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媒體

再見2012,中國傳媒業大事評點

《中國週刊》總編朱學東:2012年,中國傳媒業多少有些平庸乏味,用一個詞描述,就是「調適之年」。從喧鬧的社群媒體、傳統媒體、從業者、到管理者,都在調適。
2013年1月14日

FT社評:新聞審查與「中國夢」

《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表明,許多中國人渴望就政府權力的性質展開更直率、更徹底的辯論,新上任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應當允許這樣的辯論發生。
2013年10月17日

西方報業危機蔓延

《德國金融時報》即將停刊,《法蘭克福評論報》申請破產,在西方國家四處蔓延的報業危機終於侵襲歐洲最大經濟體,並在德國催生了一個新詞——報紙之死。
2012年12月6日

FT社評:BBC的致命傷

BBC《新聞之夜》關於一起性侵兒童事件的報導只採信一個人的話,沒有遵循基本的新聞報導規範。既然BBC報導的遠低於人們對其水準的期待,總裁引咎辭職是正確的。
2012年11月12日

「黨外」的腔調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八十年代初的臺灣,社會處於一種奇特的曖昧中,三十多年的威權系統正在衰退。但新的現實是什麼?「黨外雜誌」要填補這種認知差異。
2012年8月9日

勿讓媒體推動立法議程

FT專欄作家約翰•凱:美國奧羅拉槍擊案的發生,也未能說服美國公衆和政客相信槍枝管制的必要性,但針對可怕的畫面和駭人的事件馬上起草相應法規,往往是個糟糕的想法。
2012年8月6日

江郎才盡的默多克

FT專欄作家約翰•加普:默多克已不能得到股東的信任,分拆新聞集團,便是對這一失敗的承認。這是整個新聞行業的沉重時刻:如果默多克尚不能在自己的媒體帝國中保全報紙業務,那麼除了那些對辦報特別積極的億萬富翁外,還有誰能做到呢?
2012年7月2日

《紐約時報》開通中文網

以求在快速發展但難以駕馭的中國媒體市場建立立足點
2012年6月28日

媒體札記:懷疑與道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面對飆車案嫌犯「頂包」說,深圳公僕交出了比絕大多數同行優秀得多的政治答卷。同日,南方系及其朋友與環球系的對峙再燃戰火。
2012年5月31日

媒體札記:簡樸秀與主旋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在駱家輝「簡樸秀」爭議之後,《北京日報》又稱「唱響主旋律是中國媒體的社會責任」,各家媒體的微博在第一時間將此論推薦給網民。
2012年5月18日

半島電視臺記者駐華記者延長簽證被拒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陳嘉韻沒有遵守政府的報導規則
2012年5月9日

FT社評:默多克的政界影響力

英國政客一直在以監管讓步換取媒體巨擘對虧損媒體企業的投資。調查機構花了大量時間盤問默多克是否曾向政客索取好處,但悲哀的事實是,他從來不需要懇求政客。
2012年4月29日

「官網第一股」的是與非

財經媒體人小舟:人民網上市首日受到市場熱捧,市值達到《紐約時報》總市值的1.6倍,投資者熱情背後的很大一個因素是它依附於人民日報社的官方背景。
2012年4月28日

高官受訪的「遊戲規則」

中國媒體人馬昌博:「兩會」期間,地方高官對待記者採訪是否「友善」,不是看性格,而是看時勢。在有些年份,他們會集體低調,有些年則會相對放鬆。
2012年3月14日

FT社評:小默多克辭職的影響

辭職不能免除小默多克的責任。更多證據表明,新聞國際確實存在不當行爲。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報業的影響。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媒體多樣化可能成爲醜聞受害者。
2012年3月2日

一個老外眼中的《環球時報》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成賢:我覺得,《環球時報》以前在中國脆弱時,爲維繫團結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現在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提高了,它也要與時俱進。
2012年3月1日

媒體人、公知與職業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國媒體人越來越喜歡把自己列入「公知」行列,超越報導者角色,享用起評判者的權威。而「公知」頭銜,實際上帶有相當沉重的意味。
2011年11月14日

《中國證券報》:林毅夫: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七個季度放緩,但是不會像部分人士預測的那樣會出現經濟的崩潰。
2024年12月24日
|‹上一頁‹‹3738394041424344454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