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股本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英鎊暴跌後美國私募擬摸底英國資產

Ares Management歐洲信貸聯席主管雅各布森認爲,美國買家將抓住英鎊走弱的機會在英展開併購。
2022年10月13日

南韓是如何愛上私人股本的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25年後,南韓的收購公司如今擁有充足的現金,可以與全球企業抗衡。
2022年8月18日

收購公司私募股權部門收縮

包括KKR、凱雷集團和阿波羅全球在內的多家公司報告第二季度私募股權資產有所下降。
2022年8月8日

紅杉中國尋求「政治正確」的投資策略

在今年募資難的環境下,沈南鵬掌管的這家實力雄厚的創投公司又募集了90億美元科技基金。
2022年7月20日

紅杉中國籌資90億美元投資中國新創企業

紅杉中國爲四支投資中國新創企業的新基金籌資近90億美元,獲超額認購50%。
2022年7月6日

私人股本公司自買自賣交易盛行令人擔憂

在私人股本行業,普通合夥人主導的將一隻基金的資產賣給同一公司內另一隻基金的二級交易大行其道,已引發投資機會減少、回報欠佳、估值過高等擔憂。
2022年6月28日

億萬富翁加大私人股本投資

爲富人管理鉅額財富的家族理財室已將私人股本的配置比例從2019年的約15%提高至去年的20%。
2022年6月8日

私募巨擘警告金融市場的繁榮時代或將結束

私募巨擘們警告稱,隨著經濟衰退的陰雲聚集,股市可能進一步下跌。
2022年5月7日

私人股本集團TPG計劃進行IPO

該集團尋求利用投資者對私人股本的一波興趣,上市籌資近9億美元,爲其擴張計劃提供資金。
2022年1月5日

2021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額突破5.8兆美元

這一數字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準,並推動投行的佣金收入也創下紀錄。私募股權和SPAC爲這股熱潮提供了助力。
2021年12月31日

對缺乏流動性的迷戀正在主導金融市場

普倫德:超低利率對銀行利潤造成嚴重擠壓,迫使銀行重新尋求收益。銀行和養老基金提高對私人資產的押注,歷史正在重演。
2021年7月14日

華平在中國成立不良資產管理合資企業

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表示,將與中國資產管理公司文盛共同投資6億美元,組建不良資產管理合資企業,瞄準負債累累的中國房地產行業。
2021年7月6日

中國科技基金難以實現利潤目標

中國政府引導基金的高階主管們抱怨,其投資決策受到政策掣肘,影響了他們所管理的這些基金的投資回報。
2021年6月9日

美聯準政策爲私人股本高階主管帶來豐厚收入

黑石集團創辦人蘇世民去年的收入達到九位數,這得益於美國央行的刺激措施抹掉了該公司在疫情初期遭遇的賬面虧損。
2021年3月3日

英國會取消私人股本稅收優惠嗎?

私人股本行業透過積極遊說將稅收優惠保持了數十年,但在疫情導致社會經濟分歧、政府亟需增收的情況下,這一優惠待遇面臨壓力。
2020年11月27日

私募股權基金併購交易額創危機後新高

2019年,私募股權基金在全球實施的併購交易總額由上年的4600億美元增加至4780億美元,爲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2019年12月31日

私人股本基金籌資迎接房地產暴跌

以困境房地產爲目標的私人股本基金今年融資規模已超過前兩年總和。業內人士稱,2021年底前許多房地產市場難免出現週期性轉折。
2019年7月5日

中投公司任命新董事長

知情人士稱,交通銀行董事長彭純將出任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結束該主權財富基金爲期兩年的董事長職位空缺。
2019年4月3日

太盟募集60億美元基金 將投資亞洲

資金主要來自美國大型養老基金、科威特和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此舉表明儘管美中貿易戰正酣,投資者仍把目光投向亞洲。
2018年11月19日

私人股本行業的「擊鼓傳花」遊戲

私人股本公司喜歡從另一傢俬人股本公司收購企業,並透過給該企業加槓桿榨取回報,但多次倒手後,可能出現「無汁可榨」的局面。
2018年10月12日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擬封堵中國投資者

根據擬議的新規,即使中國投資者的資金只佔一項投資的很小部分、且對運營沒有發言權,該投資也可能面臨審查並被否決。
2018年8月6日

螞蟻金服100億美元融資獲超額認購

機構投資者踴躍投資,推動螞蟻金服估值超過1500億美元,令人對阿里巴巴旗下這個金融部門預計明年進行的上市充滿期待。
2018年5月22日

高瓴資本新基金募資規模將超越KKR所創紀錄

高瓴資本有望募集到一支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專投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基金,這反映出投資者對中國的前景再次萌生樂觀情緒。
2018年3月19日

私人股本行業勿樂極生悲

加普:私人股本行業正在享受一場盛宴,但收購價格過高時應放緩投資,否則難以獲得回報,而該行業仍在冒進。
2017年3月8日
123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