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文化

我出版了一本英文小說

謝宏:年近50的我,居然在一家丹麥出版社出了本英文長篇小說。箇中過程雖艱辛但也充滿奇蹟。
2018年5月8日

我們需要怎樣的公共閱讀?

嶽源:好的公共閱讀是一種對價值判斷和平等的尊重,談論格調高低是自大的表現,誰也沒有權利去笑話他人堅信的價值。
2018年4月16日

童話之外的安徒生

徐海娜:4月2日是安徒生的誕辰。他的童話經久流傳,丹麥讀者讀的最多的卻還是他童話之外的作品。他爲文學之路飽經滄桑,內心始終認爲自己是一個「詩人」。
2018年12月6日

霍金、楊振寧與陳鵬——論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迷思

劉遠舉:從霍金、楊振寧到陳鵬,只有體現出人的主體性,纔有真正的家國情懷,纔有真正的知識分子。
2018年3月21日

春節、春晚和愚人

周健:春晚給中非合作的宣傳很失敗,如果中國以「春晚式」的姿勢「傲立於世界之林」,站姿就是相當的難看。
2018年2月19日

火與怒,過度憤怒帶來的問題

埃利森:現在的不容忍氛圍讓我們對一切過失不論大小都猛烈傾瀉憤怒,喪失理性、善意和原諒他人的意願。
2018年2月11日

季風書園之死折射公共領域式微

翁一:季風書園之死與這個時代及其背後的公共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折射了公共領域短期內無可逆轉的式微。
2018年1月31日

民國時期,中國大學到底什麼樣?

沈凌:《無問西東》引起熱評,激起對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嚮往,民國時期的中國大學真那麼美嗎?
2018年1月29日

電影《華盛頓郵報》——老故事,新啓示

邰蒂:在川普與媒體互撕的今天,新片《華盛頓郵報》弔詭地具有話題性。如今的青少年尤其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2018年1月26日

書評:《激進的快樂》

貝里克:西格爾認爲,人們在放棄小我和自我意識後,既可實現個人愉悅,也會產生自己可能改變世界的信念。
2018年1月22日

2017年中國文化紀事(下)

學者王曉漁梳理2017年中國大陸文化事件及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共三篇,本文爲最後一篇。
2018年1月5日

2017年中國文化紀事(中)

學者王曉漁梳理2017年中國大陸文化事件及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共三篇,本文爲第二篇。
2018年3月14日

給孩子買書做新年禮物,除了選什麼,更講究怎麼讀

樓夷:作爲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經驗是,要讓一本書真的發揮效果,除了選書本身,還要看使用什麼樣的讀書方法。
2018年3月7日

泰勒•斯威夫特的聲譽管理

斯威夫特新專輯的封面,讓人想起林肯的名言:「品行如樹,名聲如影」。聲譽都是可疑的,是對一個人真實品性的失真寫照。
2019年11月7日

孔子學院:文化瑰寶還是學術威脅?

由中國政府下屬機構發起的孔子學院,已在全球數百所大學裏立足,一些人擔心這些學院的存在會破壞西方大學的學術自由。
2017年11月9日

石黑一雄:經濟這頭野獸牽制著文學

非非馬:諾貝爾文學獎新得主石黑一雄指出,作家得獎有偶然性成分,比如作品恰巧符合了時代當時的需求。
2017年10月26日

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怎樣?

吳可佳:美國宣佈將於明年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對文化藝術領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業內人士怎麼看?
2017年10月20日

許知遠:中國最後的「公知」?

張鐵志:他總能站在時代新浪潮上,卻不甘心跟隨浪潮,而是試圖緊抓住岩石,表示對這個庸俗年代的最後抵抗。
2017年9月14日

我和鄧永鏘的一面之雅

劉裘蒂:鄧永鏘一定很清楚,即使他幾乎完美無缺地融入西方上流社會,他仍是在中西文化縫隙中的一張中國臉。
2017年9月4日

一套晚清禁書的價值(四)

老愚:此釋義情境下的漢字,其義宛若初生。我們好像不能說是某個人命名了這些事物,而是本來如此,它就是如此。
2017年8月31日

一部晚清禁書的價值(三)

老愚:失去了原初意義的字,在宣傳腔調、官場語言、粗鄙社會話語持續的合力碾壓下,蛻變爲滑稽可笑的語義符號。
2017年8月24日

香港書展:一個奇趣的文化存在

麥小麥:香港書展儘量站在熱點之外,無論是去年的主題「武俠」,還是今年的「旅遊」,都與熱點和政治無關。
2017年8月9日

素寫:羅振宇、姚晨、馮小剛與張楚

許知遠:這個羅振宇的形象,與我期待的不大相同。是的,我對他心懷偏見。但同時,我又對他的成功倍感好奇。
2017年8月4日

誠品:是書店,還是文創品牌?

張鐵志:誠品曾有的堅持和掙扎,是臺灣故事的重要部分。而誠品當前的挑戰,更是這個時代文化的共同挑戰。
2017年7月26日
|‹上一頁‹‹4567891011121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