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生物製藥公司的合作:新冠大流行是推動力
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政府和生物製藥公司之間的合作得到了極大地發展。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快速的響應可以挽救生命。
Cytiva 對全球500 名生物製藥公司高階主管進行了調研,結果反映了這一趨勢的廣度:63% 的受訪者認爲,自 2020 年 3 月以來,生物製藥領域的政府參與度有所增加。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比例沒有更高。
FUJIFILM Diosynth Biotechnologies 首席執行長 Martin Meeson 回憶道,新冠疫情期間,「在我們應對這個世界性難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非常積極有效的工作方式。現在,如何繼續推進這種局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其他業內高階主管也一致認爲,疫情期間的這些變化,預示著醫療健康領域可能會發生一場持久而深遠的變革。參與本次調研的大多數人認爲,新冠疫情警醒了政府,要求其採取更多措施支援生物製藥行業。超過半數人預測,未來兩年內,政府領導和生物製藥公司高階主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將會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相似人數的受訪者認爲,公司需要調整戰略,以實現更爲緊密的合作;而更密切的夥伴關係,將有助於公司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物製藥的前景如何?
受訪者數量:500
雖然圖中的這些情緒廣泛存在,卻並不是所有人的共識。數據表明,就政府幹預帶來的益處而言,由於一些公司和人羣受益更多,生物製藥行業、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內部產生了不均衡的感受。
在夥伴關係缺乏更深根基的地方,這些合作可能難以爲繼。代表仿製藥和生物仿製藥行業的歐洲藥品 (Medicines for Europe) 總幹事 Adrian van den Hoven 認爲,政府與生物製藥行業出現過兩次「突然緊密合作的高峯時期」——第一次是全球大流行開始之時,第二次是在疫苗加速推廣之際。他表示,在這兩個時期,「所有人都在通力合作,因爲本質上,這是一次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而政府當時不知道應當作何反應。高峯過後,熱情逐漸冷卻。儘管這些合作極具建設性、且卓有成效,但政府是否有興趣繼續合作,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與之相反,在早已建立深厚夥伴關係的地方,疫情進一步鞏固了合作。以海灣國家爲例,一位中東地區的資深製藥公司高階主管解釋道,長期以來,當地行業與政府之間形成了互惠互利、富有成效的討論文化,這爲疫情期間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
2020 年 4 月,南韓政府撥款 2.5 億美元,成立了疫苗創新技術聯盟 (VITAL) ,以促進疫苗的發現、開發與部署。誠然,新冠疫情是一個推動因素,不過,自從2010 年推進全球疫苗行動計劃以來,南韓政府採取的最新舉措是這個爲期7年的項目。該國已經在K疫苗項目中追加投資 20 億美元,以期在2025 年成爲世界第五大疫苗生產基地,並實現80% 的疫苗自給自足。
簡而言之,後新冠疫情時代下,在政府和生物製藥公司早已並肩合作的國家和地區,雙方的互動將會進一步提高;而在其他地方,合作可能需要以更多的鼓勵爲前提。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需要擴展其合作公司的生態系統。此外,鑑於下一次疫情不可避免,政府如何與生物製藥公司攜手,爲照顧病患制定長期而穩健的戰略,變得至關重要。
合作的侷限:本土供應相關的棘手挑戰
許多政府願意與生物製藥行業更密切合作的一個初衷是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而近來所謂的「衛生民族主義」趨勢加劇了這一問題。
顯然,一個應對措施是提高本土的製造能力。因此,大多數受訪的醫藥公司高階主管預言,未來兩年內,政府會增加對生物製藥製造業的投資;過半受訪者預計,同期投資將用於於本土製造業或在岸外包供應鏈。此外,56% 的受訪者預計,政府將會出臺更多舉措,以獲取更多人才。
大多數公司高階主管預計,生物製藥的政府參與度會提高
受訪者數量:500
van den Hoven 認爲,拓展行業人才庫至關重要:「因爲即使是生物製品廠的清潔工,也必須接受五年培訓。你不可能讓那裏雜質亂飛。」
專家警告說,發展衛生生態系統亟需廣泛的支援。首先是補償,因爲41% 的生物製藥公司高階主管擔心本土製造會推高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
正如 van den Hoven 所言,爲了促進位造業的發展,政府必須實施基於市場的激勵措施,而不是尋求保護主義。在任何地方,生物製藥工廠都是一項昂貴的長期投資,與此同時,以歐盟爲例,工廠正式運營前,監管機構可能要花數年時間進行審批。他表示:「從長期來看,讓企業投資這類製造業的地方,必須擁有一個可持續的市場。」
在這種背景下,衛生官員壓低藥品價格的傾向「會對保障供給起反作用,」van den Hoven 坦言。此外,國際疫苗研究所總幹事 Jerome Kim 博士還表示:「在國內市場太小的地方,製造業計劃幾乎無法成功。「
約半數生物製藥公司高階主管認爲,政府的參與正在對行業產生積極的影響
受訪者數量:500
財務只是開始,其他重要領域包括稅收、智慧財產和監管環境、以及中長期政策的穩定性。
當買家和廠商都在尋求最低成本時,政府需要保證持續一致的政策環境,爲促進本土生產保駕護航。
在下一篇文章,我們將關注本土供應中,受到政府參與直觀影響的兩個領域:監管問題與智慧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