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歐洲面臨艱難抉擇:是否讓經濟停擺?

處於疫情大流行中心的歐美各國正面臨最艱難的抉擇:停工引發的衰退可能對各國經濟造成長期破壞;不停工可能將這場衛生危機和經濟衰退拖得更長。
2020年3月27日

FT社評:歐洲央行應採取有力措施應對疫情

在美聯準、英國央行和法德等國均已採取措施提振經濟的情況下,歐洲央行的措施絕不能讓市場失望。
2020年3月12日

歐洲公司供應鏈面臨疫情衝擊

自上月以來,新冠病毒疫情已影響到歐洲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的生產線,但對歐洲本土供應商的連鎖反應直到現在纔開始顯現。
2020年2月27日

歐洲優先:歐盟重拾產業政策

由於擔心歐洲工業被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壓垮,歐盟正在重拾產業政策以維護歐洲的技術獨立。電池成爲首批重點產業之一。
2019年12月11日

拉加德接任歐洲央行行長 面臨改革呼聲

同僚們利用新行長上任之際提議各種變革,包括在設定利率時舉行投票。許多想法源於對前行長德拉吉主持辯論方式的不滿。
2019年11月11日

「日本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各國都擔心陷入日本的低利率低通膨困境,如果根本原因不在於政策應對,而在於人口老齡化,世界的困境可能纔剛剛開始。
2019年10月23日

歐盟貿易專員:面對中美,歐盟須更好地維護本土企業

馬爾姆斯特倫表示,歐盟需要更加強硬,制定更集中的外交政策和更嚴格的規則,以確保歐洲企業能與對手公平競爭。
2019年10月9日

「惡魔代言人」會對歐洲央行鷹派說什麼?

桑德布:貨幣政策鷹派自視爲正統守護者,因此他們不妨從梵蒂岡這個古老的正統思想堡壘汲取靈感,聽一聽反面意見。
2019年9月12日

「日本化」正蔓延全球?

「日本化」是經濟學家形容日本近30年來對抗通縮和乏力成長的術語。分析師們擔心,歐美也將陷入類似的困境。
2019年8月29日

歐洲央行爲新一輪刺激計劃作鋪墊

爲在10月卸任前提振疲弱的歐元區經濟,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釋放將降息並啓動新一輪資產購買的信號,爲刺激做鋪墊。
2019年7月26日

拉加德將繼承德拉吉的政策遺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被提名爲歐洲央行行長,但現任行長馬里奧•德拉吉的影響在他卸任後還將延續一段時間。
2019年7月4日

歐洲必須學會運用自身實力

桑德布:歐盟擁有足以媲美美國、而且其他任何經濟體無法比擬的商業力量。然而,歐洲要麼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要麼害怕運用它。
2019年6月24日

歐洲央行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面臨艱難挑戰

法國央行行長呼籲該行採取「漸進和務實」的做法。會議紀要顯示,歐洲央行非常接近說出歐元區經濟前景偏向下行。
2019年1月11日

歐盟的「薩爾困境」

宋欣:「薩爾困境」的核心是歐盟價值觀取捨問題:烏托邦式的「均富貴」邏輯和市場的「適者生存」邏輯之間的選擇。
2018年9月11日

中國:歐美共同的心結

王鵬鯤:中國很難與歐盟結盟反對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因爲在遏制中國這個主題上,歐美的共識遠遠大於分歧。
2018年8月15日

美元持續反彈之途障礙重重

英格蘭德:人們相信美國經濟成長正在復甦,歐洲則相反。然而有兩大因素爲美元帶來厄運,卻爲歐元帶去福音。
2018年5月15日

美元貶值背後的歐洲因素

沈建光:當前市場對於歐洲強勁復甦仍沒有充分認識,看好美國多於歐洲,一旦預期與現實出現反差,會進一步助推歐元上漲,使美元維持弱勢。
2018年2月6日

FT社評:歐洲央行成功把握平衡

歐洲央行將資產購買規模減半,既安撫了貨幣政策鷹派,又給自己留下了在未來幾年保持貨幣政策適當寬鬆的餘地。
2017年10月27日

北歐經濟模式的優勢和不足

沈建光:北歐普遍強調工作舒適和倡導自由,勞動者依然能保持高度自律;北歐模式也並非理想中的烏托邦,此次北歐之行也難得遇見了另一面。
2017年10月10日

柏林對創業者的吸引力上升

柏林以廉價的租金、相對慷慨的簽證制度和充滿活力的文化吸引著網路創業者,私人股本的到來也增強了它的吸引力。
2017年9月25日

英國央行釋放強烈加息信號

這預示著,英國央行、歐洲央行、美聯準都有可能在數月甚至數年按兵不動後採取行動,使貨幣政策恢復正常化。
2017年9月15日

FT大視野:德國社會隱蔽的貧富裂痕

儘管德國人均收入居歐盟之首,但貧富差距的陰雲籠罩著很多國民,即將到來的選舉將給予窮人一次發聲的機會。
2017年9月5日

法國公佈就業市場自由化舉措

意在加大法國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促使企業僱傭更多工人,解決逾9%的失業率問題,並表明法國整改經濟的新決心。
2017年9月1日

西班牙經濟的浴火重生

沈建光:西班牙經濟轉好並非偶然,既有外部因素,也是由於切實推動勞動力市場、銀行業、財政重塑等深層次改革。
2017年8月28日
|‹上一頁‹‹2425262728293031323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