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恩•拉赫曼 - FT中文網
吉迪恩•拉赫曼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美國轉向「管好自己的事」

FT專欄作家拉赫曼:今年達沃斯論壇的非官方口號將是「美國歸來」。但不應將美國經濟復甦與「超級大國」捲土重來混爲一談。實際上,美國正慢慢退出世界警察角色。
2014年1月24日

樂觀情緒迴歸達佛斯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自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以來,世界經濟論壇歷屆年會都縈繞著一種危機感。今年,陰霾減弱,恐慌有所消退,金融崩盤的威脅似乎令人放心地遠去。
2014年1月21日

深刻反思一戰教訓

FT專欄作家拉赫曼:今年是一戰爆發100週年,當代大國政治家應該更多地反思一戰教訓: 1914年,當時的傳統世界霸主英國之所以被捲入戰爭,正是因爲它與崛起中的德國互爲對手;如今的危險是,因擔心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結盟的美國可能被捲入亞洲的衝突。
2014年1月13日

2013年全球五大事件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在我看來,2013年五大事件分別是:斯諾登爆料、美聯準縮減量化寬鬆、默克爾再次當選德國總理、阿薩德東山再起、埃及政變。中日對峙也是影響東亞乃至全球的大事,但今年它仍在緩慢發酵中,並未爆發,所以,我沒有把它列入其中。
2013年12月31日

難以理解的2013美國重返中東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克里就任國務卿第一年的重點是重返中東。歐巴馬曾大肆宣傳的重返亞洲戰略似乎被擱置。從兩地的人口和經濟重要性來看,這一選擇讓人難以理解。
2013年12月27日

西方對未來失去信心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儘管非法移民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歐美,但西方卻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信心。一項全球民意調查這樣詢問:「你們國家的孩子是否將比父母生活得更好?」肯定答案的比例分別是:美國33%、英國17%、法國9%、中國82%、印度59%。西方的悲觀與發展中世界的樂觀,形成鮮明對比。
2013年12月11日

普丁爲何在烏克蘭問題上失算?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普丁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就是構建覆蓋前蘇聯大部分地區的俄羅斯勢力範圍,烏克蘭若倒向西方,該目標就會徹底破產。但對烏克蘭發生的反俄抗議,普丁只能怪自己。
2013年12月4日

歐巴馬必須戰勝以色列遊說勢力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對於歐巴馬,與伊朗達成核協議可能相對容易,更難的是面對以色列及其在美國國會的支持者。這些勢力正大力遊說,反對此項協議。
2013年11月29日

中日如何避免戰爭?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很難想像中國或日本真的想發動一場戰爭,但風險在於,兩國圍繞爭議島嶼擺出的軍事姿態會引發一場意外衝突,並由此演變爲一場全球衝突。如果想避免兩敗俱傷的軍事衝突,中日兩國就都需要改弦易轍。
2013年11月20日

各國爲何紛紛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FT專欄作家拉赫曼:中國和日本都計劃成立自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但要搞清楚這意味著什麼,還需觀察這些機構到底有多大權力、它們的職責範圍和工作重心。
2013年11月15日

中國能再次證僞質疑嗎?

FT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不論是外國評論員,還是中國本土部落格作者,都經常預言中國將陷入經濟和政治危機。但這些預言已經屢次被證明是錯誤的。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領導人顯得充滿自信,但我仍然有一絲疑慮。
2013年11月6日

侵犯人權者可以鬆口氣了?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隨著經濟實力從西方轉向東方,西方各國正在取悅先前被它們視爲擁有糟糕人權記錄的國家,這讓新的國際司法體系受到考驗。
2013年10月31日

監聽門:壞事變好事?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監聽事件對美國造成的短期損害十分嚴重,而且還在不斷加重,但這一事件也可能有一個長期的好處:歐巴馬政府可能最終將不得不約束一下本國諜報機構的觸角範圍。
2013年10月30日

美國能再次逃脫懲罰?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美國一直沒有因爲不謹慎的行爲喫到苦頭,這令其日益自私自滿。目前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對怨偶間的吵鬧,更可能傷害無辜的旁觀者,而非他們自己。
2013年10月9日

默克爾: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與老一代德國政治家不同,第三次勝選的默克爾承認德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並明確表示她有意捍衛德國國家利益。看懂這一點,就能理解她處理歐元區危機的方式。
2013年9月25日

美國信譽不靠槍砲維繫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全球地位遭受的兩次最大打擊,都源於錯誤的軍事幹預,而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大勝利(蘇聯帝國的解體),卻沒費一槍一彈。
2013年9月18日

德國選戰爲何未談及敘利亞?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敘利亞問題在美英法引發爭論之際,德國選民卻在爭論「素食日」,德國政治人士甚至不想就敘利亞問題展開辯論。
2013年9月13日

世界需要美國當全球警察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歐巴馬對軍事打擊敘利亞猶豫不決,並不意味著美國要全面退出全球警察的角色,但此舉將被對手視爲示弱。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後,美國人厭倦了對外戰爭,但全球對美國作爲世界警察這一角色的倚賴,遠遠超過美國人意識到的程度。
2013年9月4日

美國在中東進退兩難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埃及和敘利亞局勢,都對歐巴馬構成明顯而緊迫的挑戰。美國應該終止對埃及的援助嗎?應該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嗎?
2013年8月28日

埃及現在需要穩定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目前,必須把恢復埃及的穩定放在重新舉行選舉之前。政治壓迫和無視自由看起來確實很可怕,但更加糟糕的是發生內戰。
2013年8月22日

日本出格言行威脅亞洲和平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日本政客最近頻頻「失言」、「失策」,不僅觸怒了亞洲鄰國,也讓西方盟友特別爲難。對美國來說,更穩妥的做法是放鬆對日本的安保承諾,這樣,日中島嶼爭端就不會引發世界大戰。
2013年8月14日

民主和自由不是一回事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自由和民主似乎已被捆綁在一起,但埃及目前的政治動盪表明,自由與民主並非總是一回事,有時兩者可能互爲敵人。西方自身的歷史表明,選舉權可能是民衆最後贏得的自由,而非最先贏得的自由。
2013年7月15日

埃及變局算不算政變?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在要不要把埃及事件稱爲「政變」的問題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困惑。西方曾以爲,冷戰結束後,就能夠問心無愧地推崇民主。但埃及的事態證明,複雜性、困惑和道德妥協在國際事務中是不可避免的。
2013年7月5日

歐巴馬跌破幻象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隨著屢次政治食言和「棱鏡門」的發酵,世界對歐巴馬的崇拜終於開始瓦解。但如果說他只是個欺世惑衆的騙子,也不對。歐巴馬原本就不該是自由派寄託幻想的對象。
2013年7月3日
|‹上一頁‹‹10111213141516171819››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