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起訴高盛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高盛總部外示威者抗議川普違背諾言

川普在競選期間曾大肆炒作高盛與他競選對手之間的關係,但勝選後卻提名一連串與高盛有關的人在其政府內擔任高官。
2017年1月18日

高盛因操縱利率基準被罰1.2億美元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指控該行交易員試圖在利率互換市場操縱關鍵基準。花旗和巴克萊也已爲此接到鉅額罰單。
2016年12月22日

FT社評:政壇「高盛幫」地位難撼

許多西方政界要人都曾在高盛任職,這種強大關係網所構建起來的影響力,在川普上臺後也不會被打破。
2016年12月7日

川普任命多名高盛人士擔任要職

當初攻擊希拉里與華爾街關係密切的川普,自當選以來延攬多名高盛人士,但有人指出川普只是在走歷屆政府的老路。
2016年12月2日

高盛擬裁減30%亞洲投行家

亞洲業務放緩之際,該行將在香港和新加坡裁減較多人員,在中國內地裁減少量人員,而澳洲和日本不受影響。
2016年9月26日

高盛新演算法取代公司債電話交易員

這家華爾街投行推出一款電腦程式,讓投資者在8.4兆美元的美國公司債市場進行交易而不必致電該行員工。
2016年8月31日

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巴羅佐加盟高盛引發請願

一羣歐盟公務員發起的請願已吸引到逾7.6萬人簽名,請願書稱應對巴羅佐加以懲罰,包括停發他的歐盟退休金。
2016年8月30日

高盛命令旗下資管部門勒緊褲腰帶

由於高盛資產管理公司的一些大型基金業績不佳且遭遇贖回,該公司已禁止一切與見客戶及爭取新業務無關的出差。
2016年7月5日

高盛吸引到逾25萬份求職申請

其他銀行也收到了更多的求職申請,銀行業「人才流失」或是誇大其詞
2016年6月6日

不再耀眼的美國銀行業

FT專欄作家邰蒂:10年前,高盛的淨資產收益率曾達到耀眼的39.8%,如今它的股本回報率只有6.4%。不過,美國各銀行的一季度財報仍有一些微弱亮點。
2016年4月25日

高盛轉向大衆市場

這家權貴階層的首選銀行向普通民衆敞開大門,提供存款額可低至1美元的在線儲蓄賬戶
2016年4月25日

高盛51億美元和解MBS不當銷售案

高盛承認向潛在投資者進行了「錯誤且誤導性的陳述」
2016年4月12日

高盛被曝曾聘用馬來西亞總理密友之女

此舉後來幫助該行拉來了馬來西亞政府投資基金1MDB的寶貴生意
2016年3月11日

香港證監會譴責高盛違規

這家西方投行在爲永亨銀行提供諮詢期間的行爲「不符合標準」
2016年2月3日

高盛因不當銷售MBS支付51億美元和解金

這抹去該行去年第四季度的大部分盈利
2016年1月15日

數據:高盛終結「金磚」,一個投資時代的結束

高盛上個月悄悄地關閉了金磚四國基金,旗下投資將併入其他新興市場投資組合,此舉正式爲一個投資時代畫下句號。
2015年11月11日

高盛承諾將加快晉升以吸引人才

分析師至副經理晉升年限縮短1年,表現最好的副經理升爲副總裁縮短2年
2015年11月6日

歐洲投行:前行不易,撤退亦難

FT專欄作家加普:歐洲投行業如今都在撤退。跨國投資銀行確實是一項昂貴的業務,但挑戰在於:如何在削減某些業務的同時儘可能不損害其他業務。
2015年12月4日

深圳出現「高盛融資租賃公司」

高盛表示,它與上述深圳公司沒有關聯,並「正在調查此事」
2015年8月28日

前高盛副主席引領阿里走向國際化

邁克爾•埃文斯在管理高盛亞洲業務時結識了馬雲,促成他們相識的原因是——錢。埃文斯擔任阿里總裁一職後,將負責說服美國品牌在阿里平臺開設電商店鋪,以及向華爾街兜售阿里股票。
2015年8月12日

高盛前合夥人出任阿里巴巴總裁

去年起擔任阿里獨立董事的邁克爾•埃文斯將執掌全球擴張業務
2015年8月5日

高盛:中國金屬需求「硬著陸」

中國金屬消費指數顯示,中國對金屬及其他礦業大宗商品需求從4年前成長開始放緩
2015年7月30日

高盛性別歧視案達成庭外和解

佩雷羅的律師與高盛達成保密和解協議,她指控自己因懷孕受歧視,被騙百萬獎金
2015年4月22日

高盛花旗季度業績強勁回升

此跡象顯示,華爾街投行業正在擺脫金融危機以來的低迷狀態
2015年4月17日
美國證交所對高盛提起的訴訟稱,就在2007年次貸泡沫破裂之前,該銀行與對沖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合作,行銷某些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當時高盛並未告訴買家,他們在購買由保爾森親自挑選的貸款的一部分權益,而保爾森本人對次貸市場的看法非常悲觀。換句話說,保爾森挑選這些貸款,是因爲它們有很高的違約可能性。買家也沒有被告知,保爾森策劃這宗交易的目的,就是做空他們正要做出的投資。這宗交易最終讓他賺得約10億美元利潤,而買家的投資虧了本。
|‹上一頁‹‹30313233343536373839››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