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經濟學家警告:保護歐盟能源用戶不受高價影響可能會適得其反

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宣佈了逾800億歐元的補貼和減稅,經濟學家稱這是「糟糕的經濟學」,因爲此舉並不會減少人們的消費。
2022年4月18日

「逐利」是美國醫療體系之患

福魯哈爾:美國擁有世界上最棒、也最糟糕的醫療體系,我擔心隨著私募股權的進入,我們醫療體系內的兩極分化現象還會加重。
2022年4月12日

比利時首相呼籲歐盟國家聯合採購天然氣

德克羅表示,歐盟國家應借鑑新冠疫苗聯合採購的成功經驗,避免爲達成雙邊天然氣協議相互競爭。
2022年3月23日

歐洲重新擁抱「社會市場經濟」

桑德布:新冠疫情讓人們認識到,爲了管控這場衛生危機並支援人們的生計,明智的國家干預顯然是必要的,這讓歐洲再次擁抱社會市場經濟。
2021年12月20日

可持續金融需要中央計劃

由一個中央規劃機構提供系統性的指導,將幫助公共和民營部門投資者區分可持續投資與不可持續投資。
2021年7月12日

美歐飛機補貼戰真的結束了嗎?

歐盟和美國都終於意識到,如果他們不能就何爲公平競爭環境達成一致,他們就很難抱怨中國對本國飛機企業的支援。
2021年6月17日

「康沃爾共識」來了

邰蒂:新冠疫情,中國的崛起、氣候變化的威脅、西方圍繞自由市場理念的傲慢情緒消失,正在推動新的時代精神。
2021年6月11日

演算法、勞動力與勞動,兼與陳龍博士商榷

劉遠舉:一個人在城市,能夠賺到錢,他對城市就是有價值的。不能說只有製造業纔有價值,而騎手、清潔工、掏糞工就沒有價值。
2021年5月17日

壟斷的利與弊:市場經濟學的視角

許小年:從市場經濟學角度考察壟斷,改變關於壟斷的傳統思維和反壟斷政策,有可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與其反壟斷,不如反非正當競爭。
2021年1月19日

中國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爲什麼以及做什麼

張林:1949年以來中國南北經濟差距變化的三輪週期說明,誰與良性的制度變遷結合,誰就能取得好的經濟成長結果。
2020年12月18日

如何認識中國當下改革?

鄧聿文:中國政府授權深圳進行先行示範區的改革探索,其授權範圍超越了一般的事務性調整,是力度比較大的一次改革。
2020年12月11日

2020年是國企違約元年嗎?

張林:希望永煤債違約能帶來企業信用和政府信用的進一步區分,帶來金融機構降低外部支援對於國企信用的權重。
2020年11月23日

書評:《資本戰爭》

普倫德:豪厄爾在《資本戰爭》一書中表示,美國投資者透過指數追蹤基金大舉投資中國的情況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2020年7月21日

歐盟競爭專員敦促歐洲國家持股企業以阻止中資收購

歐洲企業一直受到中國競爭對手關注,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下滑及歐洲大陸股票的大幅下跌,加大了海外買家競購的可能性。
2020年4月13日

食利資本主義正在破壞自由民主制度

沃爾夫:我們需要一個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經濟,讓每個人都有理由相信他們可以分享利益。食利資本主義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2019年9月19日

老經濟學家教給我們的新知

福魯哈爾:現在正是重讀加爾佈雷斯的《美國資本主義》的最佳時刻。市場並不總是最聰明,民營市場的種種缺陷值得反思。
2019年6月5日

利用人性弱點的在線廣告

科伊爾:在線廣告不停創造新需求,這本身並沒有錯,但這種做法現在已發展到遠遠超出了對社會有益的限度。
2019年6月5日

還資本主義一個真正自由的市場

福魯哈爾:難怪千禧一代認爲市場是由政治因素構建的。雖然他們太年輕,但他們看到了周遭世界中資本主義的虛僞。
2019年4月1日

國企改革大視野:歷史、現實與未來

餘智:中國需要明確國企民企的平等地位,強化相關規則的可執行性,並實行「結構再調整」,允許民企進入所有行業。
2018年11月16日

「准入自由」改革迫在眉睫

劉業進:在准入自由的條件下,一個公共物品,如果民間企業和私人市場能夠充分地提供,那麼政府就要退出。
2018年3月7日

如何挫敗歐洲的民粹主義?

斯蒂芬斯:維護在財富和機會分配上不公的現狀,只會讓民粹主義氣焰囂張。我們需要重新構想民主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2017年10月18日

大數據有望讓計劃經濟復活?

桑希爾:據馬雲和某些中國學者的說法,計劃經濟可能在大數據時代重新煥發活力,但其現實可行性存在兩大疑問。
2017年9月11日

王石留下的遺產

上週王石證實自己將離開萬科。人們在記住是他成立了萬科品牌的同時,也會記住他如何正確地利用政治而非市場擊退了「野蠻人」。
2017年6月28日

英美民主弊端

盧斯:沒有哪個西方社會比美英更商品化。我們活著就是爲了消費。這不是最糟的命運,但代價是我們容易忘記其他因素的價值。
2017年6月20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