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中國對日並非「黑船來航」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黑船來航」比喻19世紀美國對日本的衝擊,代表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影響。當今中國崛起的確讓日本感受到猛烈衝擊,但這與當初的美日互動不同,中國的影響基本是「規模」衝擊,而非「文明」衝擊。
2014年11月24日

分析:中美「各說各話」

歐巴馬結束對北京的訪問時,美方宣佈了中美達成的協議,但中國媒體很少提到這些協議,其報導側重點也與美方迥異。雙方用各自的語言各說一套,這已不是第一次了。
2014年11月14日

中國南海戰略的驅動力

獨立評論員鮑林:中國在南海動作頻繁的主要動機並非圖謀能源和海產,而是緣於對該地區戰略地位的看重、以及深埋領導層心中的歷史觀念。
2014年8月27日

張岱、丘吉爾與香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他和《主場新聞》的困境,正是香港的縮影——香港不斷要試圖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政治與知識的人格,但卻只能依附於新的中國秩序。
2014年8月14日

如果中國經濟走弱

美國地緣政治觀察家卡普蘭:中國迅速擴張的軍事實力正在令亞洲海洋局勢日益緊張,但與此相比,如果中國經濟走弱,日本、南韓、美國以及歐盟各國都會遭受嚴重影響,世界的不穩定將加劇。
2014年8月1日

媒體札記:中國方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中國用豎版地圖宣示南海主張,展示自信,網路陣地上也積極對外提供「中國方案」,但對內的各種新舉措仍未蓋過圍繞香港問題的爭論。
2014年6月25日

當拉美遭遇「中國感冒」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的崛起曾讓拉美國家受益不少。但當中國經濟開始放緩,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拉美該如何建立一種不再單純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對外經濟關係?這個問題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同樣也值得思考。
2013年8月5日

書評:中國崛起體現法家思想復興?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富強》一書作者認爲,中國的復興與重新發現實用主義的法家傳統密不可分。中國近現代思想家的共同動力是:戰勝屈辱,實現國家富強。
2013年7月17日

西方「註定」會衰落?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中國和印度的重新崛起,以及巴西、土耳其和其他國家實力的上升,導致了全球力量的再平衡。但歷史並非是沿著直線發展的。
2012年5月28日

中國到底想要什麼?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我們很清楚西方希望從中國得到什麼,也清楚中國不希望從西方得到什麼,但就是不清楚中國希望從自身的崛起中得到什麼。
2011年7月6日

大國競爭:中國準備好了嗎?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金融危機給美國模式的資本主義帶來了沉重打擊。中國也不失時機地宣揚這一點。但《紅色資本主義》一書認爲,中國的經濟和金融體系尚未作好支撐其參與大國競爭雄心的充分準備。
2011年2月14日

正視亞洲世紀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專注於亞洲事務的作家帕特里克•史密斯認爲,隨著物質進步,亞洲會出現某些意義更加深遠的現象,那就是自信和克服歷史怨恨。
2010年11月29日

中國崛起的障礙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的崛起常常顯得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人們很容易就會忽略橫亙在其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障礙。
2010年11月30日

中國能「和平」崛起嗎?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不管以什麼方法衡量,中國不久都將取代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一劃時代的轉變將意味著什麼?世界會形成一個制衡中國的聯盟嗎?
2010年11月22日

「中國世紀」尚未到來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即使中國GDP在2030年超過美國,也並不意味著中國可與美國平起平坐,因爲中國經濟只會在規模上趕上美國,在構成上仍不可同日而語。但認爲中美衝突將不可避免的想法,可能會成爲導致衝突的一個主要原因。
2010年5月20日

中國應該「傲慢」嗎?

安邦諮詢公司高級研究員賀軍:目中無人不是真正的強大,不恰當的傲慢則更是輕率的表現。一個表面傲慢的中國,既不是世界的需要,也不是中國的需要。
2010年1月11日

當中國主宰世界

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認爲,中國崛起將推翻現代化等於西化的模式,中國將成爲世界文化霸主.其最高追求不是效仿西方,而是奪回其 在世界優秀文明中 應享有的地位。
2009年6月17日
上一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