國銀監會對銀行表外貸款下達了臨時禁令,但如果銀行和信託公司找出辦法,繞開這些規定,不受監管的證券化和表外放貸將很快捲土重來。
2010年8月15日
日本地產商覬覦中國市場
越來越多的日本房地產開發商正在打入中國市場,大和房建和三井不動產就是其中兩家。日本地產商認爲,經驗和聲譽是他們相對於中國本土開發商的優勢。
2010年8月15日
今日視點:中國地產業或將面臨整合
Mergermarket:中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爲樓市降溫措施正在發揮效應,但可能導致許多小型開發商將因缺少資金而被迫變賣資產,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
2010年8月13日
中國樓市:躲過末日?
所有預言末日即將降臨中國樓市的喧囂,該歇歇了。迄今尚未有跡象表明,會出現那種可能導致投資銳減的房價暴跌。但成交量的快速下跌不可忽視。
2010年8月11日
中國7月貿易順差遠超預期
中國貿易順差在7月躍升至18個月來的最高點,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採取更爲靈活的匯率制度之後,人民幣是否仍然被低估的疑問。
2010年8月10日
Lex專欄:假如中國房價跌六成
據報道,中國監管部門正要求各銀行評估房價下跌60%的風險。的確,假如中國房地產崩盤,會給銀行帶來痛苦,受到影響的不限於那些向開發商發放的貸款,還包括購房按揭和整個建築行業。
2010年8月5日
樓市調控仍是「空中樓閣」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沈曉傑:史上最嚴厲的中國房市調控百日後,房價仍在上漲。我認爲癥結在於,掌管實際權力運作的官僚階層,出於既得利益,正在抵制調控的具體落實。
2010年8月3日
王英偉:中國內地沒有樓市泡沫
中國人大代表、太平星集團大中華區執行主席王英偉接受FT採訪時指出,中國內地不存在樓市泡沫,因爲目前中國政府仍限制外資投資房地產。但一旦這種局面發生變化,中國內地房價將大幅上漲。
2010年7月27日
當心樓市新政百日而終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銀監會與住建部表示,堅決貫徹國十條不動搖。接下來他們要做的是管住財大氣粗的銀行,不要讓第三套放貸「個案」成爲「通例」。
2010年7月12日
從資本的角度看僱人排隊
讀者vallywind:不妨將富人僱人排隊想做「參觀權的生產過程」。富人發起這一過程,出資僱傭窮人(勞動力),爲其支付門票(生產資本),安排「生產過程」,因此富人有權享有大部分的價值增值。
2010年7月13日
中國房地產投資短期難降溫
中金公司研究部哈繼銘等:中國房地產新政在4月推出後,一線城市土地拍賣量回落不明顯,是因爲房地產企業資金充沛。樓市何時降價,將取決於這些企業的財政狀況。
2010年7月13日
天價公寓刺激香港社會敏感神經
恆基地產天價公寓銷售流產後,受到了港府不同尋常的激烈批評。分析人士說,隨著房價格飆升,支援率不斷下降的港府希望藉此降低公衆對其住房政策的不滿。
2010年7月13日
中國樓市問題比美國更嚴重?
北京高策房地產顧問機構董事長李國平與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就後者提出的「中國樓市問題比危機前的美國更嚴重」觀點進行商榷,爲圍繞中國樓市現狀和政策的討論,提供了來自中國地產界的一種聲音。
2010年7月11日
中國房地產問題是供需結構問題
讀者johnnyyu:美國房地產問題不是供需結構問題,而是金融問題,雖然並非像作者所言是「騙局」,而是 「迷局」。而中國房地產問題是供需結構問題。
2010年7月12日
Lex專欄:中國樓市將怎樣「調整」
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稱,中國樓市最早將於第四季度出現「全面調整」。若真是如此,這將是好訊息,因爲中國許多地方的消費者正展現出經典的泡沫行爲。
2010年7月6日
中國樓市還有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中國房地產並沒有像購房人希望的那樣大跌特跌。相反,大型房地產公司上半年銷售業績不錯,一些公司還在喫進土地。
2010年7月5日
香港華人置業擬收購倫敦一高階地產
一家中國房地產公司成爲了競購倫敦金融城摩天大樓42號大廈(Tower 42)的熱門首選。該公司擬以約3億英鎊(合4.55億美元)進行現金收購,已在爲期3個月的拍賣中勝出。
2010年7月4日
土地價格不是高房價根本原因
讀者chenyehe:誠然,較高的拿地成本,必然導致房價總體的偏高,但即使土地成本爲零,根據最簡單的「供求關係」原理,房價也會高速成長,直至達到均衡價格。
2010年6月28日
中國人的買房情結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在千年中國,土地其實不是由泥巴構成的,它是一種「類貨幣」,是資產階層逃避政府力量的一個避險性工具。
2010年6月21日
香港樓市勢頭不再
位於市中心的幹德道39號項目先前宣佈的25筆銷售協議中,只完成了5筆,顯示去年香港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勢頭已不復存在。內地買家的撤離,加速了香港樓市的降溫。
2010年6月17日
熱門文章
1.
日本房地產泡沫:內卷的另一種結果
2.
大明王朝1566:誰爲朝廷遮風擋雨
3.
一週新聞小測:2025年3月29日
4.
FT社評:川普吸引製造業投資的算盤打錯了
5.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將對外資進一步開放
6.
電車0-100公里加速,是否應該被禁止?
7.
Lex專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開始走出谷底
8.
落馬官員李微微的仕途分析
9.
蘋果在中國的AI豪賭:押錯寶了嗎?
10.
貿易戰大幅升級:美國將對進口汽車徵收25%的關稅
|‹
上一頁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