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矽谷

FT社評:IPO對科技公司吸引力下降

來自員工和股東的壓力早晚會迫使一些科技公司進入IPO市場,但越來越多股份由私人所有的趨勢可能持久存在。
2016年11月23日

矽谷在歐洲遭遇反彈

斯蒂芬斯:以數字創新者和顛覆者自居的美國科技集團不久前還似乎勢不可擋,但最近歐洲的兩件事突顯風向改變。
2016年11月7日

斯加魯菲:中國仍落後矽谷二十年

《矽谷百年史》作者斯加魯菲認爲,中國網路在原創和品牌推廣上不僅落後,而且正走上美國網路泡沫的老路。
2016年10月31日

矽谷觀察:未來投資與科技的十大風口

斯加魯菲:十大科技包括物聯網、穿戴式設備、人工智慧等。當把這些科技相融合,或許可以締造下一個矽谷。
2016年10月18日

把人工智慧推向大衆市場

科技集團該怎麼普及人工智慧?嵌入這種技術的大量電子產品肯定有幫助,但最近亮相的谷歌助理給人印象不深刻。
2016年10月11日

和米資本谷懿:中國創業者不必對創新有執念

谷懿認爲,中國創業者與其糾結於面面俱到的創新,不如想想如何把別人的想像力合法「拿來」,更好地爲己所用。
2016年9月7日

不願上市的創業型企業帶熱新型分析人才

由於創業型企業並不披露收入或淨利潤等財務指標,典型的華爾街財務分析沒有用武之地,新型分析人才藉機崛起。
2016年9月7日

美國試驗讓無人駕駛汽車用「表情包」示意

矽谷新創公司Drive.ai探索利用社交網路中的「表情符號」回應鳴喇叭、點頭、揮手等人類駕車者發出的信號。
2016年8月31日

臺灣對複製矽谷的反思

許毓仁:從以色列的參訪經驗來看,臺灣若想發展新創產業,不應該建造更多空間,而應該思考整體產業策略。
2016年8月22日

矽谷之謎與中國式創新的「反噬」

矽谷模式能否在中國複製?國外網路公司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生存?這些疑問懸於每個希望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的矽谷公司心頭。
2016年8月17日

科技「五霸」尋找下一站

一週前,科技企業首次壟斷全球市值排行榜的前五名。眼下困擾美國西海岸五大科技巨擘的問題是:下個目標市場在哪裏?
2016年8月8日

投資者看好中國技術「超美」潛力

美國一直自視爲科技領域的全球領袖,但中國在無人機、電動汽車、數據挖掘等諸多領域似乎正在逐漸縮小與之差距。
2016年8月4日

小心美國科技企業的報表粉飾

美國某些科技企業計算預估利潤時,常常不遵循美國公認的會計原則,不把一些費用計入其中,從而誇大利潤。
2016年7月25日

矽谷夢幻產品需要接地氣

最近涉及特斯拉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致命車禍引發了棘手的道德和監管問題。美國監管者正在考慮如何做出回應。
2016年7月19日

換一種角度看日本式創新

從矽谷視角看,日本很多產業都行將就木;但日本模式的推崇者卻含蓄反駁,矽谷沒有充分理解創新的內涵。
2016年6月30日

勿迷信矽谷

一些歐洲企業家抱怨:歐洲爲什麼沒有自己的矽谷?但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美國的創新爲什麼不再起到推動經濟的作用?顯然,僅靠矽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2016年6月13日

Lex專欄:科技公司該不該捍衛智慧財產

並非每家矽谷公司都像高通和甲骨文那樣咄咄逼人地捍衛智慧財產。谷歌僅兩次提起專利侵權訴訟,而且都是爲了報復。
2016年5月31日

戳破科技新創企業泡沫

FT記者邦德:《顛覆:我在新創企業泡沫中的奇異遭遇》一書不僅僅記錄了科技泡沫中的奇人怪事,作者還從清醒的視角對矽谷進行更廣泛的批判。
2016年4月25日

重溫安迪•格羅夫的「矽谷精神」

FT專欄作家加普:安迪•格羅夫讓「戰略轉折點」概念流行開來。他的理念提醒著每家矽谷企業:咫尺之遙就有對手虎視眈眈,因此唯有永不鬆懈、永不停下發展的步伐。
2016年4月5日

名額供不應求 美國「新創大學」競爭常青藤

主打在線授課的Minerva致力於提供常春藤水準的教育,但收費卻遠低於精英高校
2016年4月5日

安迪•格羅夫:偏執人生

除了決定重大戰略決策,讓格羅夫出名的還有他對細節的強烈關注以及苛刻的管理風格。格羅夫用他的偏執將英特爾送上行業巔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也成爲整個矽谷的理念。
2016年3月24日

「矽谷的締造者」走了

英特爾前掌門人安迪•格羅夫週一逝世,享年79歲,整個科技業都表示了哀悼
2016年3月23日

「虛擬實境革命」不會很快到來

儘管技術和估值已打開足夠的想像空間,但商業標準與模式卻依然模糊不清。如何在虛擬實境產業的生態系統中建立成熟商業模式,需要具備在「無中生有」中掘金的本領。
2016年4月7日

首席數字官爲何對頭銜不滿?

FT專欄作家希爾:首席數字官的頭銜很誘人,但一些首席數字官卻不滿這種定義不清的頭銜,認爲它多餘,他們希望改換頭銜,這一點耐人尋味。
2016年3月17日
|‹上一頁‹‹678910111213141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