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偏見,從貼標籤開始

宋佩芬:「無意識偏見」正成爲歐美企業熱門培訓課程。從爲印度人、黑人貼上「喫咖哩」、「體育好」的標籤開始,偏見就開始形成了。
2020年7月1日

英倫足球的理智與激情

庫柏:英格蘭足球以其殺手級組合:傳統、青春文化以及歸屬感,吸引著全球粉絲。新冠疫情打破了英國150年來的球迷風俗。
2020年6月28日

文明與野蠻:從《被塗汙的鳥》想到的

王斌:人種歧視之意識是否意謂著,我們作爲人,還沒有真正完成現代文明之洗禮與演化?我們需要儘可能克服這些本能意識,實現精神上的自我救贖。
2020年6月23日

如何挽救倫敦的文化活動?

宋佩芬:調查表明,新冠病毒讓英國創意產業處於「崩潰的邊緣」。英國政府爲文化部門提供了2億英鎊公共資金,但這遠遠不夠。
2020年6月23日

雙城記:香港與上海的往事和今天(中)

聶日明:中國貿易樞紐的稱號幾易其主,大致可分三階段:一是上海取代廣州,二是香港取代上海,三是上海再次復興與香港並駕齊驅。
2020年6月15日

雙城記:香港與上海的往事和今天(上)

聶日明:當中國的發展接入國際貿易的軌道,上海和香港這兩個城市的命運,隨即被改變了。
2020年6月12日

英超將於6月17日重啓賽事

剩餘的92場比賽將由轉播合作伙伴直播,包括自1992年首次舉辦英超聯賽以來首次由BBC免費直播,賽場內沒有觀衆。
2020年5月29日

數字時代更需要公共媒體

泰特:在社群媒體在商業化平臺上推動公共言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爲文明的公民交流提供一個安全的公共空間?
2020年5月22日

我們能更幸福嗎?

福魯哈爾:一旦國家達到了基本的發展水準,經濟成長並不會讓我們幸福,讓我們幸福的是與他人的關係和高度的社會信任。
2020年5月21日

民族主義與家國情懷:我們怎樣讀方方?

呂恆君:方方日記對於個體的記錄,客觀上構成了疫情期間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卻正是凝聚國族意識的一個要素。
2020年5月20日

被拍成電影的人生

倫敦金融城高階主管戴維•泰特是《Sulphur and White》中的主人公原型,幼時遭受的性侵和被拋棄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2020年5月14日

自由主義者必須準備反擊

拉赫曼:隨著各國艱難恢復經濟,自由主義者的傳統關切可能被漠視,被視爲不必要的奢侈品。
2020年5月14日

新冠危機把英國人帶回1970年代

施裏姆斯利:近年有些英國人對1970年代懷舊情緒高漲。對他們來說,好訊息是,保持社交距離讓我們能夠把那個年代再經歷一遍。
2020年5月12日

迷惘時該讀什麼書?

羅伊:有意識的閱讀能否改變我們的精神狀態,或是構建應對逆境的韌性?我有一個小書架,我時常向它尋求靈感與反思、成長與慰藉。
2020年5月9日

從陽臺音樂會到雲喝酒:疫情催生新儀式

邰蒂:居家避疫期間,我的日程安排出現一種新的儀式化週期:與同事們每日視訊通話,與朋友們每週「雲喝酒」。
2020年5月6日

前浪與後浪,永久的循環

徐瑾:B站短影片《後浪》引發熱議,說明青春真是時代的拜物教。但將人羣以年齡劃分,只是簡單標籤化。前浪後浪的生存困境,有什麼不同麼?
2020年5月5日

共識之下的分裂——高階主管涉嫌性侵養女案社群媒體觀察

李繼威:高階主管涉嫌性侵養女案的每一步進展都被置於輿論審視之下,個案正義的實現與否對公衆而言也是清晰可見的。
2020年4月24日

遠距離看「方方風暴」

劉裘蒂:對「方方日記」境外出版的輿論風暴,真正讓西方誤解的是中國的「集體言論審覈」,而非日記中的內容。
2020年4月22日

疫病蔓延時的旅行:銀座的北京話

許知遠:日本的節奏似乎仍有條不紊,人們驚人地冷靜。我突然有一種奇妙的感受,令和時代真的開始了,與平成相比,它註定是個顛簸的年代。
2020年4月22日

軟實力管理:如何增強國際話語權?

劉勁:由於軟實力需要實際行動,要做到知行合一纔有說服力,一個國家所能表達出來的軟實力從很大程度上和這個國家實際的文化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2020年4月22日

疫情下,楊安澤爲何以亞裔身份「爲恥」?

劉裘蒂:楊安澤認爲,亞裔美國人應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擁抱和展現美國身份」,這在美國亞裔中引發軒然大波。
2020年4月16日

疫情期間,人們爲什麼容易相信「陰謀論」?

吳飛:我們思考問題應更多地從科學思維入手,理解邏輯合理和機率爲真的差異,面對海量資訊的時候,透過理性和經驗去篩選那些已驗證的內容。
2020年4月15日

全球化與國家韌性可以共存

桑德布:表面上,當下所有脆弱性似乎都源於全球化:疾病傳播,經濟互相依賴。但是,在國家韌性和經濟開放之間做選擇的假設是一個僞命題。
2020年4月9日

爲什麼說戴口罩防疫纔是明路?

邰蒂:如果人們都戴上口罩,就會傳遞出團結一致共同抗疫的資訊。打敗Covid-19不僅需要醫學,還需要社會科學。
2020年4月9日

疫情之下:反思改革歷程,當重讀馬克思

疫情之下,閱讀成爲一種集體選擇。復旦大學的韋森教授,從私人角度,談談他當下閱讀和寫作與思考。
2020年3月27日

東京奧運會將推遲至2021年舉行

日本首相安倍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協商達成的這一安排,結束了數週的不確定性。但有人質疑延期一年是否足夠。
2020年3月25日

國際奧委會討論東京奧運會推遲方案

國際奧委會首次暗示2020年東京奧運會可能推遲,但可能需要再過四周纔會做出最終決定。知情者透露最長可能推遲兩年。
2020年3月23日

巴勒斯坦的馬獸醫

崔瑩:在巴勒斯坦,馬是窮人的寵物。美籍巴勒斯坦人加布重返家園,給窮人的馬治病,儘管這裏生活有種種不便。
2020年3月9日

《詩詞大會》爲何難帶來詩意?

鄭靜:推廣古詩詞已成爲中國的一股社會風尚,但背誦和競技難成詩意,「知來路,明去意」,知行合一,方顯詩意。
2020年3月4日

從女兒的TikTok人氣說起

邰蒂:TikTok大受青少年歡迎說明,一些徹底、卻基本上看不見的事情正在網路上發生,其潛在影響是我們仍不明白的。
2020年3月2日

人工智慧,應該有道德麼?

徐瑾:科幻電影場景正在變爲現實,人類社會準備好了麼?從數據的私隱安全到個人的職業保障再到階層的重組,都在接近轉折點。我們並非手握答案,提出關鍵問題是第一步。
2019年6月26日
|‹上一頁‹‹34567891011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