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娛樂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NFT推動家族理財室走向加密貨幣世界

就連最初的懷疑論者們也開始投身加密貨幣了,這究竟是意味著技術先驅們的探索終得認可,還是炒作週期走向了最後的瘋狂?
2021年10月28日

「一把椅子」的破圈探索

寧遠:知美術館的「椅(倚)子季」項目以當代藝術和設計爲核心,尋求開啓一次多維跨界的藝術文化體驗之旅。
2021年10月27日

《沙丘》:史詩的加法與減法

在強大的質感和氛圍之下,舞臺上的英雄和梟雄都退而成爲芸芸衆生,電影《沙丘》真正的主角變成了舞臺本身,變成了沙丘自己。
2021年10月22日

用舞蹈重新詮釋《神曲》

宋佩芬: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以全明星陣容改編了但丁的《神曲》,但丁的創作精髓在於其文字造詣,舞蹈該如何演繹這段史詩?
2021年10月20日

爲什麼要包裹凱旋門?

李巖:《被包裹的凱旋門》已宣告謝幕。克里斯托和讓娜-克勞德這一耗資甚巨、籌備數十載,展出卻又如曇花一現的裝置藝術,背後的意義何在?
2021年10月12日

在雅典雙年展感受「日蝕」

宋佩芬:今年雅典雙年展的主題是「日蝕」,主辦者期待用藝術和討論,去點亮那些在大城市中被長期忽視的議題。
2021年10月7日

南法蔚藍海岸的「文藝復興」

Luning Wang:有人說南法適合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和富甲一方的藏家,但今天的蔚藍海岸並非是處處飄散錢味而不再具有波西米亞精神。
2021年10月6日

Bernar Venet:我不是在裝飾花園,而是在爲文化注入人性

Luning Wang:作爲一名觀念藝術家,Bernar Venet並不喜歡純粹「美」的作品,而是更看重藝術作品的內核精神。
2021年9月25日

拜訪傳奇拍賣師Simon de Pury:懷揣一份夢想是畢生所需

Luning Wang:這位蘇富比前歐洲區主席認爲,若具備在精神上永葆年輕的能力,就不會錯過人生中的很多精彩瞬間。
2021年9月16日

在光影裏看見「希望」

宋佩芬:以可持續議題爲中心的百達攝影獎落地上海,今年的主題旨在鼓勵攝影師用自己的語言來闡釋「希望」。
2021年9月14日

發現蔬食之美

蘇麗雅:隨著更均衡、更健康的飲食意識在全球風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植物性食物的豐富和美妙所吸引。
2021年9月7日

最「獨」不過人之心

溫江濤:世界上的每一顆心都是獨特的,或許只有藝術才能超越個體的獨特,營造出能夠喚起共鳴的主題,同時富含個性化的情緒。
2021年9月7日

《尚氣》以9000萬美元票房重新整理美國勞動節紀錄

漫威首部由亞裔主演的超級英雄電影大賣,爲在疫情期間苦苦掙扎的影院帶來了一線希望,表明影迷們已經準備好重返影院,但中國尚未確定是否引進該片。
2021年9月7日

洪堡論壇:爭議與雄心

宋佩芬:作爲歐洲最昂貴、最雄心勃勃的文化項目之一,洪堡論壇眼下卻面對頗多質疑。我決定爲它探尋積極的一面。
2021年9月7日

BBC Proms:與疫情共舞的全球最大規模夏季音樂會

張璐詩:擁有百年曆史的逍遙音樂會在尊重傳統與引入新鮮血液中尋找平衡,總監David致力於「拓寬表演者與節目的地理範圍」。
2021年8月20日

香港攝影師唐景鋒:「尋根」內地重敘中國百年

張璐詩:獲瑞士攝影大獎的「Dear Franklin」作品既展示了20世紀上半葉的宏觀中國歷史,也觸及移民、戰爭、異鄉生活、愛情等當代性主題。
2021年7月21日

當120年的倫敦音樂廳遇上改革派

張璐詩:在約翰•吉爾胡利的決策中,人人都聽得上音樂、突破邊界、音樂行業中的性別與種族平等,比固守傳統更重要。
2021年5月28日

英格蘭薩福克郡:鹽沼地上的音樂節

張璐詩:BBC Proms前總監羅傑•萊特接手了這個70年曆史的音樂節。來了才體會到,鹽沼地和蘆葦已和音樂融爲一體。
2018年7月20日

漢堡新地標愛樂大廳的幕後嘈音

張璐詩:歷經規劃、抗議、舌戰、預算暴漲的漢堡愛樂大廳,如今成爲市民倍感自豪的城市名片和旅遊新地標。
2018年6月8日

譚盾在德國首演《慈悲頌》

張璐詩:敦煌壁畫激發了《慈悲頌》的創作靈感。譚盾試圖引起世界對敦煌古樂、傳統佛樂的關注。
2018年6月1日

創辦亞洲藝博會的法國藏家

張璐詩:亞歷山德拉認爲,歐洲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印象還停留在市場泡沫上。但她覺得中國當代藝術正走向成熟。
2017年10月27日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聽什麼?

張璐詩:歐洲人喜歡在元旦前夕狂歡至深夜,第二天打開電視機聽一場舒緩的音樂會。在奧地利,這習慣延續至今。現有90個國家直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2016年12月31日

北戴河海邊圖書館獲香港設計大獎

張璐詩:這幢秦皇島北戴河沙灘上兩層樓高的「海邊圖書館」,在朋友圈被刷屏後引來爭議,如今獲業界肯定。
2016年12月23日

荷蘭攝影師眼中的中國建築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璐詩:伊萬感觸最深的是中國建築曾經的多樣性和地域性。他拍過河南的天井窯院、福建土樓和徽派建築,「可這些全都被抹掉了」。
2016年12月18日

呂克:我喜歡比上海「醜陋」的北京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璐詩:比利時著名藝術家呂克擅長用藝術作品反映社會與政治。在他眼裏,北京雖不像上海那麼精細,卻更像中國。
2016年12月11日

格拉茨藝術節:關注中國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璐詩:「中國人正做什麼?」成爲奧地利施泰爾馬克之秋藝術節明年的一個主題。近幾年,他們強調全球視野,想改變歐洲中心化視角。
2016年11月6日

中國作家殘雪的中西時差

中國作家殘雪的作品倍受歐美文學批評家追捧,作品屢次獲獎,與在中國的境遇截然不同。箇中原因是什麼?
2016年9月30日

一幅巴赫肖像畫的趣事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璐詩: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幅照著巴赫本人畫的肖像。今年萊比錫「巴赫音樂節」開幕時,這幅畫傳奇般地回到了巴赫博物館。
2016年8月28日

英國首辦中國雕塑羣展

張璐詩:今年7-11月,英格蘭西蘇克塞斯卡斯雕塑公園內,委約16組中國藝術家舉辦「無序之美」羣展。
2016年8月12日

電車廠舊址的特納獎

FT中文網撰稿人張璐詩:歐洲當代藝術重要獎項特納獎由英國一羣有錢有閒的藝術愛好者創辦。特納獎的操作十分特別,得獎作品也常有爭議。
2016年6月12日

倫敦泰特新館擁抱「全球化」

張璐詩:將於6月開幕的倫敦新泰特現代美術館,投入2億6千萬英鎊擴建,新館展品更具全球視野,但也被質疑,這會使得歷史的面目模糊化。
2016年5月20日
|‹上一頁‹‹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