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口號和女生的服裝一樣,七八年一個循環。
最近,刺激消費又成爲政策焦點,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各類舉措。多年前,認爲中國應該提高消費在GDP中佔比,一貫是國外觀察家對於中國經濟的主要建議。這一聲音隨著中國消費數據高速成長,逐步退隱。如今,刺激消費重新成爲主流口號。消費降級怎麼回事,消費刺激有用嗎?
消費與財富
作爲消費的前沿,京滬也消費不動了。
今年,北京前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65.9億元,同比下降2.8%。其中商品零售11705.3億元,下降2.5%,餐飲1160.6億元,下降5.1%。上海更差,1-11月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爲16369.85億元,同比下降3.1%。批發和零售業下降3.0%,住宿和餐飲業下降5.3%。深圳等城市增速也有所降低。
當然,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其實很難一概而論,坊間流傳各種調查問卷,其實往往聚焦地區與行業,難窺全貌,甚至是爲了行銷多於調研。不過,從整體數據看,趨勢相當明顯。202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7.2%,今年截止11月底爲止腰斬至3.5%,其中化妝品負成長26.4%
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升級曾經是不少新國貨的主打戰略,如今,消費降級成爲不少主打物廉價美商家的招徠手段,各類窮鬼套餐以及廉價的拼好飯魚貫登場,至少在溫飽上滿足了社畜牛馬的腸胃。對於一些大城市打工人而言,最新流行的趨勢不是出國,而是尋找各類國內平替,去小地方住國賓館甚至坐月子。過去幾年一度逆襲爲消費熱點的小城市,小鎮貴婦、小鎮婆羅門等羣體今年也不再冒進,消費數據不盡人意。
消費問題,拋開很多故作高深的分析,問題的核心其實很簡單,用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即:財富效應。中國人的資產,尤其是中產階級的資產,大部分集中在房產上。過去,一線城市的房子動輒價值幾百萬上千萬,小城市的房產也要一兩百萬,這讓消費者有了底氣。更不同說,相伴隨的還有每年遞增的工資與其他收入。然而,房價下跌、工資停滯甚至下降、或者出現失業時,消費者的底氣一夜冰消。在這種情況下,消費降級成爲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更進一步,消費疲軟會形成雪球效應,導致經濟陷入負向循環,反過來推動房價下跌、工資停滯與失業陡增。
消費與刺激
當消費不振,很多人的問題自然就是,如何刺激消費。許多地方推出了官方補貼和消費券。
這些措施當然值得肯定。雖然不夠直接,一些補貼手法也彎彎繞繞,但總比一毛不拔要好得多。然而,這些措施本質上是短期的。即便發放了補貼,可能只是讓大家出去喫了一頓飯,提前以舊換新,效果並不持久。有些商家也許會因消費券多點人氣,但到了下個月,如果消費券不發了,大家可能就不再去這些商家消費,隨便在家對付一下。同時,以餐飲商家爲例,團購有做壞品牌的風險,連續這幾個月的團購活動後,如果服務和商品跟不上,可能會損害自己的品牌,並不能從根本上挽救商家。
從本質上講,要促進消費,還是要改變國民經濟的收入分配比例。只有讓民間在經濟中分走更多份額,在未來有更多保障,消費者纔敢消費。消費繁榮的前提是居民收入成長,而企業有錢才能真正提高員工收入。當下,很大比例收入被政府抽走,稅收和社保對企業是很大的負擔。企業,尤其是作爲就業主力軍的民企,長期以來生存在逼仄的經營環境中,也長期處於高稅務負擔下,而且社保年年上漲,更成爲一種隱形稅,那麼談論提高消費者收入和消費能力就如同鏡花水月。
當大家有足夠的經濟底氣時,消費自然會增加,無需額外的刺激。一些口惠而實不至的政策,打的算盤往往是讓企業承擔成本,變成政府請客,企業買單,這其實是錯誤的方向。
看看四周,你現在觀察到的消費最旺盛的羣體是誰?是老年人,尤其有優渥退休金的老年人。各類針對他們的服務也成爲這些年逆勢而紅的小衆賽道,比如爲老年人選養老院、陪老年人看病以及爲老年人寫傳記。爲什麼這些老年人現在過得越來越舒心呢?因爲他們的養老金年年上漲,當然,這不包括那些七八十歲還需要工作來補貼文孫房貸的老人。
也正因此,我認爲消費其實不需要特別鼓勵,也無需專門出臺刺激消費的精細政策。今天消費的動力來自於昨天的積累,更來自於對於明天的信心。
消費與階層
過去外國觀察家有一個迷思,就是東亞人怎麼那麼喜歡儲蓄而不喜歡消費?他們給東亞經濟體的建議總是包含鼓勵消費。但是,多年經濟發展證明,東亞人如果時機合適,也不排斥消費,甚至一擲千金。東亞人表現得如此居安思危,如此排斥消費,未必是不喜歡消費,非不爲,實不能也。
反過來,一些東亞人也不理解歐美人,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一些歐美國家的人沒有存款,花錢大手大腳甚至提前消費,或者一旦有事,家裏拿不出現金。爲什麼呢?或許本質在於,他們不需要儲備那麼多現金,他們的醫療、養老、保險等已經覆蓋了生活中的意外開支。雖然這些保障的成本很高,但對他們來說,生活中的意外風險很低,階層突然下滑的可能性很小。
一線城市的消費下滑,折射更多的是階層困境。其實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問題,軟階層。從2017年開始,徐瑾經濟人專欄就指出中國中產階級的根基其實很脆弱。中產階級在中國常被誤認爲是富人,實際上,中產在多數國家都被定義一個中等收入的羣體。中國城市中等羣體,我稱之爲「軟階層」,因爲他們的階層地位並不穩固,可能面臨下滑,甚至跌入底層。
軟階層是一線消費的主力,而其中,孩子教育,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而教育最能體現階級本性,中產階級是不能放棄教育的,因爲他們多數就是依靠自己努力上位的各類做題家。他們或許自己摳摳索索,但是對各種輔導班、興趣班、海外遊學的投入卻不見稀少。如此內卷之下,小孩教育成本如此之高,許多人甚至不願意生孩子,上海這些一線城市的生育率已經低過公認的「生育地獄」南韓。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爛尾娃」,這個詞是模仿房地產市場中無法完工的「爛尾樓」,大概意思是說,中產家長可能在孩子的出國留學上投入重金,卻發現事與願違,要麼發現要完成這條路需要更多的資金,家庭無法承受,要麼孩子已經經歷多次考試終成正果,但還是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理想,這也被稱爲「爛尾」。
出現這種情況,與其說是孩子的問題,不如說更多是家庭的戰略錯誤。教育本質上應該被視爲一種消費行爲,而非投資行爲。既然是消費,就不存在「爛尾」一說。這其實反映了軟階層在教育上的虛僞;表面上,總是說要讓孩子快樂成長,但在實際教育中,卻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出人頭地,不輸給他人。這種矛盾並不是中產階級的錯,而是社會競爭壓力使他們變得口是心非。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往往承受著高壓和緊張。在經濟上升期,他們可能會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即便如此,他們終有一天也可能面臨內心的空虛和荒蕪;到了經濟下行期,「爛尾娃」們更要面臨遠爲殘酷的命運。
「爛尾娃」現象以及生育率下降,其實已經展示一個趨勢,即在軟階層最不能放棄的教育領域,鑑於肉眼可見的回報下降,不少家庭已經減少教育投資,甚至開始不生育。
從政策層面來看,需要的是政府拿出真金實銀,拿出對路的政策。例如,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除了發債和赤字支出,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大幅度減稅、降低社保也是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各省減少各類針對民企的「遠洋捕撈」也是如此。
可見,消費不過是表象,本質是經濟社會諸多癥結。消費降級,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影響,還有對社會整體信心的影響。就像日本,我們都知道其失去的30年,曾經花天酒地、追逐名牌的日本人,最終變得節儉。普通人使用二手物品,不再看重品牌。這與我們現在中產階級的消費降級有相似之處,買衣服從實體商場轉向淘寶甚至拼多多。短影片中的夫妻吵架,過去道具是貴价水果榴槤,而今年則變成了廉價的瑞士捲。
不同世代對此感受也不同。老年人可能覺得不錯,中年人不得不忍受,那麼年輕人呢?老年人、中年人哪怕消費降級,他們畢竟經歷過繁華,見識過發展。而對於那些出生在巔峯時期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人生似乎是一路向下的。這對整個社會未來的狀況意味著什麼?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興趣和熱情,以及探索的反饋,是否在逐漸減少?這其實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組成的社會,很難想像會是一個能夠不斷成長的社會。這雖然是一個比較隱蔽的問題,但更值得我們深思。希望在2025年,這種狀況能夠有所緩解。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徐瑾亦爲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主理人,讀者微信xujin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