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杜特爾特對西方秩序的挑戰

程子俊:世界可能希望有其他國家與美國共同維護全球和平與繁榮,杜特爾特是亞洲第一個有所作爲的領導人。
2016年11月21日

川普勝選是否對中國有利?

黃育川:雖然川普當選意味著中國可能獲得地緣政治突破口,提升在亞洲的地位,但這也有不利於中國的一面。
2016年11月21日

中國對東南亞漸失吸引力

吉密歐:只要華盛頓仍是亞太地區和平及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這些國家就會更傾向於選擇美國,而非中國。
2016年11月4日

殲-20亮相突顯中國軍事實力

中國殲-20隱形戰鬥機在珠海航展首次公開飛行,顯示北京方面在周邊地區緊張加劇之際軍事實力與日俱增。
2016年11月2日

中國崛起如何改變亞洲?

拉赫曼:面對中國崛起,越南邀請美軍重回金蘭灣,菲律賓宣稱與美國分手,泰國和馬來西亞開始親華,亞洲變樣了。
2016年10月26日

澳洲:幸運之國好運到頭

拉赫曼:未來幾十年,澳洲或成爲地緣政治火藥桶。幸運之神也許不會繼續垂青於這個一直吉星高照的國家。
2016年8月18日

英國脫歐後:西方的衰落與中國的崛起

布魯金斯學會杜大偉:英國脫歐本身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它卻是一個信號:預示著歐洲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
2016年7月5日

「東亞奇蹟」能否持續?

陳紹峯:東亞崛起的條件之一是區域內大國和平相處,然而中美戰略互信赤字正在對此構成挑戰。與此同時,在中國經濟放緩、美國力推全球經貿新規則的背景下,東亞經濟崛起所必需的「領頭雁模式」也趨於減弱。如果上述趨勢無法及時逆轉,「東亞奇蹟」光環將迅速褪色。
2016年4月19日

從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國的未來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要把中國放在世界文明中,從文明的角度看中國的未來,把握住文明的方向,才能把握中國未來的方向。
2016年4月13日

「中國崩潰論」錯在哪裏?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崩潰論的評論人士低估了中共在改善數億民衆實際生活水準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樣也低估了中共愛國宣傳的力量。中國證明,在實現繁榮與現代化上,中國可以追趕日本的成功。
2015年12月21日

中國最強大的武器是貿易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憑藉「一帶一路」計劃和慷慨投資,在亞洲的商業角力中展現強大實力。亞洲正在展開的是一場人心和頭腦之戰。要贏得勝利,既靠軍事戰略家,也靠修建貿易基礎設施的工程師。
2015年11月30日

日美簽署最新防衛合作指針

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旨在讓日美兩軍大幅加強合作,以制衡中國
2015年4月28日

歷史的糾結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冷戰結束1/4世紀後,歷史沒有終結,但變得非常糾結——有人稱現在是一個「系統性混亂」的時代:中東戰火不斷、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崛起加劇東亞緊張局勢……冷戰時代危險,但穩定;大失控則造就了一個危險而不可預測的世界。
2015年4月10日

英國人眼中的帝國興衰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目睹歷史上諸多帝國的國運起落,英國曾數次做出務實調整。此次違背美國意願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是其對未來世界實力版圖變化的又一次反應。
2015年4月9日

分析:博鰲論壇盡顯中國影響力

博鰲論壇舉辦了多年,但中國的雄心和影響力在今年論壇上展現得最爲明顯,而中日這兩個亞洲大國相對地位的變遷,則在其中一場圓桌會議中表露無遺。
2015年4月2日

中國崛起讓西方亂了陣腳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美英對待亞投行都進退失據。地緣經濟決定著地緣政治,但大西洋兩岸決策層中鮮有人認識到這點。
2015年3月31日

中國崛起終結美國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今後幾十年,中國經濟總量可能逼近或超過美國,但在軍事和軟實力方面,美國仍然有著中國難以企及的優勢。儘管美國存在種種問題,但它並沒有陷入絕對衰落,美國世紀至少還將持續數十年。
2015年3月31日

經濟實力決定軟硬實力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約瑟夫•奈認爲,在經濟實力、硬實力(即軍事實力)和軟實力三方面,中國僅能在經濟實力上挑戰美國,但舒展軍事肌肉要靠經濟實力,財富成長也會造就軟實力。
2015年3月31日

中國人來了

俄羅斯媒體人盧基揚諾夫:俄羅斯一年前吞併了克里米亞。但如今不僅烏克蘭在烏克蘭危機中成了配角,就連俄羅斯與西方的對抗都變得無足輕重,因爲中國開始扮演歐亞大陸主要強權的角色。歐洲需知道:中國人來了,就在隔壁;美國應瞭解:中國纔是它的真正對手。
2015年3月30日

美國不應排斥亞投行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國反對盟友加入亞投行,說了很多理由,但美國真正擔心的是,中國建立的金融機構可能會削弱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然而,世界需要新的機構,也需要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大國的崛起。
2015年3月28日

國際關係中的屈辱感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與人一樣,國家也是有感情的。在希臘債務危機中,在俄羅斯與西方的對峙中,在「中國夢」中,在國家、民族之間的其他互動中,都有榮耀與屈辱的或隱或顯的影子。解決國際衝突,可能需要既考慮利益,也考慮情感。
2015年3月11日

西方爲何如此悲觀?

FT專欄作家盧斯:多項調查顯示,亞洲人、拉美人和非洲人都比西方人樂觀,中國人、印度人都對自己孩子的未來感到樂觀。相比之下,一種嚴重、罕見的憂鬱情緒,在同一時間籠罩了西方世界。
2015年1月19日

西方不再自信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民主、市場和美國實力,支撐起冷戰後的世界格局,但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標誌性事件,讓西方世界對這三大支柱的信心開始動搖。中國的崛起也在挑戰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雖然思想的風向可以瞬息萬變,但重拾自信之路卻可能很漫長。
2015年1月14日

歐盟應如何應對中國崛起?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中國如今是超級經濟大國,歐洲亟需重視對華關係,這意味著歐洲議會、28個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要以同一個聲音說話,抵禦短期利益的誘惑。
2014年12月12日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