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委會去年10月正式啓動進口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時,這起將覆蓋2024年全年的事件當時就註定了,2024年的中歐經貿關係不會風平浪靜。而今回顧2024,中經貿關係果然跌跌撞撞,反補貼調查只是歐方密集出擊中的其中一「擊」,最具代表性的 「直擊」,與此同時,還伴隨著一系列「側擊」。
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中方曾表達過的立場稱「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提供優質產能,將對全球綠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而歐盟方將中國的產業模式和產能產生的效應歸結爲「負外部性」和「扭曲全球市場和供應鏈」。在正在上演的全球清潔技術競賽中,歐盟並不認同中方所說的共存雙贏,而是認定這將是一場零和遊戲。
在歐委會2024年升級版的貿易「彈藥庫」裏,《外國補貼條例》是使用的最頻繁的。歐盟《外國補貼條例》(全稱《關於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條例》)於2023年1月開始生效,同年7月開始實施。根據該法律,自2023年10月起,在歐進行兼併收購和參與政府公開採購投標的企業,在一定條件下須履行申報義務。歐委會不僅在此條例下展開的第一起正式調查就是針對中國企業,而且還對中企展開了接二連三的調查行動,這些行動具有強針對性、密集性和主動出擊性的特點。
2月中,歐委會啓動了在《外國補貼條例》框架下的首起深度調查。該起調查與保加利亞政府公共採購項目有關,而該項目涉及20輛電動「推拉式」列車及其超過15年的維護服務,採購合同估值約6.1億歐元。歐委會公告稱,根據《外國補貼條例》,企業在歐盟參與公開採購投標時,如果合同估值超過2.5億歐元,而企業前三年獲得了至少400萬歐元的外國財政資助時,必須做出申報。歐委會對中車四方提供的申報進行初步審查後,決定啓動深度調查,「因爲有足夠的跡象表明,這家企業獲得了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
3月,中車四方退出該公共採購招標項目後,歐委會結束了對該企業的深度調查。當時的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雷頓曾表達了對《外國補貼條例》震懾力的滿意。他表示,「我們根據《外國補貼條例》的第一起調查僅在幾周之後就收穫了結果。我們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且迅速維護歐洲的經濟安全和競爭力。」
繼對中車四方的調查之後,在羅馬尼亞的光伏招標項目中,隆基綠能子公司、上海電氣英國和香港子公司同樣因爲遭受歐委會的調查而退出招標。歐委會利用《外國補貼條例》爲武器,成功地讓中國企業在歐盟公開採購項目面前知難而退。
接下來,歐委會又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和中國醫療器械採購展開了調查,並對在歐中國安檢設備企業採取突然搜查行動。而4月,歐委會又首次根據《國際採購工具》針對中國醫療設備採購市場中的措施和做法啓動了首項調查。調查內容爲這些措施和做法是否對歐洲公司和產品構成不公平的歧視。
同樣在4月,歐委會發布了第二份關於「中國經濟扭曲」報告,比上一份報告比起來,這次報告不僅篇幅更大,也新增了半導體和清潔技術等行業,這和歐委會在電動汽車和風力渦輪機採取的一系列行動相契合。可以說,這部報告相當於一份鼓勵歐洲行業申訴中國相關行業傾銷行爲的操作指南。
年中,中歐經貿關係上出現過一些插曲和懸念。5月,美國幾乎全方位地大幅度地提升針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其中也包括電動汽車。當時留給外界的疑問是,歐盟會不會學習和複製美國做法?另一個懸念在於6月歐洲議會選舉,推出了對華「去風險」路線、推動了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反補貼調查的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是否連任。
最終,歐盟在關稅上沒有百分百複製美國做法,而馮德萊恩成功連任也決定了反補貼稅不會胎死腹中。年底壓軸的大戲當屬針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稅最終落地。10月29日,歐委會公佈反補貼調查終裁:「歐盟對來自中國的不公平補貼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同時繼續就價格承諾進行討論。」
在過去的幾年間,歐盟開發和升級了包括《外國補貼條例》和《國際採購工具》在內的一系列貿易「武器「,模糊了經濟和安全之間的界限,且將這些」武器「統統首先使用在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上。
雖然,在時任歐委會執行副主席和競爭委員的維斯塔格看來,歐委會對中企發起的密集調查行動就好比效率不高的打鼴鼠遊戲。她曾如此表示,「我不由地想到這有點像打鼴鼠遊戲,我們不應該止步於個案處理的路徑」,「我們需要的是系統性解決路徑。」
維斯塔格所指的系統性路徑就是以價值觀爲篩選標準,建立起西方盟友中的清潔技術聯盟,以制衡中國。但是,於歐盟而言,建立西方聯盟,尤其是在中國問題上,處理與美關係和距離是相當棘手而複雜的問題。而就貿易本身而言,正如我在《在不確定性中,中歐貿易關係未來五年有哪些可以確定的?》一文中所提到的,在歐委會候任委員聽證會上,歐洲議會來自不同黨團的人都問到了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該如何應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謝夫喬維奇稱,歐盟執行機構將繼續使用現有的貿易防禦工具,應對歐盟市場上大量補貼商品的湧入。他同時表示將評估手頭所有工具的實際效果。
對於歐盟方來說,開發、升級、使用、評估這些貿易「武器」將仍然會是歐盟貿易政策接下來的主要舉措,尤其是隨著川普上臺,歐美關係陷入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責編:閆曼 man.yan@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