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文學

知識,治不好「壞審美」

邵勃:在人人熱衷知識付費、自我迭代的時代,你會發現影響思維判斷、塑造你境遇的,是看似無用的審美品味。
2017年7月17日

沈從文新中國生存祕笈(下)

老愚:經過一番「改造」,沈從文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病根所在,自覺放下個體的生命意識,服膺了革命真理。
2017年4月27日

沈從文新中國生存祕笈(中)

老愚:當改天換地的1949年快步走向中國時,沈從文精神崩潰以至於試圖自殺。當時沒幾個人明白這件事的含義。
2017年4月20日

與FT共進午餐:詩人蘭金

出生在牙買加的美國黑人詩人克勞迪婭•蘭金關注美國的種族問題,她希望自己的散文詩既能報告事實,也能抒情。
2017年8月31日

兩千萬買歐美文豪故居豪宅

這7個房產,分別有尼采、007作者弗萊明、菲茨傑拉德等人的生前足跡,有的還被寫進著作,售價一千萬人民幣起。
2017年3月30日

春天的造句

老愚:1978年出版的《唐詩選》前言裏,學者餘冠英和王水照不得不從階級鬥爭觀點出發,對詩人身份做出描述。
2017年4月5日

帝國的最後低語

許知遠:在這本以酒店爲主角的書中,佩拉宮飯店與它所在的伊斯坦布爾,充滿了荒誕不經又引人入勝的片段。
2016年12月16日

顧隨大師的蛻變

老愚:顧隨本是一位純粹文人,沉浸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自喜。他不意被捲入革命洪流,急速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
2016年12月15日

鮑勃•迪倫:歌手,也是詩人

文學不僅僅是文字,音樂也不僅僅是音符。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歷史上最讓人難以捉摸的,但並不遜於他的前輩。
2016年10月17日

書評:如何衝刺暢銷書榜單?

美國兩位學者所著的《暢銷書密碼》利用電腦演算法來分析:哪些要素能夠讓一本書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2016年10月13日

中國作家殘雪的中西時差

中國作家殘雪的作品倍受歐美文學批評家追捧,作品屢次獲獎,與在中國的境遇截然不同。箇中原因是什麼?
2021年10月28日

盛夏亂彈錄

老愚:在鄉村生活過的人,不難理解「暮色」的意義。一天將盡,黑暗君臨萬物,人們在短暫的活動後沉入夢鄉。
2016年8月4日

暑天談暑

老愚:進入暑天,人的火氣驟然躥升,激怒人同時,往往傷及自身。談起暑,少有人能說明白,「不就是熱嗎?」
2016年7月8日

文壇聚光燈下的譯者

最近《素食主義者》一書的譯者德博拉•史密斯與原作者共同站上布克文學獎的頒獎臺,並分享了獎金。
2016年6月27日

白鹿之後待大雅 斯人文苑足千秋

王鵬程:《白鹿原》展示出一種蒼勁而富有韌性的生命力和開敞豁達的人生境界。陳忠實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熔鍊爲飽經滄桑的睿智和詩性,成就了他期望的「死後可以給自己做墊棺枕頭的」厚重。
2016年5月3日

木心是誰?

宋佩芬:不久前,木心美術館在烏鎮成立。木心,這位1927年出生的烏鎮人,雖然被臺灣和海外華人擁戴數十年,但在十年前的中國內地卻默默無聞。
2016年1月8日

《多灣》裏的革命圖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飢餓,鬥爭,災難,焦慮……《多灣》描繪的就是這麼一幅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因爲作者內心藏有一座古典生命樂園的記憶,她所寫的無不帶有「失樂園」的特徵。
2015年12月31日

百年後啓封的文學藝術

FT中文網撰稿人宋佩芬:挪威的「未來圖書館」計劃在2114年出版由百名文學家專門創作的文學作品,美國藝術家西蒙的作品計劃在3015年展出。
2015年7月24日

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拉斯去世

他以批判德國的納粹歷史而聞名,創作了著名的「但澤三部曲」,其中包括《鐵皮鼓》
2015年4月14日

外省青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們這一代,都是「外省青年」,家鄉是北京的外省,中國又是世界的外省。於連尚有拿破崙式的英雄主義,我們只剩下偶像破碎後的慌亂。
2015年2月12日

姬十三的慕課表:像試衣服一樣去讀書

果殼網創辦人姬十三:真正愛文學的人也一定不會滿足於閱讀那些「流行經典」的。而布朗大學的新課《虛構關係》正好滿足了個人化閱讀體驗的好奇心。
2014年9月4日

2013年度女性之四:艾麗絲•門羅

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也是110位諾貝爾獎得主中第13位女性,她描寫的女性面臨的兩難困境和慾望卻是全人類共通的
2013年12月26日

移居外星不是夢?

light year|[天] 光年 Belgium|比利時(首都是布魯塞爾)['bɛldʒəm] orbit|軌道;眼眶;勢力範圍['ɔːbɪt] dimly|朦朧地;微暗['dɪmli] tidal|潮汐的;潮的['taɪd(ə)l]
2024年5月1日

諾貝爾文學獎

近半個世紀以來,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每兩年就有一部著作出版。但這位上週榮膺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的法國作家卻表示,實際上他寫的是一部超長的小說。 「我一直認爲我是在以斷斷續續的方式……寫同一部書,」他在上週四獲得全球最具聲望的文學獎後告訴諾貝爾獎官網(Nobelprize.org),「當然,人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所寫的東西,人們不可能真的成爲自己的讀者……但我的感覺一直是,這45年裏……我寫的是同一本書。」
2024年5月1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