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設置
登出
登錄
×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找回密碼
免費註冊
搜索
關閉
搜索
FT中文網
Menu
切換版本
繁體中文版
英文版
首頁
首頁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經濟
經濟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商業
商業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教育
教育
觀點
觀點
管理
管理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視頻
視頻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登錄
免費註冊
我的FT
會員中心
設置
登出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
QQ空間
讀讀日報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基本設置
會員中心
修改頭像
郵件訂閱
同步微博
我的評論
管理收藏
RSS
中國
社會與文化
《異度拯救》:一部否定霍金外星人預言的小說(下)
老愚:這是一部符合人類心意的作品,滿足了人類的自戀心理,更是切合中國人心意,帶有中國崛起的心理印記。
1天前
讓非洲劫掠藝術品「回家」
達利: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諾歸還當初從非洲劫掠的藝術品,由此帶來的輿論道德壓力將對其他地區產生影響。
2天前
《異度拯救》:一部否定霍金外星人預言的小說(上)
老愚:彷彿是為了回應霍金,夏邦創作了科幻小說《異度拯救》,斷定在人類這個尺度的宇宙上,僅有地球生命文明。
2018年4月19日
西方博物館應歸還搶掠文物
斯蒂芬斯:法國總統馬克龍希望把當年被掠奪的文物歸還給法國的前非洲殖民地。如果法國這樣做了,其他國家或許不得不效仿。
2018年4月18日
台大校長遴選風波:高校不該有的政治焦慮
劉裘蒂:台大校長遴選風波背後紛紛擾擾的「綠藍」黨派鬥爭,令人思索「政府監督」和「大學自主」之間的平衡。
2018年4月18日
孩子學外語,多早算太早?
萊恩:我不知道寥寥幾句外語能否帶給女兒家鄉不會給予她的東西,也許她只喜歡那些音調和重複。就算這些課什麼也沒教會她,她的生活也比只接觸母語要豐富了一些。
2018年4月16日
我們需要怎樣的公共閱讀?
岳源:好的公共閱讀是一種對價值判斷和平等的尊重,談論格調高低是自大的表現,誰也沒有權利去笑話他人堅信的價值。
2018年4月16日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抓教師是辦教育的根本
楊斌認為不管一個教育機構做到多少大,最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落實到老師身上,中國文化尤其把教師的角色看得更高。
2018年4月13日
好萊塢模式與中國「銳實力」之辯(上)
劉裘蒂:美國電影電視可以成為宣傳美國愛國意識的揚聲器,為什麼中國電影里的愛國主義會招來「銳實力」之譏?
2018年4月13日
老丑定律及其例外
老愚:44歲之後,我這枚下山途中的太陽頓覺天地為之一老,滿目皆滄桑人事,說話造句喜歡以「我們那時候」領起。
2018年4月12日
海外華人參與「一帶一路」有多難?
梁海明、馮達旋:「一帶一路」倡議推出近五年,受到六千多萬海外華人華僑關注,他們對該戰略雖十分踴躍,但實際效果卻不如想象的明顯。
2018年4月11日
童話之外的安徒生
徐海娜:4月2日是安徒生的誕辰。他的童話經久流傳,丹麥讀者讀的最多的卻還是他童話之外的作品。他為文學之路飽經滄桑,內心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詩人」。
2018年4月2日
他們身後只留下了一堆形容詞
老愚:墓志銘一般需有志有銘,即使無志有銘,也得有個性,如今流行於西府的勒石文字,則徒剩一堆枯燥頌詞而已。
2018年3月29日
中年轉行:如何開始一份文藝工作?
在金融業幹了30多年後,莫爾希將以51歲之齡進入一個新行業——電影服裝設計。對想轉行的中年人來說,追求激情是值得的嗎?
2018年3月26日
潮漲潮落五十年(下)
魏城:自1968年以來的半個世紀,世界政治版圖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歷史不僅沒有終結,歷史還會重演,有時甚至給你開個莫名其妙的玩笑。
2018年3月23日
中國的「廁所革命」應該如何進行?
王建寶: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從內心重視廁所,以克己復禮的精神規範自己,以慎獨的心態使用廁所特別是公共廁所。
2018年3月23日
潮漲潮落五十年(上)
魏城:50年前,美國有兩次暗殺、三場運動,法國有五月風暴,捷克有布拉格之春,中國有知青下鄉……半個世紀後,撥開歷史的霧霾,我們能看得清亂花迷眼的1968年嗎?
2018年3月22日
人們受夠了專家,但為何仍然喜愛霍金?
哈福德:地球上最知名科學家的身份固然有助於霍金說服別人,但霍金明白辱罵無用。他尊重我們,並激發了我們的熱情。
2018年3月22日
生孩子不該是人口紅利消失的對策
李志龍:解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口紅利是繞不過去的原因,但人口紅利消失並不是洪水猛獸,它既非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
2018年3月22日
放下手機,談談人生
如何真正讓科技為我所用,而不是成為社交媒體的奴隸,整天手機不離手?作家、企業高管和學者們各有各的高招。
2018年3月22日
上學(三)
老愚:高中是我邁過的人生第一道坎。那是從地獄爬到洞口,依稀看見曙光,為躍入光明世界而作的最後一跳。
2018年3月22日
反思中國中學歷史教育
林非儒:中國中學歷史教育堅持在單一敘事原則下論證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對人物往往採取臉譜化手段,對事件常常站在決定論的立場,這扼殺了學生從歷史中獲取智慧的機會和樂趣。
2018年3月21日
嶺南大學與我
鄒至莊:我曾在廣州嶺南大學香港附屬小學、澳門附屬中學和嶺南大學本校念書,這些經歷讓我受益非淺。
2018年3月20日
「洋垃圾」一令即禁,循環經濟卻難一蹴而就
中外對話:今年1月1日,中國對於洋垃圾進口禁令正式生效。到明年底前,中國還將逐步停止進口所有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2018年3月20日
空降美國的中國小留學生如何「尋岸」?
劉裘蒂:大批中國學生「空降」美國私立學校,追逐父母為他們編織的「美國夢」。他們能否在異地健康成長?紀錄片《尋岸》導演談歷時三年的拍攝過程。
2018年3月19日
上學(二)
老愚:老師講的跟人本身、跟生活毫不相干。他們不教 「天」、「地」、「人」、「愛」這些我很想知道的漢字。
2018年3月15日
為何「防範中國政治滲透」變成了「防範中國留學生」?
陳思毅:留學生不應該成為政治角力的炮灰。逐漸升溫的「警惕華人學生」的言論,無疑會給本來就處境尷尬的海外留學生帶來更多的社會壓力。
2018年3月14日
上學(一)
老愚:母親在書包里放了一塊橡皮、一枝鉛筆、一個小本子。又往我口袋裡塞了一方小手絹。我背起布頭做的小書包。
2018年3月8日
中美學校比較:決定小朋友幸福感的三大因素
樓夷:對孩子來說,決定其幸福感的並非大環境,如教育體制。最關鍵的是孩子的同輩環境,即日常生活的小環境。
2018年2月2日
2017年中國文化紀事(中)
學者王曉漁梳理2017年中國大陸文化事件及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共三篇,本文為第二篇。
2018年1月4日
與FT共進下午茶:林谷芳
這位台灣禪者說,如果人生是只有一個冠軍的競技場,所有人只能惶惶不安。人生為何不能像爬山?不是只有登頂才叫成功。
2017年4月20日
熱門文章
1.
反思日美貿易戰的慘痛教訓
2.
「親中疏美」的巴基斯坦軍購
3.
朝鮮改革開放的前奏
4.
他們對準中國並非一時衝動
5.
首爾尋求汲取以往韓朝峰會教訓
6.
中興被罰:中國「芯」背後的路線之爭
7.
特朗普將派遣高級別代表團下周來華談判
8.
因擔心中美貿易戰升級 彪馬準備把生產遷出中國
9.
外資投行抱怨中國金融業開放不夠快
10.
應對兩娃戰爭要從孩子在媽媽肚子里開始——一位二寶媽的理論和實戰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