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展覽

草間彌生展:當代藝術遭遇資本和IP商機

魏寧均:擁有獨特、立體創作架構的草間彌生在公衆眼中卻變得扁平。藝術機構辦展,對藝術是促進還是隻是消費?
2019年4月12日

大衛•林奇:哥特式藝術跨界

Louis Hothothot:像大衛•林奇這般在電影、繪畫、音樂、文學、設計等多個領域成就斐然的藝術家,舉世罕見。
2019年4月11日

「走紅」網路會讓藝術品增值嗎?

Luning Wang:透過社群媒體,藝術家對作品推廣更有自主權,高曝光率對藝術家完全是一件好事麼?
2019年3月7日

在柏林食品展邂逅德軍徵兵展位

李小龍:德軍公關部新聞官克勞介紹,他們傾向參加年輕人愛去的航空、汽車、紋身展等,以便讓受衆瞭解軍隊。
2019年3月1日

數字世界正在改變瑞士鐘錶展

艾米:電商、社群媒體、數字應用正迫使瑞士傳統制錶行業做出相應改變,這使得兩大表展也開始受衝擊。
2019年2月22日

2019日內瓦表展:瑞士鐘錶抖擻精神

盧曦:比起2018,2019堪稱「大年」,鐘錶品牌們又開始挑戰技術巔峯,他們在研發上投入巨資,意在長遠發展。
2019年1月25日

「網紅展」V.S.好展覽

Luning Wang:「網紅展」以「出片效果好」爲目的;好展覽也有被稱爲「網紅展」的。兩者如何辨別?
2019年1月18日

2018藝術展:大牌、名牌和品牌

沈奇嵐:2018又叫好又叫座的藝術展,「大牌藝術家+大美術館+大製作」的方程式依然有效,品牌介入也更爲剋制。
2018年12月13日

張曉剛:畫家其實是在畫自己

吳可佳:藝術家張曉剛認爲,藝術創作就像照鏡子,你觀看鏡像,鏡象在觀看你,之間的互動就是繪畫的魅力。
2018年10月26日

張曉剛:「政治性」是對我的誤讀

吳可佳:藝術家張曉剛的作品常被認爲帶有「政治性」。他說,自己並不關心政治,而是關心人和現實的關係。
2018年10月19日

《南京長江大橋記憶計劃》在倫敦獲獎

張璐詩:南京大學教授魯安東用這個作品體現了中國過去半個多世紀發生的社會變遷,飽含情感又思想深邃。
2021年10月28日

時局動盪中的聖保羅雙年展

宋佩芬:國家博物館大火、政治選舉動盪、預算大幅削減。沒關係,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習慣了在動盪中求生存。
2019年3月20日

時堂:見證中國設計師品牌成長

林劍:時堂是中國時裝設計師品牌首個showroom。我們在中國買手店體系處於懵懂期的當口適時推出,趕上了飯點。
2018年9月7日

徐冰展:中國當代藝術的後尤倫斯時代

房方:徐冰個展在北京火爆開幕。重組後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選擇徐冰亮相可謂深謀遠慮。
2018年8月3日

「設計上海」怎麼定義「好設計」?

馬繼東:今年「設計上海」展熱度空前。該展創意總監認爲,好設計既要實用,也要能刺激視覺並引發愉悅感。
2018年3月27日

日內瓦鐘錶展:與巴塞爾打擂臺

德伯頓:SIHH規模遠遜於巴塞爾珠寶鐘錶展,但愛馬仕、雅典表的加持以及主席盧波女士的遠大目標,助長了SIHH的聲勢。
2018年2月23日

她用8年,做米開朗基羅大展

吳可佳: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米開朗基羅大展,展出200件珍貴素描。策展人邦巴赫博士細述背後故事。
2018年2月9日

一個跨越了五大洲的雙年展

宋佩芬:由阿根廷國立大學舉辦的「南美洲藝術雙年展」有15個國家參展,跨越五大洲,宗旨是讓民衆參與。
2017年11月24日

卡達的文化外交

宋佩芬:雖然阿拉伯五國宣佈與卡達斷交,但這個波斯灣小國憑藉文化外交,並沒有被世界孤立。
2017年11月17日

不同的視角:紐約大都會「秦漢特展」

劉非:這是中國企業首次贊助美國私立博物館的展覽,招商銀行成爲第一個喫螃蟹的人。
2017年7月28日

「設計上海」到底有沒有市場?

鄭靜:「設計上海」展第四年,少了歐洲大品牌,多了本土廚具、櫥櫃。中國人會爲設計買單嗎?
2017年4月27日

黑天鵝雕塑引發的黑天鵝事件

馬繼東:北京金融街一座黑天鵝雕塑展出3小時後被緊急撤下,這是藝術和商業資訊不對稱所致。
2017年4月20日

轟動倫敦的數位藝術展

靜楠:倫敦佩斯藝術館「超越邊界」展覽,由日本teamLab創作,用四維光電,讓觀衆參與創作。5月來北京。
2017年3月30日

中國藝術展進入「互動」時代

方翔:上海開年藝術大展詹姆斯•特瑞爾回想展因互動特質備受期待。觀衆不再滿足於被動觀摩,而期待共同創作。
2017年1月20日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