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如何逃離不平等?

劉波:不平等是全球經濟進程的產物,是後工業時代的發展造成的結果,是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它是症狀,不是病因。
2020年3月16日

我們還可以相信全球化嗎?

以民粹主義爲代表的「反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之際,人們有必要對「全球化」的可行性再做深入反思,才能找明方向。
2020年2月4日

解密伊朗動機:對一本嚴肅政治書籍的硬核解讀

伊朗在今天需要走向現代化,但只有在平等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一種理想的現代化。
2020年1月10日

看不見的女性:FT/麥肯錫年度商業書籍

相比起更加明顯的「歧視」,一些日常中常見的設計,也在無形中偏袒男性忽視了女性的需求。
2019年12月30日

讀《大衆的反叛》:關於非理性的分析

當大衆不再承認自己和精英之間的界限,不承認精英比自己優秀,不再甘心服從精英,這就是「大衆的反叛」。
2019年12月16日

讀《歐元的思想之爭》:歐洲未來路線圖

歐元的重要創辦國,德國和法國,在一系列經濟理念上存在差異。爲彌合分歧,歐洲各國決策者應多瞭解彼此的思想傾向。
2019年12月2日

探究財富起源:適合的秩序

牛津新經濟思想研究所掌門人拜因霍克認爲,經濟是物理技術、社會技術和商業設計三種力量共同演化的結果,能滿足人類偏好的經濟秩序模式就是財富。
2019年11月19日

讀《是非與曲直》(1):「抽象的法官」

本書作者蘇力認爲,處理爭議的目的不是求得一種單純法律意義上完滿的效果,而是要讓爭議得到公平、合理及有效的解決。
2019年10月28日

讀《是非與曲直》(2):「鉗子拔睫毛」

劉波:一旦以口號掛帥,訴訟的結果可能偏離最佳的選擇。
2019年10月28日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痛苦的中國人」作者彼得·漢德克

這位奧地利作家爲德語文學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他堅定地把文學創作看成是對人性的呼喚,成爲這個無所適從的世界中的另類。
2019年10月11日

不平等社會與「四騎士」

美國歷史學家沙伊德爾指出經濟不平等從來不會自動消失,只有戰爭、革命、瘟疫和國家崩潰這四位「騎士」纔有能力重新洗牌。
2019年9月23日

《破碎大地》:21世紀中東六種人生的民主轉型啓示

劉波:中東地區由於自身的歷史因素和複雜的軍事、政治形勢,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新聞熱點。這本書透過六個故事,從微觀角度剖析中東現狀。
2019年9月9日

《註定一戰》(1):中美關係會墜入「修昔底德陷阱」嗎?

劉波: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這本書,直擊當今全球政經格局中最重要的一對國家關係。
2019年8月26日

《註定一戰》(2):中華文明並非西方文明對立面

劉波:我們關注和研究的目的是避免落入這個所謂的陷阱,而不是宣揚中美必有一戰,人們需要認識大國關係規律。
2019年8月26日

讀《貿易的衝突》:美國兩百餘年貿易政策史

劉波:也許大家以爲《貿易的衝突》寫的是當前的中美貿易戰,但作者所說的衝突的著眼點是美國國內圍繞著自身貿易政策所導致的經濟利益的衝突。
2019年8月13日

讀《美國陷阱》:打壓別國公司的非商業手段

劉波:《美國陷阱》在中國暢銷,主要是因爲大家看到了華爲首席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遭遇的影子,不過它講的其實是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故事。
2019年9月18日

解讀《債務危機》(1):讓我們開始品讀「一波好書」 | 限時試聽

劉波:讀好書可以幫助我們判別風險、抓住機遇,正如《原則》和《債務危機》的作者瑞•達利歐所實現的那樣,成功避開經濟危機。
2019年7月12日

解讀《債務危機》(2):債務爲什麼會引發經濟危機?

劉波: 達利歐透過探討信貸與債務的關係,導出了一個分析債務危機出現的基本模型。
2019年8月26日

解讀《債務危機》(3):如何解決債務危機?

劉波: 只要發展市場經濟,就會發生債務危機,但達利歐也提出瞭解決方案,問題在於要考慮方案的適配性。
2019年8月26日

留學,可以怎樣改變一個人

留學是一個不多見的永遠都是熱點的話題。從秋季冬季的準備與申請,春季面對錄取通知書的選擇,一直到夏天終於啓程揹負行囊遠赴異國他鄉。FT中文網精選留學及海外教育領域文章,作者們或曾經漂洋過海,深深得益於那一段海外深造的經歷,或正身處歐美大學的校園,在課業和生活中體味留學的酸甜苦辣,或對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與變遷如數家珍。希望又一批學子在勇敢而又憧憬地踏上征途之時,能夠對當下和未來,生出更清晰的思考。
2018年5月25日

人工智慧時代生存指南

繼2016年初擊敗李世石後,2017年,AlphaGo捲土重來對戰柯潔,喚起了全世界對人工智慧(AI)的關注甚至警覺。而在比賽之外,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正在悄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預示著一個新的智慧時代的開始。當技術的演進超出我們的認知,隨之而來的慌亂不可避免,擔憂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似乎還很遙遠,但人工智慧帶來的倫理和法律難題、自動化技術對低端崗位的「逐步蠶食」卻近在眼前。如何緩解技術焦慮症,跟上這個急速變動的時代?終身學習,是我們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宿命,你需要一本人工智慧時代生存指南。
2018年2月22日

給孩子買書做新年禮物,除了選什麼,更講究怎麼讀

樓夷: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經驗是,要讓一本書真的發揮效果,除了選書本身,還要看使用什麼樣的讀書方法。
2018年3月7日

與FT共進午餐(三)

英國《金融時報》的「Lunch with the FT」欄目誕生於1994年,邀請文藝界、商界、政界和科學界響噹噹的人物,在餐桌上向FT敞開心扉,展露大咖們職業生涯之外,更真實的生活狀態。迄今已經採訪了800多人,可謂一卷豐富多彩的人物誌。 午餐的規則很簡單:嘉賓指定就餐地點,FT買單。這是出於編輯獨立性的考慮。 2013年,在讀者的建議下,英國《金融時報》主編萊昂內爾·巴伯(Lionel Barber)挑選歷年精華,集結成冊,出版了英文版「Lunch with the FT」一書。中文版《與FT共進午餐》(三)如約而至,本輯收錄了FT採訪過的27位中外各界風雲人物,如愛德華•斯諾登、原研哉、金立羣、喬治•馬丁、德約科維奇……
2017年2月9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