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疫情

爭鳴:中國要不要赤字貨幣化

鍾正生、張璐:赤字貨幣化涉及三個問題:償債、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穩定金融市場預期。中國有較大成長潛力和改革空間,不宜採取赤字貨幣化。
2020年5月19日

美股逆勢反彈的內因

格林:災難性的經濟數據接踵而至,美國股市卻不斷走高。這不僅僅反映了投資者對復甦的樂觀情緒。
2020年5月14日

奈及利亞疫情形勢或被低估

奈及利亞北部發生的數十起不明原因死亡事件引發了外界猜測: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正在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隱祕傳播。
2020年5月14日

自由主義者必須準備反擊

拉赫曼:隨著各國艱難恢復經濟,自由主義者的傳統關切可能被漠視,被視爲不必要的奢侈品。
2020年5月14日

泰國榴槤銷售無懼新冠疫情影響

儘管新冠疫情讓泰國經濟受到衝擊,但榴槤種植戶表示,這種熱帶水果正迎來有史以來最火爆的銷售季之一。
2020年5月14日

FT社評:「旅行泡泡」是一個有意義的開端

紐西蘭和澳洲計劃在兩國之間建立一個旅行安全區,幫助恢復兩國之間的旅行和貿易。這可以作爲經濟復甦的一個範式。
2020年5月14日

WHO:控制住新冠疫情可能需要四到五年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在英國《金融時報》Global Boardroom數字會議上對抗疫前景做出悲觀評估。
2020年5月14日

一週疫情熱詞:吉林、預算、白宮、重啓

葉勝舟:中國疫情不能盲目樂觀,武漢再現確診並不意外;川普連任對中國之利遠大於弊,中國需將他與美極右翼切割。
2020年5月13日

FT社評:英國解封困難重重

分階段解封計劃的公佈,原本能夠對重塑公衆信心起到關鍵作用。但相關表述含糊不清、給人感覺欠考慮,令人失望。
2020年5月13日

小城疫情爲美國解封敲響警鐘

原本只有零星病例的帕里斯市的一家養老院突發疫情。這是美國各地在檢測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準備重啓經濟的一個縮影。
2020年5月13日

報告:營養不良讓全球數億人面臨新冠威脅

《全球營養報告》揭示營養不良正讓全球數億人有更大風險感染新冠病毒。同時有警告稱,疫情還可能使全球飢餓人口翻倍。
2020年5月13日

美聯準的大膽實驗

陳稻田:此次疫情救助,美聯準已經深入到社會的中小企業和家庭;美聯準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央銀行,法治是經濟達到高水準發展的基石。
2020年5月12日

銀行業可以挽救經濟嗎?

韋爾塔斯:我們可以利用銀行採取一些行動,讓已經宣佈的政府措施加速落實,避免這場衛生危機引發金融危機。
2020年5月12日

FT社評:亞馬遜的機遇暗藏挑戰

在高科技的表象背後,亞馬遜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臨時工制度。而疫情突顯了高薪的長期工與低薪、低保障員工之間的差異。
2020年5月12日

新冠危機把英國人帶回1970年代

施裏姆斯利:近年有些英國人對1970年代懷舊情緒高漲。對他們來說,好訊息是,保持社交距離讓我們能夠把那個年代再經歷一遍。
2020年5月12日

近五分之一德國企業4月裁員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對65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餐廳、酒店和招聘公司受到新冠疫情的沉重打擊,有一半以上裁員。
2020年5月12日

川普政府要求白宮官員戴口罩

白宮週一告訴工作人員,進入白宮西廂辦公室的官員和訪客必須戴上口罩,除非他們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
2020年5月12日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世衛要來中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了?

曹辛:中國已經就世衛來華調查此輪新冠起源、以及中國是否對此輪病毒傳播負有責任等重大問題做好心理準備了。
2020年5月10日

企業沉醉於債務如何破解?

阿姆斯特朗:新冠疫情對高槓杆企業構成了特別大的經濟風險,它們只能繼續舉債以度過危機,但這會讓債務水準越來越危險。
2020年5月9日

當前美國財報季的啓示

埃爾-埃利安:當前美國財報季提供了有關企業現狀和未來前景的重要資訊,投資者既要關注企業本身,又要密切關注更廣泛的經濟教訓。
2020年5月9日

從中國朋友寄來的口罩說起

邰蒂:疫情中口罩的稀缺暴露出更大的問題:國家應在多大程度上依賴自由市場提供基本品?在危機時刻又應容忍國家干預到何種地步?
2020年5月9日

美國失業率升至14.7% 大蕭條以來最高

4月,新冠疫情導致2050萬美國人失業,給該國帶來痛苦打擊。現在人們擔憂復甦需要的時間可能長於預期。
2020年5月9日

恐懼因素可能破壞股市的「抗疫」表現

華爾街經濟學家們警告,公衆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可能會破壞重啓經濟的努力,使全球股市近期的強勁復甦陷於脆弱處境。
2020年5月9日

「王冠政治」的復興?或「公民政治」的迴歸?

趙尋:「當代醫學」不僅不能對權力免疫,過度的醫學權威造成的「醫學正確」,正成爲新的「政治正確」,對全球公民政治形成越來越沉重的壓制。
2020年5月8日
|‹上一頁‹‹45678910111213››下一頁›|