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治理

美國證交會放寬了美國公司股東請願書的投票途徑

對於試圖阻止有關氣候和社會問題的提案的企業來說,選擇範圍縮窄。
2021年11月4日

郵件收費之爭:華爾街Broadridge公司有多大影響力?

基金倡導者聲稱,來自「真正壟斷」的日常郵寄費用是累加的。
2021年8月24日

投資者對東芝「暗箱操作」感到不滿

週五的股東大會可能導致整個董事會被解僱,因爲股東對大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勾結感到憤怒。
2021年6月23日

倫敦該不該接納雙重股權結構?

推出雙重股權結構並不意味著IPO市場的必然繁榮。如果雙重股權結構不可避免,那麼相應的限制措施也應同步落地。
2021年2月27日

政府無能——民主制度面對的真正威脅

加內什:如果中國控制住疫情,避免了經濟衰退,而美國一直在疫情和衰退中掙扎,那將向世界發出這樣一個資訊:威權制度更加出色。
2020年11月3日

港股接連大跌突顯治理問題

在港上市的股票頻頻出現暴跌。分析師指出,一些港股看起來有大量自由流通股,但實際上僅由一小羣股東操控。
2019年12月20日

中國地名問題和出路

陳振鐸:在中國,「地名」這項相當於空間身份證的工作,長期被忽視,導致治理缺乏一種系統和現代化的思維。
2019年6月27日

響水爆炸:中國地方政府治理失敗的樣本

鄧聿文:壞的監管和治理,總是政府單向壟斷公共權力,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體,或者其他主體只是政府的附庸。
2019年3月26日

A股入指前MSCI警示治理風險

即將把234隻中國A股納入旗艦新興市場股票指數的MSCI承認,投資者面臨從市場波動到企業治理糟糕等多重挑戰。
2018年5月18日

公司衰敗之根在於等級制度

赫弗南:若把企業看作網路,而非階梯或金字塔,那就應讓資訊毫無阻礙地快速流動到它能發揮最大效用的地方。
2017年12月18日

減緩中國社會的冷漠化趨勢

王恩學:金錢與功利淹沒了社會溫情,技術進步與貨幣的合力減少了人對社會的依賴,減緩冷漠需要從每個人做起。
2016年10月12日

在中國,搶先上車很重要

聶日明:很多政策制定沒有公共討論,也不允許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導致後來者承擔政策成本,所有人瘋狂搶先。
2016年7月19日

資訊科技能否顛覆金融業?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資訊科技顛覆金融業的時機似乎業已成熟,並且可能會讓金融業的三大基本功能——支付、中介和保險——發生徹底變革。然而,斷定這場變革一定會帶來好處還爲時尚早。
2016年3月10日

從治道審視中國金融危機風險

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中國金融危機發生與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治理結構以及治道變革。雖然目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沒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危機,但其治理結構自身就是危機,因爲它扼殺了市場的發展。
2016年3月7日

權利秩序:醫療領域的治道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醫療領域的治道變革是要把權力的秩序結構轉變爲權利的秩序結構,衍生出複雜的內生治理機制,讓官僚無法干預,突顯醫生和經營者的作用。
2016年2月4日

中國經濟新常態所需的企業家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新常態是要建立一個公共治理的權利秩序,來支撐市場秩序的常態化發展。爲此企業家須關注治理秩序的擴展,以降低治理意義上的風險。
2016年1月26日

中國環境監管中的「數字減排」困境

FT中文網撰稿人董陽:中國環境監管,根本上是「委託—代理」機制在起作用,政府、企業或獨立機構等任何主體的引入,都成爲這一鏈條的下一環,無法形成多元的治理網路。
2015年3月4日

中國治理尚無「模式」可言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靜:談重估中國的治理「模式」還爲時過早,與高度制度化的國家不同,中國的治理並不能確保一套統一完整的目標和規則得到執行,還停留在根據社會變遷做出反應的「反應性理政」狀態下。
2015年2月25日

資訊公開是善政之本

易卜拉欣基金會主席易卜拉欣:過去兩年,我參與了開放政府合作計劃。值得注意的是,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賦予全體國民話語權和知情權,是最能促進民主的手段。
2013年11月13日

走出「事故時代」要靠自發秩序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劉波:交通事故頻發,但在應對挑戰時,需要尊重和發揮社會自發秩序。開放的社會、負責任的政府和科技的進步,可以形成正反饋迴路。
2012年8月28日

中國經濟與民主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中國的經濟成就對信奉民主價值的人提出了最大的挑戰。然而,現在就預言中國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不需考慮民主問題,還言之尚早。
2010年1月29日

醉駕治理:提高違法成本有民意基礎

雖然公衆對安全出行有較高意識,但僥倖心理和較輕的處罰力度使醉駕行爲的違法成本相對較低,超過一成的公衆坦承自己有酒後駕車的行爲。
2009年11月13日
上一頁‹‹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